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快樂的女人最幸福心病可用“笑療”(3)(1 / 3)

然而,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不是生下來就異常地堅強,都有脆弱的一麵。社會排斥和當眾羞辱總是為人所懼,為人所避。就像害怕被動物咬、怕從高處落下或害怕被逼到一處透不過氣來的洞穴裏一樣。這就導致了一個似是而非的情形:有些人害怕當眾難堪,他們回避對我們完整的生活如此重要的一些社會情境。雖然多數人習慣上把這類症狀稱作社交恐懼症,但就求助者真實的感受而言,“恐怖”比“恐懼”一詞來的更貼切。“恐懼”往往指的是一種常態的表征,而“恐怖”則具有突發和持續加劇的含義。就我對求助者的內心體察看,令他們最痛苦主要還是在社交方麵的各種各樣“恐怖”感受。但在這裏我們還是暫時延用“社交恐懼症”這個稱謂。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隨處可見,它的主要症狀表現為臉紅、視線恐怖、對視恐怖、表情恐怖、異性恐怖、口吃恐怖、書寫痙攣恐怖、體臭恐怖、聚餐恐怖、會議發言恐怖等。

在社交恐懼症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當中,社交焦慮局限在非常具體類型的社交活動之中。隻要這些情形能夠得以成功回避,這些人都可以十分完美地發揮所有功能。也許最常見的一種擔心是當眾講話。隻要想到要當著全班人的麵講話,或者當著公司的人做報告,就足以引發一身冷汗。你對當眾羞辱感到如此擔心,因為這會讓大家看到你的錯處或不足之處。你有可能說些無知的話、愚蠢的話,或者令人非常難堪的話,或者會有話說不出來,緊張得臉紅、發抖、出汗,或者因為擔心而渾身僵硬,直挺挺地愣在那裏。

強烈的焦慮對人的表現的負麵影響有可能導致惡性循環,而這樣的惡性循環有可能使問題永久化。例如,一位公司經理偶爾一次和客戶吃飯,由於合同事關重大或者由於天知道的其他什麼原因,端酒杯的時候手部出現了輕微的顫抖,有一些酒水灑了出來。他回家後,非常的懊悔,嚴厲的自我抨擊後,暗下決心,心中一直惦記著下次一定不要再出現類似的情況,一定不要再抖。但很不幸的是,手因為他持續的擔憂和關注又再一次“神奇”地產生顫抖,於是患者感覺自己好像陷入了萬劫不複的深淵。類似還有臉紅、麵部肌肉僵硬痙攣、當眾書寫簽字痙攣、不合時宜地出汗、說話聲音顫抖等等。

有時候,社交恐懼症更為普遍。恐懼不僅僅因為一種具體的情境而觸發,而是對任何類型的社會交往極普遍的回應。你會辭職,因為你無法與人麵對,無法約人出來會麵,除非其他所有客人都已經是非常熟悉的人,否則不願參加任何聚會。到極端的時候,人會害怕任何涉及與其他人交往的情形。這些什麼都怕的人傾向於獨自生活,或者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傾向於尋找允許獨自一人工作的職業,避免與陌生人接觸,甚至有可能隻在家裏呆著。

如果有下述情況,你則有可能具有社交恐懼症:

(1)擔心在社交場合出醜,也害怕當眾表現某種動作。

(2)努力回避社交或表演性場合,如果非去不可,則會極端緊張,或者會發生恐懼。

(3)因為躲避社交場合而極大地影響了自己的生活。

害羞是正常的,我們大部分人在新的環境下都可能會產生一點點害羞的感覺,尤其是當這些活動涉及與陌生人打交道,並且要扮演新的角色時。除非自己的回避越過了正常的害羞界線,並且在妨礙你的成長和獲取生活經驗,使你無法在事業上取得成就,否則就不要給自己下這個診斷。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自覺意識都很強,擔心批評、出醜、被人拒絕,社交場合是不惜一切代價必須堅決回避的惡夢。你感覺令人痛苦的害羞、無能為力、不敢表露自己,特別是當遇到新環境或必須去做一件不太熟悉的事情時,也有的則相反,陌生的環境表現自然而特別擔憂懼怕的倒是都和自己相識的熟悉的環境。你對說錯話做錯事或有什麼傷顏麵的軀體反應擔憂得無以複加。你總在批評自己的一舉一動,總在挑自己的毛病。你對哪怕最輕微的拒絕暗示也極其敏感,別人稍有批評,你都會五髒俱焚。因為總在想著如何渡過難關,因此每一件細小的人際接觸都會變成巨大的挑戰。你扔給自己的壓力使自己在人際關係當中屢屢出錯、表現別扭、措辭失當。你會特別依賴少數幾個親密的長期的人際關係,這使你陷在非常狹窄的幾個交際圈中。如果你建立起一些私密的人際關係,那多半是在家人或工作夥伴當中,而且是他們主動建立的。你越是怕社交,就越是會落在同事後麵,無法發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因此也越是笨手笨腳、經驗不足。你回避的時間越長,你越是會感到落於人後,感覺自己再難趕上去。

(1)讓自己經常處於鬆弛狀態。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常常過於關心自己的表現會引起他人怎樣的反應,因此心情常處於緊張狀態。當你與人交往處於羞怯或緊張氣氛中時,應盡量用玩笑或幽默來自我解脫。當你臉紅時應盡量忘卻它,不要擔心別人是否會在意——其實你在別人心目中,並不如你自己所想的那麼窘迫,如果你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所應當想的人或事上,你應會漸漸忘記自己的不自在。心理學家認為,鬆弛是克服社交恐懼心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