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基金會成立於1896年,由諾貝爾獎的創始人諾貝爾捐資980萬美元注冊。由於該基金會成立的目的是管理、支付獎金,因此在其章程中明確規定了基金的投資範圍,將其嚴格限製在安全且收益穩定的投資項目上。因此,基金會初期的投資項目基本都是諸如銀行存款或者公債等收益微薄但相對風險小的項目。而對於股票、房地產等高風險的投資領域,基金會的管理製度是嚴令禁止涉足其中的。
然而,經過50多年的投資運作和獎金發放,資金在保守投資項目的低回報率致使諾貝爾基金在運營過程中嚴重入不敷出,原始資產流失了將近2/3。1953年,該基金的資產僅剩下300多萬美元,連來年的獎金支付都出現了問題。
麵對這種狀況,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終於醒悟過來,意識到高回報率的投資才是財富積累的有效途徑,於是當即對經營管理製度做出了突破性的改革——更改基金管理章程,放寬投資範圍,將以前隻允許儲蓄在銀行裏或者購買公債的資金投向股票和房地產市場。
這一全新的理財觀念一舉扭轉了諾貝爾基金的命運。在其後繼續運營的40年間,諾貝爾基金會不但支付得起每年的巨額獎金,而且一舉填補了過去50年來的虧損,基金總資產超過2·7億美元。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樣一個結論:“以錢生錢”不但能迅速地實現資本增值,而且還能讓其處於持續增長的狀態。若通過這樣的正確方式進行理財,必然會將自己的財務狀況帶入良性循環,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得到更多的收益。
理財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僅僅明白了理財的重要性和原則是遠遠不夠的,理財時還應當注意避免步入以下幾個誤區:
(1)急功近利
理財的核心是對資產和收入進行合理分配,不僅要考慮如何積累財富,還要考慮如何讓生活有保障。事實上,理財包括投資理財和生活理財兩方麵,其內涵並非僅限於“以錢生錢”的投資。因此,在理財時,人們應當根據自己的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等具體財務情況,在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充分考慮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設計出自己的理財方案。切記,不能太過急功近利。
(2)跟風隨流
在自身缺乏理財知識的情況下,很多投資者都難以對市場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跟風隨流就成為他們的首要選擇。但是家庭理財,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其理財的側重點也不同,因此需要針對自身的階段性、性格偏好等具體因素製定出不同的投資目標。根據自己的資產分配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靈活調整資產配置製訂相應的投資計劃。
(3)追求短期利益,忽視長期風險
這一現象尤其表現在房地產領域。盡管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房產泡沫”已經使一些投資者感受到房產投資的巨大風險,但是很多隻顧眼前利益、忽視長期風險的人依然爭相投資。
(4)過於保守
這是投資理財中最普遍存在的誤區。尤其是在我國傳統理財觀念的主導下,很多人都以銀行儲蓄作為唯一的理財方式。無疑,這一理財方式是所有投資方式中風險最小且收益最穩定的。然而,持續降低的利率和利息稅的征收,使得銀行儲蓄幾乎不可能實現資產的增值,而且一旦遭遇通貨膨脹,銀行存款就會縮水。此外,銀行儲蓄不但沒有股票的投資功能,而且沒有保險的保障功能。因此,投資者應當轉變過於保守的傳統理財觀念,尋求穩定、高收益、多樣化的組合投資方式,盡量拓寬理財收益的投資渠道。
(5)過於追求廣而全的投資理財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