第二節 川劇史話(2 / 2)

高、昆、胡、彈燈在融彙成統一的川劇過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況。昆腔,源自江蘇,流入四川,演變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劇中居主要地位。源於江西弋陽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間稱為“清戲”。在保持“以一人唱而眾和之,亦有緊板、慢板”的傳統基礎上,又大量從四川秧歌、號子、神曲、連響中汲取營養,豐富和發展了“幫、打、唱”緊密結合的特點,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稱“絲弦子”,源於徽調和漢調,也吸收了陝西“漢中二黃”的成分,先後通過“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與四川方言和川劇鑼鼓相結合,在腔調與音樂過門上起了不少變化,形成具有四川風味的胡琴腔。彈戲,即亂彈,又稱“蓋板子”、“川梆子”,因用蓋板胡琴為主奏樂器和以梆子擊節而得名,其源出於陝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後,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彙,又采用四川語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

上述四種外地聲腔藝術在四川流行的過程中,相繼與四川語音及群眾欣賞習慣相結合,逐漸演變成後來川劇的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

川劇現狀

在川劇史上,曾湧現出難以數計的表演藝術家,如鹹豐、同治年間的肖遐亭、嶽春等,光緒、宣統年間的傅三乾、黃金鳳等,清末民初的楊素蘭、康子林、唐廣體、 浣花仙等,民國年間的蕭楷成、天籟、曹俊臣、鄢炳章等。新中國成立後,川劇舞台更是群星璀燦,人才輩出。老一輩藝術家如賈培之、張德成、周海濱、周慕蓮、 吳曉雷等仍然寶刀不老;中年一代如劉成基、周裕祥、周企何、陳全波、陽友鶴、薛豔秋、薑尚峰、袁玉昆、曾榮華等正是如日中天;青年一代如陳書舫、競華、楊 淑英、許倩雲、司徒慧聰、李笑非等恰值風華正茂;後起之秀如趙又愚、藍光臨、張巧鳳、劉世玉等早已嶄露頭角,人才濟濟,可謂集一時之盛。正是通過他們,使 古老的川劇藝術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曆史、民俗等方麵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近年來,川劇同其他各種地方戲曲一樣出現了生存危機,觀眾減少,演出市場萎縮,經費不足,傳承發展舉步維艱,搶救、保護川劇的任務正嚴肅地擺在人們麵前。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四川省川劇學校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