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初露鋒芒(2)(3 / 3)

“金礦的開采權在國家,是不是?”

“是在國家,但聽說這幾年河南、陝西都有個體戶開采了。”

“是,我也聽說,好像很亂。”

老場長接著說:“為什麼說這個地方最值錢,最有發展潛力,因為一則有金礦,如果國家開采,這地盤是我們國營林場,他們必須給我們補貼。二呢是這滿山樹林的中草藥,光這山上的茱萸果,每年就能收成上千萬斤。”

“這麼多?”

“是,這茱萸肉可是難得的好東西,不僅是好中藥,全國都用得上,而且人餓了,還能充饑。一九五九年搞浮誇,吃大食堂,農民餓得沒辦法,就跑上山打茱萸肉吃。不僅有茱萸,咱林場方圓幾百裏,中草藥有上千種呢。”

“好!”遠方聽了眼裏放著光。

“這片山林裏麵還有大麵積的薪炭林,就是可以燒製木炭的栗木,這樹,長得快、長不大,最大長到碗口那麼大,長大時間長,但長到燒木炭的時間就短,三五年一茬,三五年一茬,咱這一片縣城裏,鎮子裏的人們,過冬過年都習慣燒木炭過冬,燒木炭取暖。”

老場長說的這一點,遠方十分清楚,因為遠方的老家也屬於這靈山山脈,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基本一樣。老場長說的東西,讓遠方感到親切自然。

“當然這裏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作物。”

“板栗!”

“對。這薪炭林的栗樹最大的用處就是嫁接板栗。但是板栗好是好,就是後期加工不行。賣板栗總受大年小年影響。”

“是!”

老場長不厭其煩地介紹,姚遠方呢,態度誠懇地聽,虛心認真地記。一路傾心交流,一路真誠溝通,一路深入探討,老場長盡其所有,把看到的、想到的,把經驗、把教訓、把成績把問題一股腦兒都端給了姚遠方。

老場長、姚遠方在山上整整轉了五天,回到林場場部,已經是第六天兩點了。老場長畢竟年紀大了,回到場部後,倒床就睡了。而遠方呢,一點睡意也沒有,甚至是興奮、激動、按捺不住。他沒有睡覺,而是提筆想把這幾天的感受和下一步工作的構想寫下來,遠方提筆寫了三個詞。

一、優勢

二、問題

三、對策

關於靈山林場的“優勢”,說起來可以有很多,但想想歸納起來,就是林木資源,就是山,山上有下步發展所需要的一切,山上有樹,有花,有草,有中草藥,山上有礦,金礦、鉬礦、鋅礦、銅礦,山上有水,有礦泉水、溫泉水,山上有名貴木材,楠木、梨木、檀木,還有不少稀有的近幾年剛發現的如鴿子樹之類的樹種。現在要做的,是如何在現在政策的框架下發揮這裏優勢,遠方腦海裏逐漸地有了一些想法,而這些想法既不成熟,也不完善,所以,遠方並沒有把它寫出來,他要把這些想法同老場長,同場裏領導班子商量,還要廣泛征求廣大林場職工的意見。等所有這些做完之後,再回市裏,向局裏彙報,局黨組織研究同意後方可組織實施,實際上這一部分就是第三個問題“對策”了。

至於靈山林場存在的問題,遠方根據這兩天看到的和從老場長那裏了解到的,大致上有如下幾個:一是林場人員老化,職工脫崗多,說是二百多人的國營特大型林場,現在隻剩下不到一百人,而且好多中青年骨幹,迫於生計,都外出打工了。二是拖欠工資,經費奇缺,現在整個靈山林場,除了森林派出所的職工幹部工資發全了以外,其他所有人,包括老場長都隻發百分之三十五的工資,而且還拖欠了好幾年。同時,由於沒有經費,林場的基本建設基本上都停滯了,房子基本上都還是林場創辦那十年蓋的,而林場要修的路,要做的防洪堤壩,要修的泄洪渠道都沒有著手。原因就一個,沒有錢。三是機製僵化,生財無由,現在的林場還沿襲的是五十年代中期計劃經濟體製,按省市的計劃育樹、維護、采伐,上級讓幹什麼就幹什麼,上級不讓幹的決不能違規違法。林場成立三十多年了,每年還是那麼多任務,每年的經費也還是那麼多,沒有經營權利,沒有開發資格,隻能按計劃行事。在靈山林場,有生財之道,無生財之權,有生財之計,但無生財之門。所以,要想徹底改變靈山林場的麵貌,要讓林場職工過上好生活,要讓迫不得已出去的職工回來,就必須讓林場充滿活力,必須讓林場迸發生機,要實現靈山林場的富足安康,遠方油然想起了一個關鍵詞:“改革。”

“改革,隻有改革,林場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