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婦科腫瘤(3 / 3)

症見:麵色萎黃,精神倦怠,腰際酸楚,帶多腥臭,舌苔黃膩,脈象細澀。治擬益氣健脾利濕,佐以消腫解毒。藥用炒白術、生黃芪、茯苓、粉萆薢、生薏苡仁、熟薏苡仁、土茯苓、露蜂房、天龍、木饅頭、紫草根、赤芍、白芍、桑寄生、肥知母、黃柏、製蒼術、白蓮須、續斷。

加減藥物:三七、莪術、熟地黃、生地黃榆、生地黃、山藥、炙甘草、牡蠣、廣木香、川楝子、苦參片、小茴香、烏賊骨、椿根皮、艾葉等。酌情加用的成藥:雲南白藥、小金丸、牛黃醒消丸、歸脾丸等。

連續服藥10個多月,臨床症狀完全消失。於1977年隨訪,患者身休健康,兩年未複發。由於患者常至農村休養,未進行複查。

本例為脾虛失運,濕蘊於下,毒邪內侵,而投以益氣健脾,運化水濕,以治其本;消腫解毒,祛除毒邪,以治其標。其中露蜂房、木饅頭、紫草根等不僅有解毒和清熱涼血等功效,對宮頸癌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尤其是露蜂房效果更好,但以癌腫未潰破前用之比較合適。

(四)王三虎臨證心法

王三虎教授從寒熱燥濕論治宮頸癌,首先分為寒熱膠結和燥濕相混兩型。

寒熱膠結型表現為:白帶異常增多,甚至如水樣,顏色以白濁為主,或如血水,或如醬汁,或色黃如膿,味呈惡臭,小腹脹痛,得熱稍減,質硬如石,月經閉止,唇口幹燥,五心煩熱,情誌鬱悶,怒則症加,舌苔白根厚,脈弦數。治當溫經散寒,清熱止帶,軟堅散結。方選溫經湯合易黃湯加味。本證型多見於未經手術、放化療的病人。溫經湯是張仲景治療帶下的主方,《金匱要略》指出:“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曆年,血寒積結胞門……瘀血在少腹不去”,與本病相符,故為主方。易黃湯是治療黃帶的主方,王氏習慣用清熱解毒抗癌利濕的白英代替黃柏,加用軟堅散結的烏賊骨、鱉甲、生牡蠣,活血止血的茜草,則十分符合其病證特點。

燥濕相混型多見於手術後、放化療後複發的病人。陰液虧虛與濕濁下注同時並見,正虛邪實。表現為病程日久,形體瘦弱,口燥咽幹,頭暈目眩,心煩失眠。白帶量多,色如米泔或濁黃,氣味腥臭,少腹、腰骶酸脹疼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少苔或花剝苔,脈細數。治當滋陰潤燥,清利濕熱,扶正祛邪。方選當歸貝母苦參丸合三物黃芩湯加味。張仲景《金匱要略》的當歸貝母苦參丸滋陰潤燥並用,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的三物黃芩湯清利濕熱而不傷陰,再加用氣陰雙補、解毒抗癌、軟堅散結等藥,符合癌症晚期,病情複雜,燥濕相混,正虛邪留的實際情況。

臨證常遇到難於確定證型的時候,就以《內經》十三方之一的四烏賊骨一蘆茹丸(烏賊骨、茜草)為主方,取烏賊骨軟堅散結,通中有澀,茜草活血止血,澀中有通之意。事實證明這個古方可以作為宮頸癌辨病用藥的方劑。

臨證加減:①疼痛為主要症狀者,加用延胡索、九節茶、徐長卿、夏天無、露蜂房。②腫塊較大,體質尚可者,加三棱、莪術、穿山甲、貓爪草。③帶下量大者,加茯苓、豬苓、黃芪、益母草。④血性白帶者,重用仙鶴草,酌加血餘炭、藕節炭、荊芥炭、地榆炭。⑤小便澀疼者,加地龍、梔子、蒲公英、琥珀。⑥大便秘結者,加何首烏、肉蓯蓉、大黃、芒硝。⑦陰虛發熱者,加地骨皮、青蒿、白薇、十大功勞葉。

病例林女士,43歲,廣西柳州市人。宮頸癌術後盆腔轉移。2003年11月因宮頸癌行子宮+雙側輸卵管全切術,術後規範放化療。

2004年6月陰道殘端腫瘤複發並侵犯直腸與膀胱。2004年10月1日再次住院時大小便均帶血,並陰道大量流出黃水,尿道口疼痛,口幹甚,納呆寐差,舌質紅,舌兩側苔黃厚膩,舌中無苔,脈沉弦。針對患者燥濕相混,兩難措手的現狀,以當歸貝母苦參丸加味。藥用仙鶴草50克,生地黃黃30克,當歸、浙貝母、黃芩、天花粉、黃精、玉竹、石斛、龜甲、梔子、白芷、槐花、白芍各12克,苦參、烏賊骨、廣地龍各10克,陳皮6克。服用3劑後患者尿道口疼痛明顯減輕,出血及陰道流水減少,口幹好轉,舌質仍紅,黃膩苔已去,脈沉細。後繼服該方。

本例宮頸癌盆腔轉移導致大小便均帶血,並陰道大量流出黃水,尿道口疼痛,口幹甚,納呆寐差,舌質紅,舌兩側苔黃厚膩,舌中無苔,脈沉弦。顯係病程日久,血虛津液大傷,同時濕熱成毒流於下焦,為典型的“燥濕相混”。故王氏以當歸貝母苦參丸加味,利濕潤燥藥同用,趨利避弊,終獲較好效果。在腫瘤臨床上,常常有“千方易得,一效難求”之歎,盡管該患者診療次數不算多,但還是顯示了古老經方的精到。

(五)龐泮池臨證心法

龐泮池(1918~)主任醫師、教授,女,上海市人。對婦科疾病積累豐富經驗。對宮頸癌及放療後直腸後期反應的治療,認為宮頸癌的放射療,是對不能手術的宮頸癌患者的比較積極的治療方法,有時,療效尚能滿意,缺點在於放療的反應較大,特別是對直腸的後期反虛,常使患者便血不止,進而引起貧血,虛弱、精神萎靡,以致喪失工作能力,而中醫的辨證施治,往往能緩解病情,恢複健康。

臨床遇到的患者,往往由於放療反應而灼傷津液以致陰血虧損,或因長期便血而氣虛下陷,損及脾腎。因此,直腸後期反應的病人,大多係虛證,有氣虛、陰虛、氣陰兩虛三種類犁,並以後者為多見,患者又常夾有濕毒。在治療時,除采用補氣、養陰等扶正法外,還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和不同症狀,隨症加減。如便血者加槐角、側柏葉、阿膠等。便溏陽虛加炮薑、補骨脂、山藥等;溲赤者加碧毛散、赤茯苓;夾濕熱者加黃芩、薏苡仁、白頭翁、髒連丸等;納食不香者加穀芽、麥芽、砂仁;有濕毒者加土挾苓、白花蛇舌草、蜀羊泉等。

病例陳某某,女,51歲。初診1978年12月14日。患者在4個月前因宮頸癌Ⅲ期而行放療,放療結束後就感到頭暈腰淩、抻疲乏力,納食不香,近日大便下血,色鮮量多,每日二三次,肛門疼痛。經放療醫院複診,為直腸後期反應。患者的脈細數,苔薄黃,質紅。辨證屬放療後熱毒灼津,迫血妄行,血去氣弱,氣陰兩傷。當予益氣養陰以扶正,並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藥用土伏苓、蜀羊泉、白花蛇舌草各30克,天花粉15克,薏苡仁12克,黨參、生地黃、川石斛、丹皮 黃柏、穀芽、麥芽9克各9克,砂仁3克。

二診:1978年12月21日服藥7劑後便血減為1日2次,胃納漸馨,但頭暈口渴,自汗乏力,腰疫帶下,色黃有腥味,便時腹痛,濕熱下注帶脈。前方出入加髒連丸3克(吞),14劑。

三診:1979年1月4口服藥後便血已止,但腹痛腸鳴,頭暈,口渴唇裂,脈細帶數,苔薄,質紅。病久氣弱陰傷,氣弱則脾運失健,氣滯濕阻;陰傷則津枯內熱。當益氣養陰,化濕健脾。藥用土茯苓、生薏苡仁、蜀羊泉、白花蛇舌草各30克,天花粉、丹皮各15克,黨參、生地黃、川石斛、黃柏、穀芽、麥芽各9克,砂仁3克。香連丸3克,吞服。14劑。

上藥見效,續服77劑,便血告愈。

病例崔某某,女,18歲。初診1979年1月23日。患者去年秋患宮頸癌Ⅱ期,經放療而愈。近月來,便血頗多,色鮮紅,每日2~3次,肛門墜滯,腰痰乏力,脈細小,苔中剝,舌質淡。辨證屬血去過多,氣弱營虛,日久脾腎受損,統攝無權。治應補脾培腎,益氣養血。予黃土湯加減:藥用灶心土30克(包),黨參、炒白術、炒白芍、茯苓、山藥、補骨脂、槐花、熟地黃、阿膠(烊衝)各9克,炮薑、炙甘草各3克。

二診:1979年2月2日服藥7劑後患者便血未止,血色鮮紅,人便不實,頭暈,腰疲乏力,脈舌如前。中醫辨證屬氣血兩傷,脾病及腎,統攝無杈,血難歸經。當以溫腎陽扶脾土,陽回則血自歸經。守上方加仙鶴草15克,黃芪12克,熟附塊9克。7劑。

三診:1979年2月20日加溫陽藥後,便血顯著減少,大便成形,每口2次,脈細,苔薄質暗淡,守方再進。7劑。

四診:1979年3月2日便血已止,血已循經,但體虛未複,慎防再下血,當再鞏固,原方14劑。

五診:1979年3月22日便血愈,納食馨,乏力未複,脈細,苔薄。治以補氣養血,以善其後。藥用黨參、黃芪、白術、白芍、茯苓、山藥、阿膠(烊衝)各9克,陳皮6克,升麻、炙甘草各3克。

病例陸某某,女,46歲。初診:1978年10月7日。患者今年4月因患宮頸癌放療,反應較大,曾出現泛惡厭食,腰酸如折,下肢痰軟,青帶不斷等症狀。曾用中藥蒯治三四個月而逐步改善。自本月份起,又見大便下血,色鮮紅,量多,口幹咽痛,四肢發麻,倦怠無力,脈細數,苔薄白。此係放療後熱毒灼津,迫血妄行,血去過多,氣陰兩虛。治以益氣養陰,清熱解毒。藥用雞血藤、白花蛇舌草、蜀羊泉各30克,天花粉12克,黨參、黃芪、生地黃、玄參、天門冬、麥門冬、當歸、秦艽、槐花炭各9克。

二診:1978年11月6日服藥14劑,藥後便血減少,色鮮紅。日來感受外邪。先治其表,姑以清熱解毒。藥用地榆、槐花炭各12克,川貝片10片(吞),銀花、黃芩、天花粉、杏仁、牛蒡子各9克,菊花6克,荊芥、防風各5克。

三診:1978年11月27日服藥4劑,表解便血不已,色轉暗紅,肛口疼痛,關節痰楚,四肢發麻,脈細數,苔薄。辨證屬氣血兩虧,氣虛不能攝血,血虧無以養筋,仍予益氣養血,涼血止血。藥用白花蛇舌草、蜀羊泉各30克,天花粉、雞血藤、桑枝各15克,地榆炭、槐花炭各12克,黨參、黃芪、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玄參、當歸、白芍各9克。

四診:1978年12月1日服藥4劑,便血減而未止,四肢麻木瘦楚,脈細數,苔薄質紅。仍以前法,佐以清熱解毒。藥用雞血藤30克,黨參、生地黃、丹皮、當歸、白芍、黃芩、牛膝、川斷、地榆、槐花各9克,髒連丸3克(吞)。

五診:1978年12月8日服藥7劑。前方有效,便血減少,續服14劑。

六診:1979年1月12日停藥半月,便血又作,且量多色鮮,大便小實,肛口作痛,納少乏力,脈細,苔白膩。屢用陰藥,脾陽受抑,統血無杈,濕阻中焦,當改弦易轍,著重扶土。藥用黨參;白術、白芍、山藥、槐花、茯苓、熟地黃、焦六曲各9克,炮薑、炙草、砂仁(後下)各3克,髒連丸3克(吞)。

七診:1979年1月19日7劑藥後便血減少,肛痛亦罷,納食轉馨,但大便不實,脈細,唇碎。脾虛稍複,陰損又見,當守法加清熱養陰。予前方加生地黃、黃芩各9克。

八診:1979年2月9日服上藥7劑便血已止。但停藥2周,大便次數增多,日2~3次,且有粘凍帆液,肛口又見作痛,脈細,苔薄黃。脾虛挾濕熱中阻,予以健脾化濕,清熱止血。藥用黨參、炒白術、白芍、當歸、黃芩、白頭翁、茯苓、地榆、槐花各9克,炮薑、炙甘草各3克,髒連丸3克(吞)。

九診:1979年2月21日服藥7劑便血反而增多,大便不實,日行3~4次,便時裏急後重,肛口墜痛,上肢及唇口發麻,脈細,苔薄。脾陽不振,中氣下陷,改用補氣升提,培土攝血。藥用黨參、黃芪、白術、白芍、山藥、當歸、槐花、側柏葉各9克,桔梗6克,柴胡5克,升麻、炮薑、炙甘草各3克。

十診:1979年3月6日服藥7劑後便血大減,肛墜亦瘥,大便初幹後溏,苔薄,舌質轉淡,脾損及腎,當脾腎雙補,以竟全功。守方加灶心土30克(包),補骨脂9克、五味子5克。

1979年4月3日隨訪,脾腎雙補方服用至今,便血減少而停止,大便逐漸正常,體力漸複。服藥數月,曾數易其法,但未抓要領,血不得止,後因患者大便不實,肛口墜滯,為脾虛氣陷之象,但腰腿痤楚不已,腎虛顯而易見,治療之初,未嚐考慮及此,故雖有小效,未能持久,後續服脾腎雙補之藥,鞏固療效。

(六)諶運甫臨證心法

諶運甫(1922~)教授,安徽省嘉山縣人。曾任安徽中醫學院內科教研室主任、附屬醫院內科主任。擅長內科疑難證,尤其是腎病為長。諶氏診治子宮癌,認為中醫學典籍中雖無宮頸癌病名,但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的記載,後世論述頗多,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癥瘕積聚、陰瘡等,均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病例宋某,女,54歲。初診1979年8月。患者絕經數年,近不斷發現陰道淋漓流出血塊和汙水。1個月來愈加嚴重,且經常腹痛,食欲銳減,形體消瘦,於1979年8月特來合肥就醫,病理確診宮頸鱗癌Ⅲ級,不願手術,遂來我處求治。診脈沉澀。查舌質暗紅,前部苔少,中微膩。證屬久病瘕瘕,氣血消耗,胃氣敗壞。立和中養胃、溫經活血、化瘀消瘕之法。藥用雲茯苓、焦白術、炒枳殼各15克,製半夏、廣陳皮各12克,藿香、佩蘭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上方出入,服10劑,食欲漸興,精神漸振,故大膽投以活血化瘀,緩消瘕塊之方。藥用桂枝、牡丹皮、桃仁、莪術各10克,茯苓15克,赤芍、當歸尾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藥後,下血和汙水減少,但少腹仍時痛,上方加牛膝10克,紅花6克。服15劑,出血大減,腹已不痛。又於上方去牛膝、桃仁、紅花,加川芎、墨旱蓮、澤瀉。服10劑,出血全止,汙水亦淨。全療程約1個半月,共服藥34劑,患者覺下身非常輕鬆,食欲日增,精神旺盛,步履自如。又經放療19次後返家。

經治臨床症狀消失,恢複工作,1983年退休,操勞家務,至1984年3月已健康存活4年6個月。

本例諶氏先本著“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原則,從和中養胃著手,扶正祛邪,穩定病情;後見其食欲已興,精神漸振,則改以活血化瘀、緩消瘕塊之法,仿桂枝茯苓丸加減,以達瘀盡血生之目的。俟血已大止,又去活血藥物,增入調和血水等藥,以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