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失敗者守財越來越窮,成功者理財越來越富(3)(1 / 2)

4·和經濟學“談戀愛”

在我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交易一直都是我們生活的主題之一,因為不論是吃的、喝的,還是穿的、用的都是靠交易得來的。所以,有人形象地將我們的生活比作一場交易。如果生活真的是一場交易的話,那麼在這場交易中占得上風的人一定是懂得經濟學的人。因為經濟學是一門從交易中衍生出來的學問,它的本質就是清楚地闡述交易中的各種規律。可以說,誰掌握了經濟學,誰就掌握了交易規律,而誰抓住了交易中的主動權,誰的生活就會更幸福、更值得別人羨慕。

老家在湖北大冶市的管默默是廣州一家外企的財務總監,年薪超過70萬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金領。雖然管默默的收入非常高,但是她總是高興不起來,原因是喜歡投資期貨的她總是賠錢,連續兩年的薪水都打了水漂,還欠了近50萬元的外債。

景甜自小就生活在廣州,大學畢業之後回到廣州發展。她也在一家外企上班,月薪超過1萬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白領。雖然景甜的收入在富豪雲集的廣州很一般,但是她生活的非常快樂。因為景甜利用業餘時間在網上開了一家網店,由於她善於經營,一個月也有好幾千元的收入。

從她們兩人的收入可以看出,景甜工作好多年的收入才是管默默一年的收入。景甜在原來的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由於人事關係沒有處理好,便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而景甜跳槽後的公司恰好就是管默默所在的公司,更巧合的是景甜就在管默默的手下任職——景甜是財務總監管默默的助理。

從景甜上班的第一天起,管默默就發現這個剛剛大學畢業沒兩年的小丫頭總是一副快樂的樣子,對景甜身上那股充滿快樂的氣質很是羨慕,自己要是能夠像景甜一樣快樂那該多好啊!而對於景甜而言,從她在管默默的手下任職的第一天起,她就發現這位女上司很少露出笑容。起初景甜還以為她太過威嚴,後來在公司待的時間久了才知道,原來管默默是因為做期貨虧損才這樣。

隨著兩個人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管默默和景甜逐漸成為一對無話不談的好姐妹。“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景甜要求管默默帶著她一起做期貨生意,結果景甜剛一開口就遭到了拒絕,因為在管默默看來期貨的風險太高了,並不是她們這些整天還要忙公司事務的人可以做好的生意。景甜並沒有放棄,而是一再地使用“激將”法刺激管默默,說她是一個沒有勇氣的人等。結果管默默“中計”了,答應和景甜合夥做一次期貨生意,但是這一次管默默隻決定每人隻投資很少的一筆錢,因為虧了也不會承擔多大損失,一心想要做期貨生意的景甜答應了。

很快兩人的第一次合夥投資就有了結果——血本無歸。不過由於兩人都隻投了一點錢,因而都不是很在意。可是,景甜卻在遭受第一次損失之後決定自己再次投資期貨,因為她發現第一次失敗的原因就是太過於缺乏經濟學知識,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把握不準。於是,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景甜堅持去聽投資講座,旁聽經濟學知識,經過認真準備的景甜在接下來的投資中獲利頗豐……

從上麵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誰不懂得經濟學知識誰就會在這個經濟趨勢變動極快的時代失去手中的財富。同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懂得經濟學知識的人往往屬於“幹得比牛都多,吃得比雞都少”的一類人。說實話,在當前社會中,那些賺大錢、生活水平很高的人都是能夠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人,因為他們能夠做到在該投資賺錢的時候投資,不該投資賺錢的時候絕不出手。而那些生活水平一般的人是因為不重視經濟學知識,不懂得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應該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結果是生活越來越累,賺錢越來越困難,生活水平也急劇下滑。

現代生活追求的是品質,不僅在物質上要豐富,更要在精神上豐富。更高的追求自然帶來更多的壓力,這就是為什麼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富裕而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的原因。這就好比,你剛剛參加工作,住著單身宿舍,拿著最低的薪水,享受著最低的福利,而周圍的老同誌住著公寓,開著轎車,拿著比你高很多的薪水,享受著不錯的福利。相比之下,你當然感受到巨大的生活壓力,總覺得這樣的日子讓人抓狂。而事實上,很多剛剛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都有著這樣的壓力,至於那些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依然事業沒著落生活很坎坷的人,這種貧富之間的對比所帶來的壓力更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哪個社區又有人自殺了,哪個企業又出現了“幾連跳”事件。在我們為生命的輕如鴻毛而感歎之際,我們是否也想過,為什麼有些人依然能夠積極地麵對壓力勤奮地營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呢?

答案是,我們在心裏一定計算過成本問題,即我們用經濟學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生活之後,才得出自己繼續努力下去的依據。具體來說就是當年輕人在參加工作之時,薪水福利都要低得多,生活質量也要比別人差一截,可是年輕人會在心裏這樣計算一下:我參加工作的時間隻是老同誌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我的工作經驗同樣隻是老同誌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這說明老同誌比我付出的成本要大得多。如果將生活比作一場交易的話,老同誌付出的成本比年輕人要大,那麼自然收益就要高——在經濟學原理中,收益的高低和成本的大小密切相關。當然,有人會說成本越高收益就會越小,這樣說是沒有設定統一的前提,如果說兩個人都擁有同樣的工齡和同樣的經驗,且工作能力難分伯仲,那麼其中待遇高的人自然要比待遇低的人付出的成本小。這就是為什麼年輕人幹出一番業績的時候總是更容易引起社會關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