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回訪(2 / 2)

四人隨後就陷入了對天賦何來的討論中。討論主要以兩個老者為主,兩個年輕人雖偶爾也表態幾句,但與兩個老人相比,還是有些稚嫩。李老先生用虎父無犬子等現象來證明天賦的天定性和遺傳性。孫老先生卻恰恰相反,他以虎父無犬子來反證,說虎子不成犬,是虎父作為家庭環境影響的結果,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引導,把幼子的天賦引導向了虎父,成了虎子,人的天賦並無區別,最終表現出來的不同隻是不同環境引導的結果。

李老先生以元為例,說若不是元天賦出眾,到了他這個年齡才開始學習文字,是不可能學得這麼快的,若是換作了其他天賦一般的人,早就不了了之,再以孫老先生的孫子孫女們為例,說若不是她這孫女天生天賦在文,早就也同她的兄弟姐妹或經商或學武或紡織去了,他們生在相同的家庭環境下,但卻發生了巨大的差異,不是天賦天定,難以解釋。

李老先生的這番話讓孫老先生陷入了沉思,實際上天賦環境選擇這個觀點他也隻是從《人論》上得來的,本來就沒有深層次的去研究過,現在和李老先生這麼一辯論,認真思考了起來。

“你說的天賦環境選擇,也有其立足的道理存在,我剛一反思自己的這些依據,也產生了一種直覺,我隻是被自己的見聞給蒙住了雙眼,這個問題我們或許可以深入研究一番。”李老先生仔細思考了一會兒後開口。

“看來是應該反思一下我們自己的認識及其過程了。”孫老先生把自己的方向提了出來。

實際上這兩個老人一生的研究都在文化領域,詩詞歌賦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類的說他們是權威也不為過,再就是曆史知識了,這是研究文化必不可少的。但是其他的,他們很清楚什麼是他們所不知道的。所以當天賦天定還是環境選擇這個問題出現在他們麵前時,他們並沒有直接給出一個定論,而是選擇了去做進一步的深入的研究,因為他們清楚,這是他們所不知道的,他們清楚自己自以為清楚的也不過是皮毛。

兩個年輕人見老人們陷入了一些他們不大聽得懂的討論和研究之後,離開兩個老人開始了他們自己的交流,主要是交換一些他們看書時的心得體會。

令兩人驚訝的是,他們之間的差異是如此的大。同一本書他們的關注點和著眼點往往出入非常,思考的方向有時候更是大相徑庭。對有的書的體會讓他們甚至懷疑是不是看的同一本。

就比如一本《鴛鴦怨》,在孫家姑娘看來是可歌可泣的真摯愛情,隻是世俗太過頑固,兩家人的傳統仇恨,生生將兩人逼迫到了殉情的地步。是以對超凡脫俗的愛情歌頌的來批胖無情的世俗仇恨,用悲劇來揭露眾人的冷血無情。

但是到了元這裏,《鴛鴦怨》完全像變樣了。他覺得這悲劇恰恰是在批判愛情,說愛情讓人失去了選擇的自由,變得盲目,甚至是目中無人,眼裏除了自以為的情人,再也容不得其他人,而且在麵對情人時,對事物的認識也是失去了理性的,兩方的仇恨是由來已久的,這種仇恨的本質是破壞性的,是水與火的矛盾,兩人盲目地把愛情建立在這破壞性的基礎上,悲劇是難免的。

再比如一本曆史題材的《戰功錄》,元對裏麵的英雄人物的膽略魄力是歌頌有嘉的,說能在血與火的廝殺中能麵不改色冷靜殺敵的壯士是勇士,誇讚能在戰馬嘶吼煙塵滿天的混亂中能鎮定自若地指揮作戰的將帥的雄才大略。把《戰功錄》說成了男兒熱血的薈萃,他有很強的認同感。

但是孫家女兒卻不這麼認為,說那就是一本罪惡集,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少血淚埋藏沙場。這不過是那些梟雄的野心,不過是眾軍閥的欲望。他們為了角逐天下,陰謀詭計用盡,不惜血流成河。他們不過是披上了所謂的道德外衣的強盜,他們為了自己的江山,完全不顧誰家孩子生來就沒了父親,誰家老人從此孤苦無依,誰家新婚妻子思念成疾…..他們肆意奪取他人的性命,還以此為功勳,與凶猛野獸無異,對他們的歌頌隻是對殘忍的褒揚,不該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