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理財還要掌握好時間。籠統地說,早一天開始理財,就可以早一點獲得回報。下麵列舉一個雙胞胎姐妹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
張小鳳和張小魚是一對漂亮的孿生姐妹,同一天出生,同一天上學,同一天參加工作。20歲的時候,張小鳳和張小魚都在同一家工廠上班,拿相同的工資,並在同一年結婚,同一年生孩子。
張小鳳一開始就沒忘記把賺的錢先存一部分,並把存的錢做相應的投資。她每年都要投資2000元,她的投資基本上保持10%的年回報率,她一直持續投資。張小鳳30歲結婚後,離開工作崗位全心打理小家庭。10年來張小鳳每年投資2000元,總共投資了2萬元資金。30歲結婚後再沒追加投資。
張小魚沒有像張小鳳那樣從一開始就存錢和投資,總覺得年輕人用錢的地方很多,因此大手大腳花錢,到年底基本上沒有什麼餘款。直到30歲成家以後才開始存錢,到她40歲時,才拿出2萬元進行投資,她每年的投資回報率也和張小鳳一樣是10%。
大家能猜想到她們65歲退休時各自的財富有多少嗎?張小鳳一共是2萬元本金,年回報率10%,張小鳳投資了45年。而張小魚也是2萬元本金,年回報率也是10%,唯一不同的是張小魚隻投資了25年。本金相同,年回報率相同,投資時間卻不同。
張小鳳和張小魚都投資了2萬元本金,在她們65歲時,張小鳳的財富已是87·22萬元,差不多是所投本金的44倍;而張小魚的財富僅是21·7萬元,隻是本金的10倍多。
張小鳳和張小魚投資的本金完全相同,年回報率也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張小鳳開始得早,而張小魚開始得晚,但最後張小鳳所獲得的回報要高出張小魚很多倍。
由此可見,在本金、利率相同的情況下,投資的時間越早,回報率就越高。因此,作為一個聰明的成功者,要清醒地認識到理財的重要性,並且要盡早投資,而不要做守財奴,因為錢即使是守一輩子也不會給你帶來多少財富。
成功語錄:
當一個人擁有了科學的理財觀念和好的理財習慣後,一定可以收獲到屬於自己的財富。
3·為什麼說成功者都是有經濟思維的“經濟學家”
在當前這個人人都在積極理財的時代,誰不能讓自己的理財觀念更先進,誰的理財業績就會遠遠落後於別人,而其生活質量自然也隨之下降。先進的理財觀念是成功理財的基本因素,而擁有先進理財觀念的最有效途徑無疑是讓自己多懂點經濟學知識。
今年38歲的王潔瑩是一個中學數學老師,月薪4000元左右,老公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月收入25000元,兩口子加起來月收入近3萬元。按道理,像王潔瑩家這種高收入家庭,生活水平應該是非常不錯的。但是,由於王潔瑩夫婦兩人都對孩子的期望特別高,希望孩子能夠受到特別優質的教育,因此,他們將孩子從小就送往那些學費高昂的私立貴族學校,光是孩子一年的花費就超過10萬元,再加上侍奉老人等,一家人的生活質量和普通的工薪階層沒有多大差別。
雖然一年到頭家裏也儲蓄不了多少錢,但是王潔瑩一家人對生活都很滿意。可是,隨著周圍的親戚朋友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王潔瑩開始感受到了壓力。怎麼說自己的家庭也是年收入超過20萬元的高收入家庭——周圍的親戚朋友都開上了20萬元以上的車子,住上了小別墅,自己卻依然上下班都騎著電動車。再加上社會上的“理財風”越刮越猛,王潔瑩也決定開始理財。
在理財之初,王潔瑩列了這樣一張賬單:家庭一年的收入為25萬元,給父母看病請保姆年支出5萬元左右,孩子一年花費9·8萬元,交通費一年8000元,通信費一年2000元,吃飯購物一年支出3萬元左右,其他花費一年1萬元左右,家庭年旅遊花費約為2萬元,這樣算下來家庭純收入為8萬元。看完自己列出的賬單之後,王潔瑩根本不知道該怎麼理財,因為這張賬單上的花費都是必需的。可是決心理財的王潔瑩還是決定縮減開支,給父母看病養老的錢是絕對不能動的,畢竟父母辛苦了一輩子了。孩子的花費也是不能動的,因為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的“第一大計”,那麼就隻能從其他花費上開始節省了。經過一番仔細研究思考之後,王潔瑩製定了一張年度理財賬單:在孩子和父母的花費不變的情況下,將生活費由原來的3萬元降低至2萬元,家庭年旅遊花費降至1萬元,交通費降至5000元,通信費保持不變,其他花費由於有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隻能是能省就省,無法製定出具體的理財目標。這樣一來一年可以節省2萬多元,家庭年度純收入可以達到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