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失敗者守財越來越窮,成功者理財越來越富(3)(2 / 2)

成功語錄:

在日常生活中,誰能夠將自己的成本在同類級的比較中控製到最小,誰的收益就最大——誰的生活就比別人富裕、比別人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生活就像一場交易,誰能夠將自己的成本控製到最小,誰就能獲得最大的幸福。但是,我們更應該明白,在這場交易中,誰掌握更多經濟學知識,誰就有可能將成本控製到更小。

5·告別守財觀念,學會以錢生錢

商場上的成功者,從來沒有一個是守財的人,他們都是深諳“以錢生錢”精髓的理財高手。因為他們明白,守財隻能使錢成為死錢,成為存折上的一組不變的數字,隻有把錢拿出來進行投資,才能將這潭死水變成可以流動的水,“死錢”才會充滿活力,成為可以生長的“搖錢樹”。

那麼,怎樣做才能以錢生錢呢?

首先,毫無疑問,是籌集到用於“生錢”的本金,也就是第一筆錢。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顯然,如果一個人空有高明的理財手段卻沒有資金進行運作,那麼一切都無從談起。因此,理財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籌措資金。

資金又從何而來呢?第一個來源就是自己的積蓄。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僅僅依靠自身積蓄的資金是遠遠不夠的,這時候就要靠一個“借”字。

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借”也是一個理財高手慣用的招數之一。事實上,很多成功的富豪和企業家,都是以“借雞生蛋”、“借錢生錢”的方式起步,最終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勝利者。在這裏,“借”就是一種“以少勝多”的策略。

之所以在此反複強調籌資時“借”的重要性,是由於這樣一個道理:小股資金運作的力量遠遠弱於大筆資金。就如同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斷,一把筷子卻很難被折斷。由於個人手裏的錢一般很有限,如果單獨投資就像一根筷子一樣,經不起市場上的一點風浪。然而,若把很多人的錢彙聚在一起,形成大股的資金流共同運作,那麼抗擊風險的能力也就大大提升了,進而成功投資獲得利潤的機會也就增加了。這也是任何一個合格的理財者都必須明白的道理。

通過向親戚、朋友借錢來籌集“第一桶金”的情況,在國人及海外華人的創業經曆中是很常見的。可以說,這種籌資方式很符合中國人看重人情往來的價值觀。但是,即使是向親友借款,不僅要動之以情,還要曉之以理。不但要用自己的決心和魄力來感動他們,還要切實地向他們介紹理財計劃的可行性及預期目標等具體情況,讓他們在肯定你的方案的基礎上伸出援手。

最初的第一筆資金籌到以後,接下來就要考慮如何“用”錢來“生”錢的問題。

是否會“花錢”是衡量“理財”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賺錢是學問,花錢更是學問。幾經打拚積攢到一筆資金之後,應該如何“用”這些錢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問題。俗話說“勤儉發家,玩物喪誌”。如果隻是單純地將錢財肆意消費、揮霍一空的話,不但是資金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會對人的心智產生負麵影響。所以,很多大富豪和商界成功人士,當他們手中的鈔票越來越多時,反而對於如何使用這些錢表現得越發謹慎。

毫無疑問,資金首先要轉化為資本才能夠增值。這也就是說,要“以錢生錢”,就必須先把這些錢轉化為資本——用這些錢去投資。在傳統投資理論中,投資分為三大領域:一是生產領域的投資,即采礦、辦廠、種植畜牧業等;二是服務領域的投資,即開辦飲食、娛樂等服務性企業;三是商貿領域的投資,即開辦商店、貿易公司等。不論投資怎樣的領域,隻有資金被用在了最能獲利的地方,才能實現最大限度上的增值。

因此,所謂“以錢生錢”,就是通過資本運作,在資本市場上投入資金、賺取利潤,進而通過兼並、收購來擴大發展規模並擴寬產品市場,從而賺取到更多的利潤。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讓一個理財者獲得更多財富、走向成功的關鍵。

每年的10月都是諾貝爾獎委員會對外公布該年度的各類諾貝爾獎項獲得者名單的時間。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不僅代表著學術界各領域的最高榮譽,同時還將給獲得者帶來高達100萬美元的獎金收入。

諾貝爾基金會每年發布5個獎項,支出50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顯然,100多年以來,諾貝爾基金會所支出的獎金總額已經遠遠不是諾貝爾當年的捐獻資金所可以負擔的。那麼,基金會又是靠什麼來支付這些數額龐大的諾貝爾獎獎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