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塑膠大王王永慶,最初用父親的名義借來2000元台幣開辦了一個小米店;後來,再用米店賺來的錢開了一家磚廠;然後,又用磚廠賺的錢當本金做木材生意。到20世紀50年代初,他終於積累起5000萬元台幣的資本。他再用這筆錢做擔保,向台灣一家銀行申請了67萬美元的貸款,創建了台灣塑膠工業公司,從而一舉成名。
新加坡玻璃大王陳家和,在他年輕的時候,一位經營玻璃的朋友來找他,要他集資3000元新加坡幣參加合夥經營。當時的情況是,他朋友的企業正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陳家和經多方籌措,加上母親一輩子養豬攢下的1200元新加坡幣,幫助朋友渡過了難關。兩年過後,陳家和逐漸積累起一筆資金。1962年,他以每月100元新加坡幣的租金租下了半邊店鋪,取名為“和興鏡莊玻璃工程”,從此正式走上了獨立創業之路。
王永慶和陳家和這種首先通過在親戚、朋友圈子裏籌集資金來開創事業的先例,在中國國內及海外華人中是極為常見的。當然,你在向親戚和朋友借錢時,除了要動之以情外,一定要注意向他們詳細介紹你的創業計劃,使他們確實相信你的計劃是切實可行的,而不是拿他們的錢去瞎碰。總之,隻要你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你的親朋好友是不會不向你施以援手的。
用錢生錢除了“借”之外,還要考慮到“用”、“生”,最終落實到生財上,這才是籌的目的。
如何“用錢”是判斷“理財”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標準。當經過拚搏賺到很多錢後,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用錢的問題。中國有句老話:“勤儉可發家創業,玩物會蝕心喪誌。”如果任意揮霍,可能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當你口袋裏裝滿鈔票的時候,如何使用它就需要慎之又慎了。
投資贏利是經商之本。錢要生錢,就必須用在投資上,投資也就是“生”錢之本。大老板首先應是大投資家,其次才應是經營家、管理家。傳統的投資理論一般將投資領域劃分為三大類:一是生產性投資,就是辦廠開礦或搞種植業;二是服務性投資,就是開辦飲食、娛樂等服務企業;三是貿易性投資,就是開辦商店或貿易公司。資金隻有投向最能贏利的地方,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通常說的“以錢生錢”,就是通過資本的運作,在資本市場上以錢賺錢。所謂“生”,就是通過兼並拓展自己的原有產業規模,提高自己企業產品在市場的占有份額。“以錢生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人創業成功的“三部曲”。在這“三部曲”中,最為基礎的是“生”錢,這是獲得進入財富之門的鑰匙。
懂得更新理財觀念後,怎樣去理財又成了新課題。擁有好的理財方式,才能夠將自己的資金運用得更加到位。無論你的家庭處於哪一社會階層,科學理財都很重要。也許你會認為自己是沒錢的階層,根本沒必要去理財。事實上,工薪一族更應學會科學理財,相對有限的資金更需要進行精心規劃、合理安排。說得更通俗一點,即使粗茶淡飯,也要有一個營養搭配的問題。所以,個人理財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
如何科學理財,除了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之外,科學理財方式的選擇將成為決定家庭貧富差距的最關鍵性因素。人們常常產生誤解,認為理財就是生財,就是投資賺錢。然而,這種狹隘的理財觀念並不能達到理財的最終目的。理財實際上是善用錢財,使個人以及家庭的財務收支狀況處於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質。
在當今現實生活中,財富往往會同個人的理想掛鉤,要達到某種目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要和金錢發生關係。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人們的生活目標和理想總有不盡相同之處。因此,在理財計劃的初步構想階段,必須確定自己的理財目標是什麼。比如短期內你計劃出國旅遊、進修、購置家具。中期的目標則是結婚、購房、養育下一代。長期目標則是在退休之後的保障問題。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由於投資渠道少,人們的投資意識不強,所以很多家庭隻知道儲蓄,而不懂如何理財。當時的社會尚缺少一個發達的理財市場和行之有效的理財機製。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家庭財產不斷增加,人們已開始感到讓個人財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性,由此迫切需要增加一些理財的學問。人們不僅要考慮一些具體的理財方式方法,而且還要從更加廣闊的人生階段來思考理財的意義和策略。說到底,現代家庭,無論想大富,還是圖小富,都要在科學理財上下功夫。
科學理財包括兩個方麵——賺錢和花錢。賺錢就是如何積累財富,實現固有財產的保值和增值;而花錢則是如何用最少的錢獲取最好的服務和最大的滿足。
在現實生活中,科學理財不僅是安排好柴米油鹽,而且是把錢財及相關事務納入有計劃、有係統的管理中。一般而言,理財應該能達成以下目的:一是在考慮降低投資風險的前提下,增加收入;二是在有計劃提高生活品質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三是可以提高個人或家庭的現有生活水平;四是可以儲備未來的養老所需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