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骨腫瘤(2 / 3)

患者於1972年3月開始右肩部疼痛,逐漸加重,前臂及手指輕微活動均可使疼痛增劇,遇寒則痛不可忍。曾經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大連鐵路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攝片發現右關節囊內可見大小不等3處軟骨鈣化影,診斷為“右肩關節骨軟骨瘤病”。由於患者懼怕術後關節強直,拒絕手術,求治於中醫。

1972年10月15日初診。病史同前,右肩關節部位明顯觸痛,運動受限,局部無明顯紅腫現象。舌質淡,苔白微膩,脈沉緩。中醫診斷為骨瘤,為腎氣虧損,寒凝血瘀搏結於骨所致。治宜溫腎祛寒,活絡止痛,方用青娥丸化裁。藥用威靈仙50克,核桃仁25克,補骨脂、杜仲、秦艽、桂枝、當歸各15克,青木香7.5克,細辛、川烏各5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1972年11月5日進上方20劑後,右肩部疼痛有所減輕,右手指已能運動,可握筆寫字,初獲療效,仍宗前法。

此後又連進上方50餘劑,患者右肩疼痛已基本消失,活動如常人。為鞏固療效按原方化裁,又進30餘劑,前後服藥百餘劑。攝片複查右肩關節囊內軟骨鈣化影消失,隨訪8年無複發。

(二)顧振東臨證心法

顧振東教授溫陽散寒治骨癌。骨癌以中、老年人的骨轉移癌及骨肉瘤多見,以局部疼痛和腫脹為最常見症狀。初起多為局部隱痛,或麻木、緊縮感,畏寒喜暖,多數在較短期內出現持續性劇痛,有的遇寒加重,有的甚至局部腫脹,常因疼痛而影響睡眠及日常生活,或伴有麵色蒼白、唇甲色淡、頭暈乏力、納呆、自汗盜汗、心悸(動則加重)、進行性消瘦等表現。

顧氏認為,腎主骨生髓,藏元陰元陽,腎陽虛則溫煦生化無力,腎陰虛則濡潤滋養無源,其虛之處,必為受邪之地,故陰寒毒邪客於筋骨,致使經絡氣血凝閉、阻滯不通而疼痛者,必為陽虛而陰盛寒凝,當責之腎陽虧虛,故以補腎溫陽為主,用加減陽和湯治之。藥用鹿角膠、白芥子、熟地黃黃、補骨脂、骨碎補、山茱萸、白芍、桂枝、紅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

加減:①痛甚者,加細辛、蜈蚣、全蠍。②腫脹者,加薏苡仁、木瓜、絲瓜絡。③偏陽虛尿頻便溏者,重用鹿角膠、補骨脂、杜仲、菟絲子。④麵白唇淡、頭暈乏力、貧血者,加黃芪、當歸。⑤肢端發涼者,重用桂枝。⑥眠差者加酸棗仁、生龍骨、生牡蠣。

病例張某,男,59歲。1997年6月診為右肺癌。未行放、化療,同年10月因感右胸及腰部疼痛就診。經X線診為骨轉移癌,為溶骨性骨破壞。病人右側第8、9肋骨及第2~4腰椎處疼痛並壓痛,疼痛呈持續性,時有針刺樣痛,伴攣縮感,腰部活動受限,夜間痛甚,經常因疼痛而整夜不得入眠,痛處畏寒喜暖,咳嗽。胸悶憋氣,少氣乏力,自汗盜汗,心煩易怒,舌質暗紅、邊有瘀斑,脈弦緊。藥用白花蛇舌草40克,半枝蓮、熟地黃黃各30克,補骨脂、白芍各20克,鹿角膠(衝)、骨碎補各15克,白芥子、當歸各12克,半夏、川貝母、全蠍(衝)各9克,桂枝、細辛、甘草各6克,蜈蚣2條(研衝)。水煎服。

6劑後,痛減,諸症略輕。遂加鱉甲12克、紅花10克、以增強破瘀活血之效。上方隨症加減服用數十劑後,病人肋骨疼痛已基本好轉,腰部仍時感隱痛,活動不受限,夜間睡眠好,乏力、汗出、心煩等症狀明顯好轉,並一直未服用鎮痛劑。

顧氏認為,治療骨癌疼痛首先當從溫陽入手,陰寒毒邪凝聚筋骨,非溫熱之品不能奏效;腎之元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本,非溫補腎陽不能奏效。

本例故用鹿角膠以補腎溫陽,配補骨脂辛溫以助其補腎之力;骨碎補苦溫入腎,既壯腎陽,又能活血止痛;白芥子辛溫氣銳善走散,可豁痰溫通、利氣散結,以去皮裏膜外之陰寒毒邪,上藥合用共奏壯腎陽、祛陰寒、止疼痛之效。善補陽者,於陰中求陽,顧氏又以熟地黃黃大補陰血,山茱萸、白芍柔肝養陰,桂枝辛散透達入營,溫通經脈寒滯,並宣熟地黃黃、鹿角膠之滯;紅花活血通經止痛,以增散陰寒、通經脈、止疼痛之效;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解毒逐瘀、消腫散結。本方補而不滯,消而不伐,使陽氣盛、陰寒消、疼痛止。

顧氏對骨癌疼痛者,隻要無熱象者多采用本方治療,收效甚佳。許多病人經顧氏治療後,疼痛逐漸減輕,同時睡眠改善,飲食增加,一般情況好轉,鎮痛劑劑量漸減或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