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岱翰臨證心法
周岱翰教授等認為軟組織肉瘤發病率相對較低,命名複雜,病理類型繁多,發病部位多變,惡性程度各異,臨床表現、證候、舌象、脈象複雜多變。結合其特點中醫臨證主張辨證與辨病結合,而不是單純見瘤治瘤。單味中藥的藥理研究報道甚多,不同功效的中藥均有涉及。經不同的學者實驗研究證實陳皮、當歸、五爪龍、薑黃、莪術、茯苓、人參、黃芪、金錢草、貓爪草、蛇床子、柴胡、赤芍、半枝蓮、板藍根、豬苓、苦參、蛇六穀、藏紅花、斑蝥等諸多中藥有明顯的抑製肉瘤細胞增殖及誘導凋亡的藥理作用。周氏等研究證實中藥複方清金得生片(西洋參,絞股藍、麥門冬、蟾酥、黃柏、山慈菇等)、加味小陷胸湯(黃連、薑半夏、壁虎、三七、大黃、全瓜蔞、白花蛇舌草、人參、白術、薏苡仁等)、扶正抑瘤飲(黃芪、白術、柴胡、三棱、莪術、三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仙鶴草、石上柏、甘草等)、抵當湯(黃芪、半枝蓮、水蛭等)等均能明顯抑製小鼠肉瘤S180細胞增殖。
(四)屠揆先臨證心法
屠揆先(1916~2003)主任醫師,江蘇省常州市人。曾任常州市中醫院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副院長。以善治疑難雜症。診治盆骨轉移性癌心法:
病例江某,女,57歲。初診:1981年8月25日。患者1959年因子宮內膜異位手術,1961年行甲狀腺腺瘤摘除術,1980年春季起胸骨痛,在當地未治愈,於1981年3月3日在上海某結核病醫院住院,行胸骨切除術,病理確診為胸骨轉移性甲狀腺濾泡性腺癌。出院後,每隔3周化療1次(環磷酰胺400毫克,長春新堿1毫克,氟尿嘧啶500毫克),共8次。但1981年7月上旬起,左臀部疼痛,不斷加劇(1981年3月3日上海某結核病醫院病理報告:胸骨轉移性甲狀腺濾泡性腺癌,未侵犯肌層。1981年7月X線骨盆片示:骨盆兩側髂骨廣泛轉移灶,尤以左側髂骨為顯著。可見左髂骨、左股骨上段及骶骨左側大片不規則的密度減低區及溶骨性破壞。診斷:盆骨轉移性癌),遂來院求治。
刻診:左臀劇痛,不能行走,身轉側甚難;右臀亦痛,但較左側為輕;骶部亦有牽痛感。並胸悶口幹,咽有黏痰,睡眠不佳,情緒煩躁,精神不振。脈象弦滑,舌布微黃膩苔。證屬脾氣不足,痰濁阻絡,血絡瘀滯。立健脾益氣、祛痰化濁、利絡消瘀之法。藥用豬苓30克,黃芪20克,玄參、木靈芝、茯苓、威靈仙各15克,土貝母、製天南星、絡石藤、三七片、人中白、桃仁、漢防己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連續服上方20餘劑,左臀部疼痛開始減輕,身體活動度及精神狀態均有改善。續用原方,服至1981年11月,共3個月,左臀部疼痛已止,僅右臀部尚有隱痛。至1982年4月,患者病情波動,骶部劇痛,牽及臀部,食欲減退,大便幹稀不一,胸部不適,脈象弦細,舌苔微膩。擬扶正化濁、健脾利絡為治。藥用豬苓30克,黃芪20克,蒼術、白術、土鱉蟲、宣木瓜各12克,三七片、茯苓各10克,川芎8克,肉桂(後下)6克,公丁香5克,川黃連、幹薑各4克。水煎服,每日1劑。
自1982年4月9日服本方至7月中旬,共3個月,骶部疼痛漸輕,食欲增加,大便正常。繼續服至1983年2月,骶部疼痛基本消除,但右臀部及右大腿尚有輕度疼痛。至1983年6月以來,患者之精神、體力、食欲均顯著改善,臀腿部疼痛亦基本消除,能獨自行走,自理生活,並能做輕家務。1985年春因感染肺炎死亡。
中醫學認為,本病亦屬於骨疽、骨瘤範疇。本例係盆骨轉移性癌,症見左臀劇痛,不能行走,胸悶不舒,脈象弦滑,舌苔微黃膩,為脾虛痰凝、血絡瘀滯所致。故屠氏用黃芪益氣補中,靈芝益精堅骨,豬苓、茯苓、防己健脾利濕,蒼術、白術健脾燥濕,土貝母、天南星、威靈仙化痰散結、清熱解毒,人中白、玄參清熱降火,絡石藤、三七片、桃仁、土鱉蟲、川芎、木瓜通絡化瘀,黃連苦降泄熱以和陽,幹薑、丁香、肉桂辛開散痞以和陰。此為寒熱互用、辛開苦降之法以調和陰陽、順其升降。故胃氣得和,脾虛得健,痰結得散,瘀血得化,疼痛消除,則獲顯效,治療後存活4年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