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川劇概述(1 / 1)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曆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中國四川盆地西部平原,得福於先祖開發的都江古堰,在中華進化史上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而這片平原中心已有近三千年曆史的西蜀古都、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自古以來更是以“天府之都”、“富庶錦城”之稱而揚名天下。史書記載的“揚一益二”(益州為成都古稱)就是唐宋時期成都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物阜民安、百業興旺的寫照。難怪詩仙李白如此驚歎讚美這座天地靈氣孕育而成的都市: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川劇的表演藝術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並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劇本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表演真實細膩,幽默機趣,生活氣息濃鬱,為群眾喜愛。

外來的各聲腔戲班原本都是各自演出,後來,由於陝西、山西、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等省在四川各地的會館,每年在演出本省來的戲曲時,為了同時看到別的好戲,因此也請其它聲腔的戲班同台演出。這種同台演出,不但滿足了觀眾的要求,並促使了幾種聲腔戲班的藝人有了互相觀摩、學習的機會。再加上清朝末年,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新建起一批較為正規的劇場(當時叫“茶園”、“戲園”)之後,高、昆、胡、彈、燈等劇種的班社,紛紛從農村湧入大城市進行聯合經營與同台演出,從而更增多和增強了各劇種班社間的藝術交流,他們為了生活及其藝術的發展而積極地互教互學,大膽吸收不同劇種的劇目和演唱的方法、技巧,並作試驗性的演出,等等。經過一定時期的實踐,在有些戲班,幾種聲腔便首先是在語言上,爾後是表演、音樂及舞台美術等方麵,逐漸融彙在一個統一的藝術範疇裏,形成了共同的藝術風格。為了區別於在四川流行的京劇、漢劇等其他外來的劇種,這種統一演出的戲曲形式便稱為“川戲”,後改稱“川劇”。

川劇舞台上所以能出現眾多富有的藝術形象,還與它的行當劃分較細有關。川劇的行當總的方麵分生、旦、淨、末、醜、雜等六大類。川劇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各種聲腔流行地區不同,藝眾的師承關係不同,大約在清同治和光緒年間,逐漸形成了一些流派。在這些流派中,除了象旦行浣(花仙)派、醜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武生、武醜,有“曹大王”的讚稱)派等以傑出藝人稱派外,主要則是按河道(即流行地區)分為川西派、資陽河派、川北派、川東派等四派。川劇不僅行當多,流派多,而且精彩的特技多。如《水漫金山》中的白娘子和小青的“托舉”,《打紅岩》肖方的藏刀,《治中山》中樂羊子的幾次變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