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孫秉嚴臨證心法
孫秉嚴(1922~2005)主任醫師,山東省萊陽人。診治卵巢癌,認為卵巢癌為氣滯血瘀,寒凝濕滯,日久毒結發生惡變所致。治療時主張破瘀滯、攻毒結,兼顧整體治療卵巢癌。自配方藥有化毒片(輕粉、雄黃、玄明粉、山慈菇、蜂房)每日服5片;化鬱丸(丁香、沉香、檀香、降香、乳香、沒藥)每日1貼;化堅液(主要成分為核桃樹枝)每日100ml,分3次口服。同時又注重處理好祛邪與扶正的關係,注意針對不同年齡期患者扶正的側重亦有所異。青壯年患者扶正以補腎為主,以六味地黃湯為基本方;老年患者以補脾為主,以歸脾湯為基本方。
用化療以祛邪,用中藥健脾理氣以扶正,中西藥配合,一方麵增強抗癌效果,另一方麵又可減輕化療的副反應。如夏親華以扶正培本,化瘀解毒為治則。藥用:生黃芪、薏苡仁、仙鶴草、雞血藤、白花蛇舌草各30克,白術、半枝蓮各20克,豬苓、茯苓、丹參、黨參、天花粉、白芍各15克,玄參10克。同時配合腹腔化療,化療晚期卵巢癌27例,總有效率85.2%,而對照組有效率65%。
二、子宮(頸、體)癌
子宮頸癌是指子宮頸上皮細胞發生癌變,並穿透基底膜浸潤間質組織。子宮體癌,是原發於子宮內膜的上皮性惡性腫瘤,其中大多數為起源於內膜體的腺體癌。前者可歸屬於中醫“帶下病”、“崩中”,後者屬於中醫“崩漏”、“五色帶”、“癥積”等範疇。
“病因病機”子宮(頸、體)癌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不外乎七情所傷,肝鬱氣滯,怒傷肝,憂思傷脾,疏泄失常,五髒氣血乘逆而瘀滯;衝任損傷,肝脾腎諸髒虛損為內因,肝藏血,主疏瀉,疏瀉失職帶漏淋瀝。肝腎陰虛,虛火妄動,而生崩漏;外受濕熱,或濕鬱化熱,或積冷結氣,血寒傷絡,鬱阻胞絡所致。也可因先天腎氣不足,或後天損傷腎氣,導致腎虛而影響衝任功能。故本病病機以正虛衝任失調為本,濕熱瘀毒聚而成。
1.七情內傷:七情過極,導致五髒氣血乘逆,如怒則傷肝,憂思傷脾,因情誌疏泄失常,以致氣滯血瘀,久而成癥瘕之證。
2.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濁內結,痰濁阻滯,血脈瘀阻而致癥瘕。
3.素體虧虛:稟賦不足或精血不足,衝任諸脈失於調養;或因陰虛而產生內熱,虛火妄動,脈絡受損,致交接出血,而生崩漏。
4.外感六淫:外感濕熱瘀毒之邪,或濕邪鬱久化熱,或久遏成毒,濕熱下注,而成崩漏帶下之證。
(一)穀銘三臨證心法
穀銘三主任醫師以扶正敗毒治療子宮癌,指出子宮頸(體)癌臨床上是以陰道異常出血、帶下赤白惡臭為主要特征,屬中醫學“五色帶”範疇。衝任虛損不能攝血,腎陰虧損,虛火內盛,傷及脈絡則出現陰道異常出血或赤帶;肝鬱化熱,脾失健運則濕熱下注,日久腎衰,濕熱蘊於胞中,積瘀成毒,日久肉腐絡損,則發生五色帶伴有惡臭。因此治療上應在扶正固本,益氣健脾的基礎上清肝利濕,敗毒抗癌。
穀氏在抗癌藥的選擇上,常以莪術、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石見穿等藥物為主進行治療。其中莪術是治療子宮頸(體)癌的主要藥物,有破血祛瘀,行氣止痛的作用,古人認為此藥“破痃癖”、“破積聚”。
臨床觀察此藥與石見穿、墓頭回等配伍使用,對於宮頸(體)癌有較好療效,對部分患者有縮小腫瘤的效果,對術後患者配合扶正藥物使用可防止複發和轉移。
莪術與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墓頭回配伍使用,能加強除濕祛瘀作用,可明顯減輕赤白帶下(即白帶夾血),防止或緩解少腹墜痛等症狀。
在治療子宮頸(體)癌時,一般多選用莪術,其常用量為3~10克、但穀氏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莪術在治療子宮頸(體)癌時,一般都用到25克以上,再配合較大劑量的石見穿、墓頭回等,療效較佳。
子宮頸(體)癌多數有陰道不規律出血或絕經後再出血表現。穀氏常選用黃芪、當歸益氣補血。帶下惡臭因瘀毒日久肉腐所致,故黃芪、穿山甲、當歸配清熱祛瘀藥,又有清熱托毒生肌的功效。黃芪配茯苓、薏苡仁又能益氣滲利濕熱,以除帶下。雖然穀氏治療子宮頸(體)癌無固定的成方,但辨證準確,靈活遣藥也常常可以收到較好的療效。
病例王某,女,85歲。子宮癌陰道出血。初診1982年10月21日。患者於1977年因白帶增多,檢查確診為子宮頸癌。因當時年已八旬,且心髒功能不全,醫院建議保守治療。5年來,曾服用蟾蜍湯、核桃枝煮雞蛋等偏方,間斷到中醫院治療,病情較為穩定。
近半個月來,下腹部出現墜痛感,帶下惡臭加重,伴陰道出血。經用青黴素、止血敏等藥物治療症狀不緩解。因老人想回老家就寢正終,故請穀氏治療以期緩解症狀,安全返回故裏症見:形體消瘦,精神不振,少氣懶言,臥床不起,舌暗紅,邊有多量紫斑,苔黃褐微膩,脈細數無力。證屬中醫五色帶。係濕邪凝聚,久遏成毒,濕毒下注,損傷衝任所致。治宜益氣養血,清熱利濕,解毒散結,祛瘀止血。藥用黃芪50克,薏苡仁40克、莪術25克,半枝蓮、墓頭回、焦山餷、貫眾炭各20克,當歸、茯苓、冬葵子各15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劑。
1982年11月6日,服前方10餘劑後,帶下及陰道出血略有減少,仍臥床不起。依前方將焦山楂量改至35克。加三七粉2克(衝服)、魚腥草25克。
1983年6月18日,依前方辨證出入,患者連續服藥半年餘。其間曾加服馬錢子丸30餘克、犀黃丸20盒,陰道出血完全停止,帶下明顯減少,已能下地活動。
本例屬晚期子宮頸癌患者,係由毒邪凝結胞宮門戶,腐蝕潰敗,損傷衝任脈絡,濕毒化熱下注所致。故帶下惡臭、淋漓不斷,伴有陰道流血。五內皆虛則臥床不起。治宜益氣養血,清熱利濕,解毒散結,祛瘀止血。方中黃苠、當歸益氣養血以補五內,薏苡仁、冬葵子、茯苓、魚腥草清熱利濕,伍以半枝蓮、莪術、墓頭回、馬錢子丸等解毒散結,焦山楂、三七粉祛瘀止血。經過較長時間調治,緩解了患者的臨床症狀,減輕了痛苦。
(二)李景順臨證心法
李景順教授診治子宮癌心法:
1、早期:主症:月經失調,白帶偏多,微有臭味,有時少腹隱痛,或陰道不規則出血,或性交後出血。婦科檢查可見宮頸輕度糜爛,或上有白色斑點。舌質暗紅,苔薄黃膩,脈沉細而弦。治法以祛濕解毒,行瘀止血。藥用敗醬草、半枝蓮、夏枯草、生薏苡仁各30克,土茯苓、銀花各20克,土貝母、炒槐花、川楝子炭、青皮各15克,靈脂炭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減:①白帶多加椿根白皮15克,海螵蛸10克;②出血時加旱蓮草、荊芥炭各15克;③兼脾虛者,加蓮肉、山藥各10克。
臨床上始終配合局部外用:①消癌丸(經驗方):大棗20枚,去核,每枚內加紅砒0.1克、用菩杆火燒之存性,研粉;另以蘆甘石6克,青黛、雄黃、枯礬、製乳沒各3克、冰片2克、麝香1克,共為細末,與上末合勻,煉蜜為丸,每丸重3克。用法:納入陰道,每3~4日用1丸。②熏洗方(民間驗方):瓦鬆30克,紅花、白礬6克。用法:水煎,先熏後洗外陰部,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鍾。下次加熱後再用,每劑藥可用3~4天。
2、中晚期:主症:經斷複來,或陰道出血時多時少,甚則血帶混雜,或如米泔水樣,奇臭難聞,少腹墜痛。婦科檢查:宮頸表麵潰爛、壞死,脫落,有接觸性出血,癌腫向外周浸潤,可達盆壁或陰道中、下段。麵色蒼白,四肢浮腫,重者形體極度消瘦,或小便澀痛等。舌質暗紅,苔黃膩,或光紅少苔,或舌有瘀斑,脈沉細無力。治法以滋補肝腎、佐清熱解毒。藥用旱蓮草、敗醬草、黨參各30克,北沙參、石斛、太子參、女貞子、白芍、銀花、茯苓各20克,川柏炭15克,黑山梔10克,黑木耳、甘草6克。水煎服。
配合上述熏洗方外用,同時內服巴蠟丸(民間驗方):巴豆去皮,黃蠟為衣,每服5~6粒,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可消癌、祛瘀、止痛,但大便溏薄者不可服。
病例穀某,女,51歲。初診1981年4月2日。患者21歲結婚,48歲斷經,性情抑鬱。半年前於暴怒後陰道開始出血,至今淋漓未斷,某醫院病理活檢診斷為“宮頸鱗狀上皮癌Ⅰ期”,因不願手術而來診。
症見:陰道出血,量不多,色暗紅,白帶較多,有臭氣,頭暈心煩,脅脹納差,腰酸,少腹隱痛,大便幹。舌質暗紅,苔黃而幹,脈沉弦數。中醫辨證屬暴怒傷肝,肝鬱乘脾,鬱久化火,濕毒內蘊,下注胞宮所致。
以早期主方治療,配合消癌丸和熏洗方外用,半月後陰道出血止,白帶顯減,腹痛減輕。同時有惡心,於前方加藿香、竹茹(各)10克、連服兩個半月,陰道出血未發,白帶僅有少許,經婦科檢查宮頸糜爛已愈。繼續以主方加減,配合外用藥治療共1年零1個月,病理活檢:癌細胞消失。至今已二十餘載,患者仍然健在。
病例宋某,女,57歲。初診1987年1月4日。患者47歲斷經。1年前突然陰道出血,在外院檢查確診為“宮頸癌Ⅲ期”。經中西藥治療數月無效而來診。
症見:陰道出血時多時少,淋瀝不斷,色鮮紅,時夾血塊,帶下如膿,臭不可聞。小腹痛墜,腰酸肢困,麵色蒼黃,頭暈心慌,氣短,不思食,時有惡心,下肢浮腫,大便幹結,小溲黃少,臥床不起兩月餘。血常規化驗:紅細胞230萬/立方毫米,白細胞3700/立方毫米,血色素8克。舌質暗紅少苔,脈細數無力。中醫辨證係肝腎虧損,瘀毒阻滯為患。以中晚期主方內服外用並施,月餘後精神好轉,飲食漸增,每餐可進食二、三兩,出血量減少。繼續治療兩個月後,已能下床活動,肢腫漸消,陰道出血時有時無,但帶下仍如膿樣,少腹痛未減。原方加川楝子炭,靈脂炭(各)12克繼服。兩個月後患者一般生活可自理。前後連續治療3年零1個月,病倩一直穩定。
對宮頸癌患者,無論何期都不可濫施攻伐克削,故臨診多采用內服、外用並施的綜合療法。李氏早期重在攻邪,以行氣化瘀、軟堅散結,祛濕解毒為主。選用的中草藥,如夏枯草、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生苡米、全蠍、烏蛇肉、露蜂房等,以疏通血氣,消除腫塊。必要時以益氣血、補肝腎之品佐之;中晚期重在扶正,即用補氣血、益肝腎、調陰陽、健脾胃等法,以恢複或增強機體的抗病力,並佐以祛瘀解毒,消堅鎮痛之品。
(三)錢伯文臨證心法
錢伯文教授分型論治子宮癌,認為,子宮頸癌是由於衝任損傷或外受濕熱、毒邪凝聚,阻塞胞絡;或肝氣鬱結,疏泄失調,氣血凝滯,瘀血蘊結;或脾虛生濕,濕蘊化熱,久遏成毒,濕毒下注,以及身體虛弱,脈絡虧損等等影響所致。
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詳審其邪正盛衰的情況,治療本病大致從以下兩方麵著手:
1、濕聚毒成,祛邪兼調氣血:臨床所見的早中期子宮頸癌病人,多呈濕聚毒盛之象,可見胃納不佳,胸悶不舒,心煩不適,帶下綿綿,色黃而臭,苔黃膩或微黃,脈弦數或滑數等證。治以清熱、利濕、解毒。用四妙丸合五苓散,萆薢分清飲等加減。
同時因衝任受損常與肝氣鬱滯有關,故臨床又常見情誌抑鬱,脘腹脹痛,月經不調等現象,宜輔以疏肝解鬱,用逍遙散、越鞠丸等;證屬早中期,邪盛為主,正尚未衰,應抓緊時機消除腫塊,而常選用活血解毒之品。以下為參方:
(1)白帶較多者:白蓮須、生薏苡仁、熟薏苡仁、土茯苓各24克,粉萆薢、生地黃榆、芡實、茯苓、椿根皮各12克,黃柏9克。
(2)帶下黃稠或腥臭:半枝蓮、生薏苡仁、熟薏苡仁、土茯苓各24克,木饅頭、蜀羊泉、椿根皮各15克,黃柏、知母、露蜂房、粉萆薢各12克。
(3)腫塊明顯,體質強壯者:蒲公英、土茯苓各30克,續斷12克,露蜂房、乳香、沒藥、三棱、莪術各9克,桃仁泥、紅花、甘草、大黃各6克,全蠍5克。
(4)出血較多者:土茯苓、木饅頭各24克,銀花、生地黃榆、側柏炭各12克,當歸、阿膠各9克,大黃、乳香、沒藥各6克,天龍2條。
以上諸方可配合服用牛黃醒消丸1.5~3克、每日2次吞服;或小金丸每日3次,每次3~4丸吞服。
2、脈絡虧損,扶正輔以固脫:本病延至晚期,陰道不規則出血、白帶多而惡臭、疼痛等症狀加重,同時正氣虛衰之象亦更趨明顯。病人常有肝腎陰虛之證,如見頭暈耳鳴,腰酸,手足心熱,口幹便結,舌質偏紅,苔薄,脈細或細數等。治擬滋養肝腎。用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加減。
有時亦可見脾腎陽虛之象,如見腰酸肢冷,麵色白光 白,倦怠無力,帶多腥臭,大便溏薄,舌體肥胖,舌苔薄膩,脈緩或細澀。治擬溫補脾腎為主。用參苓白術散、附桂八味丸、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參考方有:
(1)氣陰不足者:生黃芪30克,阿膠、紫草根各15克,小薊炭、當歸各12克,參三七、生甘草各6克,紅花3克。
(2)出血較多,陰虛火旺者:墨旱蓮24克,炙龜板、炙鱉甲各15克,杭白芍、白蓮須、椿根皮、藕節炭、地榆各12克,黃柏、阿膠各9克。
水煎服,另用雲南白藥0.4克、每日2——3次,吞服。
病例張某,女,58歲。患者陰道流黃水及不規則流血約5個多月,發病後身體逐漸消瘦,大便秘結,下腹疼痛,麵部浮腫,體力極度衰弱。於1974年在某醫院婦科檢查:陰道黏膜萎縮,彈性減弱,宮頸凹凸不平,兩側穹窿有浸潤現象,並將延及盆壁,窺鏡檢查見子宮頸呈菜花樣,表麵有壞死。診斷為宮頸癌Ⅱ~Ⅲ期。因患者不願做手術,故用中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