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現代史上,兩大政黨的根本區別從未像今天這樣突出。共和黨領導人不僅在物質方麵失敗了,而且在提出目標方麵也失敗了,因為他們在災難時期不能展示希望,不能為人民指出一條可以返回安全場所的道路。
在過去年代被政府遺忘的、全國各地的男男女女正看著這裏,看著我們,期待著我們能提供指導,提供更公平的機會來共享國家的財富。(即時點評:對共和黨的種種過激行為與過錯,從不添油加醋地肆意渲染,而是客觀公正地列舉他們不能滿足人民意願的事實,從而將聽眾的目光牽引到民主黨人中來,使焦點彙集到自己身上,以期達到聽眾的認同和支持。)
在農場、在大都會、在小城市、在鄉村,千百萬公民滿懷希望,希望傳統的生活標準和思想準則並沒有一去不複返。他們的希望不能、也絕不會落空。(即時點評:將自己放在人民大眾中,成為人民大眾的一份子,強調人民的意願和希望決不能落空,代替人民發出他們急於呐喊的呼聲,與民眾達到了心理共鳴。)
我向你們保證,也向自己保證,我要為美國人民實施新政。(即時點評:在演講結尾再次強調演講的主題。)讓所有聚集在這兒的人都獻出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做新秩序的倡導者。這不僅是一場政治運動,這也是戰鬥的號令。(即時點評:將選舉比作戰鬥,提升選舉的現實意義,用“號令”引導聽眾,選民主黨人當選總統的選票不再是投給政黨,而是投給自己,投給自己的意願。)幫助我吧!不僅為了贏得選票,而且為了贏得這場使美國回到人民手中的改革運動。(即時點評:提升了選票的意義,使得民眾堅信投票支持民主黨人當總統,是為了讓民眾成為國家的主人。到此,演講雖然結束,但羅斯福一句“幫助我吧”,可謂餘音繞梁,啟人深思,呐喊出了民眾的心聲,因為幫助羅斯福,意味著拯救美國、拯救民眾自己。)
我保證為美國人民實施新政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領導者用客觀事實體現責任心的領導力
客觀事實,因其為客觀發生,便具有了信服力;因其不帶有任何政治偏見,極易容易引起聽眾的好奇。在領導者的演講中,客觀事實不僅能夠得到聽眾的認同,而且在領導者置身於非議、偏見等漩渦中時,還能使得領導者從唾沫論中抽身出來,讓聽眾給予領導者一個公正的評判。有時,領導者還可以通過客觀事實啟發聽眾,感染聽眾,使得聽眾不自覺地走進領導者的大營中來。
在眾多人不相信羅斯福可以為全美人民帶來新政的時候,他的演講可謂在客觀事實上頗下了一番功夫。在此,截取幾例為我們作證。比如,他講道:“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當時聲稱,繁榮是由共和黨人控製的國會所帶來的國內產物。”如此輕描淡寫、無意攻擊勁敵的一句話,看似平淡的羅列客觀事實,卻使得聽眾飽含對共和黨人的敵對情緒,無異於為民主黨拉了選票,使得聽眾站到了自己這一邊。再比如,他說:“共和黨領導人告誡我們:經濟規律——神聖的、不可侵犯的,不可逆轉的——沒有誰能夠預防它引起恐慌。不過,當他們滔滔不絕地奢侈地大談經濟規律時,人民卻在忍饑挨餓。”這句打動人心的話,卻沒有華麗的詞藻,隻是講到了客觀事實,卻使得經曆過忍饑挨餓的聽眾感同身受,雖然沒有奚落共和黨的言辭,卻走進了聽眾心裏,喚起他們對共和黨不能實現經濟複蘇的諷刺。
領導者在列舉客觀事實時,既可毫不添油加醋地客觀公正地平鋪直敘,借以引發聽眾內心的思考,也可借用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加以渲染,借以引導聽眾領會演講者的情緒。不管怎樣,客觀事實對於領導者演講來說,顯得至關重要,因為客觀事實是領導者進行演說的武器,是能夠讓聽眾領悟到演講者情緒的工具,畢竟沒有哪一個領導者會無緣無故地羅列客觀事實,也畢竟沒有哪一個聽眾情願聽一場毫無意義的演講,基於此兩點,客觀事實便成了彰顯領導力的良好的演講技巧。
當然,領導者在羅列客觀事實時,也要進行甄別、賽選,選取對烘托自身主題有利的材料,而舍棄可能偏離演講主題或者可能攻擊演講主題的材料,隻有做到了這樣,才能心中有數,才能更加煥發激情,更加充滿自信地遊刃有餘地完成一次演講。
延伸閱讀——領導者如何在演講中設置演講的“興奮點”
所謂興奮點,是指散落在演講中那些富有激情,容易對聽眾產生較強刺激或引起其高度重視、能產生強烈共鳴的詞句。
在演講中設置興奮點,不但能有效地引發演講者的深入聯想,有利於增強演講者的自信心,使演講更加生動感人,而且會讓聽眾時刻跟著演講者的思維轉。這樣,台上台下就會同呼吸、共悲歡,形成講與聽的整體效應。
一、醞釀濃厚情感,留出掌聲空間
掌聲能夠活躍會場氣氛,給演講者以“感情回報”,使之心情更加愉快,思維更加敏捷,也能給聽眾以陶冶,使之更加認真投入。掌聲的調劑會使演講產生強烈的現場感染力。因此起草演講時應有意識地給掌聲留出一定的空間。這就需要在演講中主動運用那些帶有濃厚感情色彩、充滿激情的語言,那些立場鮮明、見解獨到、能夠給聽眾以深刻啟迪的語言和那些熱情歌頌真善美、無情鞭撻假惡醜的語言。這些語言能讓聽眾受到激勵、鼓舞和啟發,從而自發地鼓掌。具體而言,一種是感情澎湃、妙語連珠。如聞一多《最後一次講演》中的:“這是某集團的無恥,恰是李先生的光榮!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殺,是李先生留給昆明的光榮!也是昆明人的光榮!”一種是“寓情感於情理之中,發掌聲於妙語之外”。如朱鎔基總理在就任伊始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不管前麵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鏗鏘的話語贏得了滿堂的掌聲。
二、設置興奮語言,滿足聽眾心理
所有能夠引起聽眾興趣和熱切關注的事例、名言、佳句和精辟獨到的見解都屬興奮點的範疇。在演講中,按照演講內容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選取一些興奮語言,綿延不斷地“埋設”在演講中,讓它像星星一樣閃爍,像眼睛一樣放射出睿智的光芒,會拉近演講者和聽眾的心理距離,滿足聽眾的心理需要,但要講求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千萬不能不顧對象,故弄玄虛,刻意求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日本投降時發表的廣播演說中,首先把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的美軍軍艦密蘇裏號上,接著又回顧了四年前的珍珠港事件,讓所有美國人的心都為之跳動,在緬懷親人的同時,闡明這是自由對暴政的勝利,並認定“勝利後的明天將是全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希望”。整篇演講起伏有致,既肯定了民族的精神與意誌,又讓人民對明天充滿必勝的信心。
三、敢於打破定勢,善於標新立異
人都有好奇心,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具有興奮作用。打破常規,標新立異是設置興奮點的很好方法。為了使演講吸引聽眾,在尊重文化傳統和思維習慣的基礎上,要對演講進行必要的創新,打破思維定勢,要敢於創造,善於借鑒,造清新之氣,樹時代新風。外交場合的演講大多平穩有度,但1972年尼克鬆來華時,在一次演講中卻說:“長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隔開的城牆。但是,它使人們想起,世界上仍然存在著許多把各個國家和人民隔開的城牆。長城還使人們想起,在幾乎一代人的歲月裏,中國和美國之間存在著一道城牆。”聽到這裏人們不知來意是善是惡,自然細心聆聽下文:“四天以來,我們已經開始了拆除我們之間這座城牆的長期過程。”一句話讓人輕輕放下提起來的心。
四、加大語言力度,提高刺激強度
從生理學角度講,在額定域值內,人的感官接收外來刺激的強度越大,神經興奮的程度越高。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最容易記住對自己有重大影響、對自己有利的、自己主觀願意記住的或給予自己重大刺激的信息。聽眾對演講反應強弱,或者說演講對聽眾興奮程度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演講語言的強度。演講語言的強度主要取決於演講者對演講內容的熟悉程度、對事物的感悟程度、對問題分析的透徹程度和現實立場的鮮明程度。演講要盡最大努力把問題看得透徹、準確、鮮明,始終給聽眾一種壓力感和責任感。如泰戈爾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開頭便說:“我的年輕的朋友,我眼看著你們年輕的麵目,閃亮著聰明與誠懇的誌趣,但是我們的中間卻是隔著年歲的距離。我已經到了黃昏的海邊;你們遠遠地站在那日出的家鄉。”相對陌生而又清新雅致的詩句從詩人的口中緩緩流出,哪一個青年能不為之動情動容,繼而為他的連珠妙語所吸引?他由此升發的保持純淨靈魂和自由精神的演講自然就異常深入人心。3我們正處於恢複機會均等的過程中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領導者用憂患意識引發聽眾思考的領導力
演講相關背景
該篇是羅斯福總統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德克薩斯州一百周年紀念展覽會上的演說。
精彩演講賞析我們正處於恢複機會均等的過程中1936年6月12日奧爾雷德州長、德克薩斯州的朋友們:
在你們州一百周年紀念之際,我今天代表全國來向你們祝賀,你們州正好是青春百歲!(即時點評:在由衷的祝福聲中,拉開了演講的帷幕。)
我認為,不時地訪問聯邦中的每個州,是合眾國總統的一項職責和特權。這也是我來到這裏的一個原因。(即時點評:巧借合眾國與各州之間的關係,說明自己來此的職責和特權,顯得十分親切。)
多年以前,當1913年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任命我作海軍部助理部長時,記得我隻到過二十個州,但在以後的幾年裏,我有幸走遍了所有其他各州。(即時點評:拿自己的經曆說事,看似與聽眾話家常,卻拉近了與聽眾的心理距離。)
親身看一看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的確,過去多年中,由於我有幸同合眾國各地區保持親身的接觸,我得以認真努力更具體地弄清我國各地區的問題同其他地區的問題之間的關係,以及各地區的問題同統一的整體之間的關係。(即時點評:似乎演講者還在東拉西扯,但是卻講明自己是一個時刻在思考各州的發展動態,以及時刻憂國憂民的總統。)
這個盛大的一百周年紀念展覽會,決不單是為德克薩斯一個州舉辦的;它也是為所有其他四十七個州的人民所舉辦的。我希望並且相信他們將會善加利用而得到教益。(即時點評:高度讚揚與肯定了德克薩斯州此舉的紀念意義和社會意義,同時強調其他州也要吸納優秀的素養。)
近三年來,隨著信心的恢複和大為增進的繁榮,力求熟悉合眾國的優良傳統又出現了。我們看到了人們乘火車,飛機、輪船和汽車到處旅遊的熱潮。我們美國人的確在親身看一看。但願這種習慣得到發揚。(即時點評:借具體事實說明美國的變化,美國的繁榮。)
隨著美好日子的重返,我們親眼看到了三個大規模的展覽會——芝加哥“進步的世紀”展覽會,如此受歡迎,已決定再延長一年;聖地亞哥“加利福尼亞國際博覽會”,今年夏天又已連續第二年開放;第三個就是現在為紀念德克薩斯州獨立一百周年的這個美好的展覽會。祝願各位心想事成,這是各位理所應得的!(即時點評:對美國取得的成就如數家珍,同時真誠地對德克薩斯州此舉表達了祝願。)
你們居住在聯邦中最大的州裏。(即時點評:借事實說話,增強了聽眾的自豪感。)但在這個世界上,判斷大小不僅僅取決於土地的麵積;而是取決於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特質。德克薩斯州的人民百年來曆經烈火的鍛煉,你們挺過來了。你們進行了爭取獨立的戰爭。你們曾經顯然失敗過;但是後來勝利了。你們經受了州與州之間混戰的艱苦日子以及重建家園的考驗。你們曾經不得不同內部的壓迫者,以及外來的壓迫者進行鬥爭。(即時點評:回顧德克薩斯州的曆史,增強聽眾的自豪感。)
一個世代以前,你們州的農場主曾經屬於第一批起來反對剝削的人。在那些年代裏是受鐵路的剝削。在那個壟斷、聯合、高估資本的時代,在對小行商們歧視、運費高昂而服務低劣的時代,是你們德克薩斯州的人對公用事業作出了規定,為使公用事業便利用戶樹立了榜樣。(即時點評:高度肯定和讚揚了德克薩斯州為合眾國做出的努力和貢獻,又一次增進了聽眾的優越感。)
後來,當德克薩斯州的工業有所發展時,同別的州在你們以前和以後所遇到的情況一樣,你們也遇到了無法控製的大公司的問題。這時,你們又發揚了德克薩斯州傳統的個人自由的精神,製訂了反壟斷法。在你們之前,隻有一個州這樣做過。(即時點評:又一次肯定德克薩斯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氣。)
據我回憶,那時許多預言禍事的人事實上在揚言,德克薩斯州製訂出約束這些弊端的立法,將是自取滅亡。可是幾年以後,有案可查的一項權威性調查報告,提到你們州的時候,是這樣說的:“聯邦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如這裏繁榮,其他任何州都不如這裏如此有係統地執行控製大公司的政策,其他任何州都不如這裏如此不受特殊利益集團的統治。”(即時點評:引用。借他人之口肯定德克薩斯州人民的成就,顯得客觀而真實。)
德克薩斯州的人民為什麼在一代人的時間之前就做到了這一點?他們相信政治民主,然而他們發現,除非同時存在機會均等,否則政治民主就不能存在。(即時點評:設問,通過一問一答,使得聽眾的心跟著起伏澎湃。)
你們看到了某些壟斷形式——公用事業和其他企業的大聯合,追求著自身的目標——這些壟斷形式是不民主的,因為它們在衝擊著較小的競爭者,衝擊著它們所服務的人民。正是由於這一點,它們把機會奪走了。(即時點評:過渡到演講的主題上來。)
今天我們已經恢複了政治民主。
我們正處於恢複機會均等的過程中。(即時點評:前麵通過介紹德克薩斯州與困難曲折的鬥爭,取得的成就,遭受的挫折,最後自然地引出演講的主題,即我們正在恢複機會均等的過程中。由於在座的聽眾大多都是德克薩斯州的人民,也由於發表演講的初衷是為了紀念德克薩斯州建州一百周年的演說,因此,用德克薩斯州舉例來引出演講的主題,就顯得合情合理,也更容易與現場聽眾碰撞出火花。)
在我們國家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自由政體的本質要求商人、工廠主、農場主有一條自己的防線。我指的不是那些巨頭們,而是一些小人物,一般的商人、工廠主和農場主——他們擁有企業的所有權和責任心,從而保持生活穩定。任何經濟方麵或政治方麵的基本政策,如果傾向於消滅這些民主製度的可靠保衛者,把控製權集中在少數強大的小集團手裏,那麼,這樣的政策就是同政治上的穩定和民主政體本身背道而馳的。(即時點評:用德克薩斯州的發展史,以小見大,自然地講起合眾國遇到的一些民主危機的事情,銜接恰當,給了聽眾一個接受新鮮內容的一個緩衝時間。)
此外,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假如世界大戰以後十多年那種趨勢容許繼續下去的話,其不可避免的結果將是使我們政體的基礎遭到破壞,它的光輝結構就必然會被一種獨裁政體所取代。(即時點評:強調了危機感。)
我在前麵提到,一些預言禍事的人誹謗過你們德克薩斯州的偉大改革。他們和某些想在全國興風作浪的人是同胞兄弟。(即時點評:將興風作浪的人比作同胞兄弟,言談十分幽默詼諧。)當你們德克薩斯州在恢複機會均等方麵取得了很大成績時,你們發現,我們在其他州的人也發現,我們想消滅的這些禍害隻不過越過邊界跳到別的州去了。鐵路方麵過去那些弊端,隻是在加強州際貿易法並在全國實現有效控製之後,才最終得到抑製。(即時點評:再次拿德克薩斯州舉例,說明一個州遏製了危害,同樣也為其他州做出了表率,此內容就與演講開頭提到的“一百周年紀念展覽會,決不單是為德克薩斯一個州舉辦的;它也是為所有其他四十七個州的人民所舉辦的”遙相呼應,即對於一個州取得的成功經驗,其他州就要吸取精華,為己所用。)
金融改革在許多州試行過,最終得以奏效,乃是由於聯邦政府在全國能夠實施聯邦儲備法,以及近三年來一些卓越的立法措施。個別的州曾勇敢地試圖控製無信用的證券的出售,也勇敢地試圖控製證券交易,但是,各位和我都知道,從全國作為一個整體來看,隻是在美國國會插手進來,通過了證券法案和證券交易法案之後,才可能對這些方麵的弊病進行有效的抑製。
在對過去限製和妨礙了機會均等的許多其他弊端進行建設性的改革時,情況也是如此。一些比較先進的州在這方麵可能做出貢獻,但是,除非這些州同時采取基本上一致的行動,否則改革的效果就會被騙子所破壞或一筆勾銷。遺憾的是,騙子以及許多其他做壞事的人,在我們中間還為數不少。(即時點評:說明聯邦政府在維護美國整體利益方麵,做了許多努力,也同時強調隻有各州聯合起來,保持團結,才能有效地遏製危險。“騙子為數不少”,意在說明憂患危機時常存在,建設美國任重而道遠。)
壟斷的最後結果,經濟和財政控製在少數人手裏的最後結果,不管在過去或現在,大都意味著把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占有。如果在合眾國勞動力成了商品,最終就意味著我們會變成一個寄宿製的國家,而不是一個由家園組成的國家。如果我們的人民甘願屈從,他們就是向傳統的自由“告別”。人們不會為寄宿製去戰鬥,人們現在和將來都會為家園去戰鬥。(即時點評:寄宿製,不言而喻指的就是沒有自由,美國是崇尚自由的國家,也一直在為這個目標而奮鬥,現在少數投機分子有意破壞自由,搞起壟斷,因此,羅斯福才借用了一個與自由完全相反的詞語來界定它的危害,增強了聽眾的憂患意識。)
我在前麵提到,全國都要關心這個盛大的展覽會。我這樣說指的是每個地方都應該關心其他各州的一切地方。(即時點評:再次點到,形成首尾呼應。)德克薩斯州的農場和牧場的產品、礦山產品、油田產品以及工業產品之所以能給它帶來繁榮,主要是由於我國其他地方具有購買力和消費力,可以使用你們所生產的東西。另一方麵,我國北部、東部以及其他地方成千上萬個工廠、農場,也是由於你們德克薩斯人的繁榮,才使他們能更大量、更廣泛地銷售產品。我不是一次,而是十多次地提到各州相互依靠的必要性。這個教益無論怎樣反複強調,無論怎樣反複宣講,也是不會過分的。(即時點評:羅斯福分了兩方麵來說明德克薩斯州繁榮的意義,一是能向其他州銷售自己有特色的東西,二是其他州因為它的繁榮,同時也利於產品的銷售。羅斯福為什麼能有這麼深的見解,是因為他對美國各州的事情爛熟於心,他所說出的話,自然能讓聽眾信服。爾後,他接著強調這個教益必須反複宣講,借以加深聽眾的印象。)
近三年來,各處的地方主義明顯減少,我對此感到十分高興。(即時點評:充分肯定各州為消減地方主義而做出的努力,同時有力地證明了自己的演講主題,即“我們正處於恢複機會均等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從全國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必須同時更深刻地認識到,這種國內的睦鄰政策還要擴展到我們國界以外的鄰邦去,否則,這就不成其為好事了。(即時點評:羅斯福近乎用自己的聲音在呐喊,睦鄰政策不僅要施行於國內,而且要運用到國外。)你們德克薩斯這個大州,同我們的兄弟鄰邦墨西哥共和國有幾百英裏長的邊界線,你們能夠很好地理解睦鄰政策對整個美洲的意義。我們——全體美洲人,不論是北美人,中美人還是南美人——要在本半球消滅戰爭;我們要推廣親善與友好的政策,這是和平的基礎。(即時點評:再次強調睦鄰的重要意義,也強調德克薩斯州對美國與其他國家建立睦鄰友好關係的重要性,增加了聽眾的自豪感。)
朋友們,我再一次祝願你們獲得世界上的一切幸福和美好。向偉大的德克薩斯州致敬。(即時點評:在對每一位聽眾祝福的同時,又充分肯定了德克薩斯州取得的輝煌成績。)
我們正處於恢複機會均等的過程中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領導者用憂患意識引發聽眾思考的領導力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或者不願居安思危、放眼未來,就會被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的蛀蟲一點點侵蝕。特別在國家或民族處於危機時,一個國家該怎樣發展,人民的思想狀態該朝何種方向傾斜,對於一個領導人來說,無異於考驗他處理危機的能力,也無異於體現他的領導力。這樣一來,他的演講要麼是一劑良藥,喚醒沉睡的聽眾,引導他們為美好未來為之奮鬥;要麼就是一記重錘,深深地打擊民眾的進取心,從而使得民眾破罐子破摔,變得毫無鬥誌。
我們常常提到一個民族要想取得發展,要想永遠屹立在優秀民族之林,就要求領導者具有憂患意識,然而僅僅領導者具有憂患意識還遠遠不夠,一個成熟的領導者,一個有著嫻熟領導力的領導者,他也必須將這種憂患意識傳達下去,使得一個集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能具有這種相同的憂患意識,從而打破常規、奮發向上、努力進取。為此,演講作為一種有效的宣傳媒介,領導者在演講中就要能有力地借用演講這個工具,向人們傳送憂患的理念。
羅斯福在這篇演講辭上,他的演講的主題是“我們正處於恢複機會均等的過程中”,因此,他在演講中將不可避免地要強調這種憂患意識,不得不號召聽眾獲得這種憂患意識,才能與自己在未來同舟共濟、共度難關。正如他所說:“壟斷的最後結果,經濟和財政控製在少數人手裏的最後結果,不管在過去或現在,大都意味著把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占有。如果在合眾國,勞動力成了商品,最終就意味著我們會變成一個寄宿製的國家,而不是一個由家園組成的國家。如果我們的人民甘願屈從,他們就是向傳統的自由‘告別’。人們不會為寄宿製去戰鬥,人們現在和將來都會為家園去戰鬥。”在少數投機分子有意破壞美國的自由經濟,搞起壟斷時,可以說,羅斯福極其政府已經想到了這一點,已經具有了一種憂患國家未來怎樣發展的意識,而作為美國最高領導者,他必須將這種憂患意識傳達下去,使得每一位美國人民提高警惕,與這種不良競爭相鬥爭,維持國家良好的自由競爭市場。
在領導者演講中,我們不難發現領導者為了傳輸政府或者自我的觀點,向聽眾進行或充滿激情或低沉抑鬱的演講,這些都無一例外地能夠將領導者的情緒傳達給聽眾。同樣,一篇充滿憂患意識的演講,也同樣能在聽眾心裏奠定一個基調,那就是現階段的形勢不容樂觀,需要全民團結戰勝困難。
領導者演講都必須以把握社會形勢為前提,不僅要對形勢有清醒的認識,觸摸到社會跳動的脈搏,而且要在曆史發展的關鍵時刻,勇敢地站出來,正確及時地回答現實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推動曆史前進。這便是領導者要具有憂患意識,並且能將這種憂患意識通過演講的平台告知聽眾,這也同時是領導者領導力的體現。
延伸閱讀——領導者演講如何喚起聽眾的共鳴
演講者發表演講的目的,就是要吸引、說服、鼓動、感召聽眾,因此,如何使自己的演講喚起聽眾的共鳴,從思想深處征服聽眾,就成為演講者最為關注的問題。那麼,演講者怎樣才能喚起聽眾的共鳴呢?下麵,講幾種典型的演講技巧。
一、趨同法
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共同的地位、經曆、願望、誌趣、信仰、理想等,都具有趨同性,演講者可以從趨同的角度入手,去尋找與聽眾的共同語言,渲染與聽眾的共同體驗,去縮短與聽眾的心理距離,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作的聖誕演講:
我今天雖然遠離家庭和祖國,在這裏過節,但我一點也沒有異鄉的感覺。我不知道,這是由於本人的母親血統和你們相同,抑或是由於本人多年來在此所得的友誼,抑或是由於這兩個文字相同、信仰相同、理想相同的國家,在共同奮鬥中所產生出來的同誌感覺,抑或是由於上述三種關係的綜合。總之,我在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過節,完全不感到自己是一個異鄉之客。我和各位之間,本來就有手足之情,再加上各位歡迎的盛意,我覺得很應該和各位共坐爐邊,同享這聖誕之樂。
在聖誕之夜的特定氛圍中,演講者娓娓述說共同的血緣、文字、信仰、理想,以及共同的奮鬥結下的同誌般的情誼。這些共同的體驗把彼此的心連在了一起,實現了雙向交流,喚起聽眾溫馨親切的心理感受。
二、求異法
追求新奇是聽眾的正常心理,演講者可以巧妙構思,以求異為“突破口”,給聽眾以新鮮奇特的刺激,設置吊起聽眾胃口的懸念,調動聽眾的逆向思維,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使聽眾產生恍然大悟的心理愉悅。
例如,在一次演講賽中,某演講者走上講台,展示出一張紙,上麵寫著“1>2,1>多”,然後講道:
朋友們,看到這個題目,怎麼樣,很荒唐吧!是的,單從數字上說,“1”是所有自然數中最小的一個。可是,我要說,任何數字離開了具體事物隻能是枯燥無味的,隻有同具體事物聯係起來才有實際意義。“1”在有些時候,它可以大於2、大於3、大於4,甚至大於多。比如計劃生育吧,多生有害國家,多生有害人民,多生有害自己。夫妻同育一枝花,利國利民又利家。從這個意義上講,難道不是1大於2、1大於3、1大於4、1大於多嗎?
在這裏,演講者匠心獨運,巧設懸念,反彈琵琶,求異促思,激發了聽眾的好奇心和思辨欲,最終在揭秘解惑的釋然中,對演講的主旨心領神會而產生強烈的共鳴。
三、對比法
事物之間的對比能更清楚地顯示各自的特征,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演講中,用對比的方式來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可以突出演講主旨的傾向性,引起聽眾對演講信息的高度重視,從而與演講者產生心理的交融。
例如,某大學邀請一位老教授作關於演講技巧的報告,當時校園裏正同時舉行青年歌手大獎賽。老教授走上講台,發現台下雖有空位,但走廊上卻站著不少學生,可見這是心中猶豫不決的聽眾,他決定要爭取這部分人。他放棄了原來的開場白,這樣講道:
同學們,今天首先是你們鼓舞了我,你們放棄了青年歌手大獎賽,來這裏聽我演講,這說明你們嚴肅地作了選擇,在說的與唱的之間,一般人選擇唱的,而你們卻選擇了說的;在年輕小夥子、姑娘和老頭子之間,一般人選擇小夥子和姑娘,而你們卻選擇了我這半老頭子。這說明你們認定說的比唱的好聽,老頭子比年輕人更有魅力,這使我產生了一種返老還童之感。
開場白後報告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走廊裏的人擠進了座位,後麵的人又擠進了走廊。老教授先把說與唱、年輕人與老頭子對比,再把一般人與聽眾在二者之間的選擇作對比,既褒揚了聽眾,又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睿智,引起了聽眾的重視,使雙方心理相容,產生共鳴。
四、想像法
人的一切行為都離不開想像。在演講中,運用想像激發聽眾的心理共鳴,變演講者的有意想像為聽眾的無意想像,變演講者的創造想像為聽眾的再造想像。通過演講者繪聲繪色的描述和生動形象的比喻,使聽眾在內心再現演講者描述的藝術境界,從而心馳神往,深受感染。
例如,楊鵬程在湘潭師院新生開學典禮上的演講《門》,他抓住該校新建校門的造型——“兩個交叉的‘s’”,以此為“激發點”展開想像:
漢語教授認為它是校名第一個字“湘”的第一個字母“x”,代表新生一入大門,就成為一名光榮的師大生。數學教授認為它是數學王國裏代表未知數的“x”。物理教授認為是一條拋物線,是聲波震動示意圖。英語教授認為是英文“科學”的第一個字母,這是一座科學之門。哲學教授認為是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兩種理論命題的探討……
最後,演講者在想像的基礎上滿腔熱情進行總結。演講者關於校門的奇異誘人想像,喚起了莘莘學子強烈的進取意識,必將使之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
五、情感法
情感是藝術的靈魂,也是演講生命力的源泉。演講隻有用真情實感的流動、跳躍和燃燒才能感動聽眾,演講者隻有用血、用淚、用自己生命的激情去呼喊、去敲擊才能叩開聽眾的心扉,震撼聽眾的靈魂,才能有效地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
例如,一次餘秋雨先生在四川大學作演講,述及他的一位上海音樂學院的朋友之死的情景,他深情地講道:他的兩個學生正在國外,聽說老師病危,中止合同,飛回上海,為老師臨終演出。那一天,有著許多毛病的上海人,正如我曾多次寫過的一樣,都激動起來、崇高起來,好多不懂音樂的人也買票去聽。小學生們的家長對記者說:“帶他們來,是為了讓他們明白什麼叫音樂,什麼叫老師……,幾天後,這位教授死了,龍華附近花店的花一售而空。病房裏堆滿了鮮花,樓梯上一層一層地疊滿了鮮花……”
這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感人的一幕,使聽眾分明感受到,那曾經在上海的帶了幾分悲愴和崇高的氣氛,此刻就彌漫在演講會場。聽眾的靈魂在演講者動情的講述中得到了淨化和升華,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振。
六、理趣法
演講的說理最忌空洞抽象,生硬說教,演講者要善於揣摩聽眾心理,順應聽眾需求,激起聽眾探究的興趣,做到理趣相生。而理趣相生的說理能夠使演講的道理更加深入人心,激起聽眾發自內心的共鳴。
例如,某青年的演講《新時代的流行色》中的一段: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表現自己嗎?可我要說:表現自己又有什麼過錯呢?大千世界,萬事萬物不都在表現自己嗎?孔雀開屏、白鶴亮翅;一粒種子總要發一片芽葉,一株小草總要頂一朵花蕾。就連沒有生命的礦物質也是自我表現的呀,金子要發光,硫磺有氣味,更何況我們人呢?……如果我們屈辱地保持那種誇張變形的謙虛,臨陣畏縮不前,凡事後退一步,盡管你有經天緯地之才,萬夫不當之勇,也隻能自我埋沒,自我淘汰。
這段話以一係列自然現象說明宇宙萬物皆自我表現,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規律。演講者把精辟的論述與形象的描繪融為一爐,既給人以哲理的啟迪,又給人以藝術的美感,理趣渾然,相得益彰,激起聽眾心理共鳴。
七、反問法
演講中的反問句並不需要聽眾來回答,而是一種表達強烈情感、進行雙向溝通的手段,以反問的方式來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能激起聽眾心中的波瀾,把演講推向高潮,增強演講的鼓動性和感染力。
總之,演講者要善於根據不同的內容、形式、語境、對象等,選擇恰當的手法,叩擊聽眾的心扉,震撼聽眾的心靈,喚起聽眾的共鳴。當然,也可以綜合運用幾種手法,對聽眾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渠道的心理激發,打動聽眾,征服聽眾,取得最佳的演講效果。4梅德韋傑夫在北京大學的演講——領導者要充分發揮富有號召力的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