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仇加新恨,我對李牧是恨之入骨!卻又不得不長歎一聲:為何他不是我大秦戰將?
李斯撿起戰報,隨手放置一邊,不慌不忙道:“陛下無需擔憂,李牧雖然神勇,但若要他的小命,不過是趙王一句話罷了。”
“說得輕巧!”我沒好氣地一甩袖子,“這李牧連挫我軍,趙王正是倚仗他的時候,哪裏會……”看著李斯詭異的笑容,我心有所動,“難道李卿已有妙計……”
“陛下還記得趙國棄用廉頗之事麼?”李斯悠然道。
廉頗……我眼前一亮,興奮道:“郭開!李卿可是想用那郭開?”李斯微笑頷首。我一拍手,“對啊!朕如何便將這著妙棋給忘了?”
郭開乃是當今趙王寵信的相國。當他還是區區太傅的時候,便為趙國斷送掉一代名將廉頗的前程。
早在十幾年前,趙悼襄王聽從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以樂乘代之。廉頗一怒之下,與樂乘發生衝突,被迫投奔魏國。幾年前,趙王曾有心將廉頗召回,便派使者去大梁試探老將軍的意思。廉頗為得以返國效力,特地設宴招待趙國來使,一口氣吃下一鬥米飯、十斤肉,並躍馬橫刀,為使者表演武藝。可是使者回去後,卻對趙王說:“廉老將軍飯量很大,勇力也不減當年,可是在一個時辰內便如廁三次。”趙王歎息一聲,便打消了重新起用他的念頭。
其實,這個使者是受了郭開的賄賂,故意這麼說的。而郭開呢,則是受了我大秦的重金。
如今,是否也可以用這個貪婪的家夥來對付李牧呢?
“不錯,陛下。”李斯道,“李牧為人耿直,曾憤於逼走廉頗一事,當麵直斥郭開為佞臣,乃是郭開的大仇家。隻要我們賄以重金,郭開定然不遺餘力地詆毀李牧。”
我還是有些猶豫,畢竟現在的李牧不啻趙國之頂梁柱,地位遠非一個棄將可比。就算那郭開口舌如簧,便一定能進上讒言麼?
李斯一笑,成竹在胸的樣子:“陛下有所不知,那李牧,不僅郭開恨之入骨,就算是當今趙王,亦未嚐不想將他置於死地!”
“啊,此話怎講?”我驚訝萬分。
“陛下,趙悼襄王死後,本應由世子趙嘉即位。無奈權臣郭開結黨擁立了趙遷。趙嘉被迫出走於代。那李牧正駐紮在代地雁門郡,他對趙嘉多有同情,故令趙遷懷恨在心。隻是一時不得收拾他罷了。”
“可是,若殺了李牧,趙國無人可用啊!在這般危急時刻,趙王豈會自毀長城?”
“陛下可聽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句話?”李斯耐心地解釋,“有兔子時,獵犬才有用。若兔子沒有了,主人還養獵犬作甚?不但要喂食,還須時時防它反咬一口……”
我恍然大悟:因為秦軍犯境,那李牧才能被趙王倚重。若是秦軍撤了,李牧手握重兵,便成為了趙王心腹之患。
我衝李斯投去讚賞的眼神。李斯趁勢道:“陛下,我們隻需如此這般……定可除去李牧。”
我倒抽了一口冷氣:此計端的厲害!若是實施,李牧必死無疑。
說心裏話,我還真不想害死這個富於謀略、英勇善戰的將軍。不說他兩次大敗我軍,就連列國畏憚不已的匈奴,都被他打得抱頭鼠竄。
李牧守雁門,數年不與匈奴交手。匈奴來搶掠,他便固守不出。時間長了,匈奴人都知道這麼個膽小將軍,絲毫不將他放在眼裏。而李牧亦不準手下出戰,天天殺牛饗士卒,嚴格操練。待到兵精馬壯、士氣高昂時,才與匈奴決戰。
他親自挑選了弓箭手十萬、步兵五萬、駿馬一萬三千匹、戰車一千三百乘,嚴陣以待。又漫山遍野放出大量牲口,引誘匈奴來搶。匈奴狡詐,派出小股人馬試探,見李牧“不堪一擊”,大喜。單於親率主力來犯,被李牧大破之,殺匈奴十萬騎,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奔襲千裏。從此,李牧威名遠播塞外,匈奴十餘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如此一員猛將,若為朕所用,大秦不啻如虎添翼。
我看李斯一眼,猶豫道:“李卿,這李牧確係難得之良將,可否……將其收服呢?”
李斯苦笑一下,堅定地搖搖頭:“陛下,臣不是沒有試過,然而李牧對趙國忠心耿耿,誓死不叛。我看……陛下還是莫施婦人之仁才好。”
我歎口氣,點點頭。
自即日起,秦軍對趙國采取守勢,精兵強將轉而攻魏。
(四)亡韓
魏國,原本有一個人,令六國敬服而秦人畏懼。他就是信陵君魏無忌。這個文質彬彬、禮賢下士的公子,卻能夠竊取兵符,襲殺老將,大敗秦師,解圍邯鄲!之後,他又合縱諸國,再次擊敗強秦!一時間,魏國公子無忌成為了秦國的克星。
可是如今,公子已騎黃鶴去,大梁再無信陵君。
他死於自己之手。
在秦莊襄王三年,魏公子合縱六國,大敗秦軍,聲望一時無兩。但其異母兄弟、魏安厘王猜忌他,尋機不斷削弱公子的權力。無忌公子本來一腔熱血,欲助兄長重振魏國,無奈身遭猜忌,有誌難伸。傷心失望之下,自暴自棄。他開始夜夜痛飲醇酒,臨幸婦人,以放浪形骸掩蓋失意的傷痛,不出幾年便抑鬱而終。
沒有了信陵君,魏國便如同失去爪牙的猛虎,再沒有什麼可怕。短短數十天,魏國便丟掉了大半國土。可是,連續的激戰,也令我軍疲憊不堪。
恰在此時,魏王遣使求和,拱手獻上雍州之地。我大喜,趁機允和,休整疲師,並將雍州改名為麗邑,並入大秦版圖。
好事成雙,韓國亦畏於大秦威勢,主動獻上南陽之地。我聞之喜出望外,這真是天助我也!當下派出內史騰,領兵接受南陽。在我的授意下,內史騰不但兵進南陽,而且趁勢攻破新鄭,滅掉韓國,將韓王安押赴鹹陽。
我滿意地接受了內史騰的建議,將新鄭並入大秦潁川郡。
(五)反間
秦王政十八年——即滅韓的第二年——歲末,秦軍四十萬,在主將王翦、副將楊端和的率領下,浩浩蕩蕩殺奔趙國。
李牧死了嗎?沒有。他再次被從雁門急調回邯鄲,隨行的是他的副將司馬尚。他們心懷國家安危,廢寢忘食,星夜疾馳,卻全然不知自己是在馬不停蹄地奔赴黃泉……
不知從何時起,一首童謠悄然傳唱在趙國大地:
趙國何號,秦國何笑?有木生子,竊國大盜。
這首歌謠通過黃口小兒稚嫩的童聲,唱得趙國人心惶惶。人們都在猜測:這姓李的國賊,會是誰呢?漸漸地,人們將閃爍的目光,聚焦在手握重兵的武安君李牧身上……
李牧對此全然不知,即使知道了恐怕也會一笑置之罷。這個忠貞耿直的漢子、一心為國的將軍,怎會在意這區區謠言的中傷?在他看來,這不過是一群嚶嚶嗡嗡的蒼蠅罷了。英雄豈能害怕蒼蠅?
軍情火急!李牧趕回時,王翦已攻下邯鄲的門戶——井陘關,作勢兵發邯鄲了。於是李牧不顧旅途勞頓,直接奔赴前線。
就在李牧厲兵秣馬,準備決一死戰時,卻意外地接到了王翦的和談信函。信中曰:兩國交兵,百姓受苦。秦王宅心仁厚,愛惜民生。隻要趙國肯對秦國稱臣,可以免除生靈塗炭雲雲。
李牧雖感意外,但禮尚往來,還是修書一封,回敬曰:貴軍若得退出趙國,則和談可議。否則李牧定當誓死抗之。
王翦那邊卻再無動靜,既不回信,亦不進攻。
李牧不敢大意,每日嚴陣以待。
兩個月過去,趙王突然派人來了。一道旨意如同晴天霹靂,將趙國將士震得瞠目結舌:李牧陣前通敵,與敵將王翦書信往來,密謀獻邯鄲,以換榮華富貴。因此令宗室趙蔥、將軍顏聚接替李牧、司馬尚,並將二人斬殺!
李牧一死,軍心渙散,兵無鬥誌。王翦趁機進攻,長驅直入。
秦王政十九年春,秦軍兵圍邯鄲。
我聽說後,不顧群臣勸阻,做出一個決定:朕,要親臨戰陣,指揮攻陷邯鄲!
(六)攻趙
“大秦雄師,拓土開疆。旌旗過處,日月無光!”
將軍王翦凜然立於戰車之上,大聲道。軍營內排列整齊的萬人方陣齊聲應和:“大秦!”聲勢浩大,令人熱血沸騰。
滿麵風霜的老將軍異常激動,以致嗓子略顯沙啞。他平息一下情緒,繼續道:“眾將士,方才,我們迎來了秦王……陛下要親眼看到大秦的勇士攻陷邯鄲!兒郎們,我們怎麼說?”
“攻克邯鄲!攻克邯鄲……”數十萬大秦健兒齊聲呼吼,氣壯山河!
“好!”王翦將軍傳令,“今夜好好休整,明日清晨拔營,攻克邯鄲!”
次日清晨,一陣緊張有序的集結後,三十萬秦軍士兵飽餐戰飯,披掛整齊,拔營起寨,向十裏外的邯鄲緩緩進發。
我所在的乃是大營。此外尚有十萬軍兵在邯鄲城外駐紮,將這座孤城圍得風雨不透。王翦是有經驗的老將,他深知疲兵不可戰,故而把四十萬大軍分為四部,輪番進攻。這樣,既可讓將士們定時休息,恢複體力和士氣,又使得攻城部隊始終士氣高昂。試想,當疲憊已極的趙國守軍發現,自己每日麵對的都是“不知疲憊”的敵人,該有多大的壓力?
除去十萬騎兵、車兵護衛兩翼,二十萬精銳士卒排列成整齊的方陣,邁著統一的步伐行進。秋風過處,旌旗獵獵,煞是威武雄壯。
手持長戈的精悍武士沉默地前行,唯有撼人心魄的腳步聲充斥天地之間。
驀地,不知是誰,輕輕哼唱起一首戰歌。
幾句後,有人應和。
不多時,應和者已遍布各處,歌聲此起彼伏。
漸漸地,全軍都跟著哼唱起來,並且聲音愈來愈大,愈來愈整齊。歌聲蒼勁雄渾,詞曰: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歌詞雖然簡單,卻朗朗上口。尤其是數十萬關中漢子齊聲吟唱,頓使天地無聲,群山色變!
大秦軍兵之所以威震天下,不僅是因為長期嚴格的訓練將他們塑造成勇於拚搏、精於格鬥的悍卒,更重要的是,在血火交加、人命危淺的戰場上,齊進退、同患難、共生死的兄弟之情已然融入每個人的血液當中。這使得秦軍將士從不輕易拋下任何一個受傷的弟兄,也絕少出現丟棄同伴、臨陣脫逃的懦夫。
我被深深地感染著,也輕輕哼唱起這首壯烈慷慨的戰歌。
王翦微笑著看看我,手撚須髯,沒有說什麼。
終於見到邯鄲了!
我的內心一陣激蕩,眼前幻化出二十餘年前的那天的情景來。那天,我和母親被趙國使者送歸鹹陽,當車子駛出邯鄲城門時,我便發誓再也不要回來……
今日,朕又回來了。
如今的邯鄲,已是風中之燭。隻要朕輕輕吹一口氣……
咚、咚、咚……戰鼓擂響。每一下都好像擊打在我的心上,令我為之熱血沸騰。王翦神色肅穆,高高舉起令旗,注視三軍。令旗迎風招展,獵獵有聲。十萬秦軍屏息肅立,仿佛連心跳聲都是一個節奏。
令旗揮下。十萬人齊聲呼喝:
“殺——”
激越的戰鼓聲中,五千名膂力強健的高大士卒,手舉巨盾,並肩前行。這種巨盾高及一人,寬及三人,為木質,外麵裹以生牛皮,若非勁弩,箭射不入。數千人步調一致,仿若一道城牆在緩緩推進。盾牌手身後,是五千名勁弩手,他們手執青銅弩,背負裝滿弩箭的布囊,各緊隨在一名盾牌手之後,亦步亦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