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泌尿係統癌(3 / 3)

3.外感濕熱:下焦外感濕熱,停留於精室,故結澀令小便不通。

4.脾腎兩虛:房勞過度,腎髒陰陽俱損,或素體不足,久病體弱,脾腎兩虛,運化濡養失司,瘀血敗精聚積下焦,結而致病。即張景嶽所謂:“或以敗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記載:“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髒虛弱,受於風邪,搏於腑髒之氣所為也。”《醫宗必讀》記載:“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可見癌瘤的發生與人的正氣強弱密切相關。

前列腺癌病位在精室和腎,與脾、肝及膀胱氣化關係密切,腎主水,主藏精,司氣化,主骨,開竅於耳及二陰,合膀胱,為先天之本。前列腺癌的病機是腎氣虧虛,陰陽失調,濕熱痰濁氣血瘀滯於會陰部而成,正所謂“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也”。

(一)周岱翰臨證心法

周岱翰教授認為,前列腺位於膀胱頸部,肝經的經脈包絡陰部(前列腺),腎與膀胱相表裏,前列腺癌的辨證常著眼於膀胱、肝、腎。即病變表現在膀胱,病之根源在肝腎。

膀胱為州都之官,氣化水始能出,若濕熱毒邪客於膀胱,水道不利,則小便短澀難出;若肝氣鬱結,脈絡瘀阻,氣火鬱於下焦,亦致膀胱氣化不利,小便短澀瘀痛;中醫認為腎主水液而司二便,若腎氣虧損,腎精不足,可致膀胱氣化無權,溺不得出遂成癃閉。辨證要點亦著重辨明邪正的盛衰,正虛側重肝腎之陰虛;邪盛則在於火熱、痰濕與瘀毒。

周氏在臨床上主要選用前列腺方(丹參、兩頭尖、王不留行、蒲公英、敗醬草、澤瀉)通絡軟堅、解毒通淋,並按不同分型加味論治。其辨證分型及治療方法如下:①濕熱蘊結:會陰不適、尿頻尿短、餘溺未清,朝輕暮重,大便滯下或幹結,口苦不思飲,骨節酸重,納食乏味,形體尚壯實,舌苔白厚或厚膩,舌胖,脈滑有力或滑數,腫瘤對尿道壓迫不甚。辨證要點是濕熱蘊結膀胱,治宜清熱解毒、利水消瘕,選用丹參、兩頭尖、王不留行、蒲公英、敗醬草、澤瀉、金銀花、紅花、土茯苓、山慈菇、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②濕毒瘀血:尿頻短數,時有尿意,下腹或會陰脹痛,痛有定處,疲乏腰酸,煩躁眠差,口幹口苦,胃納欠佳,顏麵晦暗,舌苔黃厚,質紅絳,脈弦數或弦滑,腫瘤浸潤,前列腺硬實,脈絡阻滯,辨證要點是肝熱血瘀、濕毒鬱積,治宜清肝解毒,祛瘀消瘕,選用丹參、兩頭尖、王不留行、蒲公英、敗醬草、澤瀉、柴胡、白芍、山梔、田七、土鱉蟲、七葉一枝花。③氣陰兩虛:下腹、會陰脹痛不適,小便滴瀝或尿閉,時有尿血,或陰莖陰囊水腫,大便幹結,口幹口苦,納呆短氣,消瘦眠差,或有咳嗽咳血,或有脅痛腹脹,或有骨痛如錐,舌幹少苔,舌質紅絳無津或舌質暗胖,脈弦細或細數無力。辨證要點是腎精虧損,脾氣衰敗,邪毒囂張,治宜健脾補腎,解毒消瘕,選用丹參、兩頭尖、王不留行、蒲公英、敗醬草、澤瀉、田七、杜仲、生地黃、黨參、北芪、紫河車。由於前列腺癌病程較長,病變複雜,有時可出現不同的兼症,如尿少、癃閉用生大黃、荊芥等分研末,每次12克,每日2次,或用蔥白500克、麝香少許敷臍部;如癃閉膀胱脹滿難忍,必要時可導尿;尿血、尿痛可酌加生大黃、仙鶴草、小薊;肺轉移咳嗽、咯血宜用魚腥草、葶藶子、山慈菇、守宮;肝轉移脅痛、腹脹宜用半枝蓮、徐長卿、檳榔、蜈蚣;骨轉移疼痛錐可酌用三棱、莪術、威靈仙。在辨病用藥上,可選用鴉膽子、紫河車。

(二)穀銘三臨證心法

穀銘三主任醫師治療前列腺癌心法,穀氏認為,腎虛肝鬱,氣滯血瘀,瘀熱互結,濕熱流注下焦是前列腺癌的主要病機。因此,在治療時應祛瘀散結,清熱利濕,敗毒抗癌。

穀氏以大劑量的土茯苓治療,土茯苓甘淡平,具有解毒除濕功效,故臨床上常用其治療梅毒等性病,古有“治楊梅瘡毒”、“惡瘡癰腫”的記載。由於此藥有較強的敗毒散結功能,因此對前列腺癌表現有尿頻、尿急、澀痛症狀者,有較好的效果。

臨床中穀氏用土茯苓為主配伍三棱、莪術、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蛇莓、魚腥草組成治療前列腺癌的基礎方。土茯苓配三棱、莪術可清利濕熱,散下焦瘀血,行氣止痛;配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蛇莓、魚腥草,不僅可增強清熱利濕通淋功效,還有敗毒抗癌的作用,對抑製前列腺癌的發展有良效。

前列腺癌伴有小便頻急澀痛,或尿道灼熱,口苦而黏,舌紅苔黃膩,脈數者,可用基礎方加木通、車前子、萹蓄、瞿麥、半邊蓮、大黃、滑石、竹葉等,以加強清熱利濕通淋的作用。

前列腺癌病久伴有少腹墜脹滿痛,小便淋漓不盡,麵色白光 白,舌質淡,脈虛弱無力等虛證時,可用基礎方加黃芪、白術、陳皮、升麻、黨參、當歸、生薏苡仁、茯苓等,以補中益氣、利濕通淋。

前列腺癌伴有小便急、短、澀痛,尿有血塊,劇痛心煩,舌紅苔黃,脈滑數者,可用基礎方加小薊、生地黃、木通、竹葉、滑石、三七粉等,以清熱通淋,涼血止血。

前列腺癌伴有尿痛,餘瀝不甚重,尿血,腰腿酸軟,倦怠乏力,舌淡紅,少苔,脈細數者,可用基礎方加生地黃、知母、黃柏、阿膠、山藥、山茱萸、茯苓、杜仲、狗脊等,以滋陰清熱,補虛止血。

前列腺癌伴有腰痛明顯者,可用基礎方加杜仲、川斷、鹿角膠、山藥、當歸等,以補腎壯骨。

前列腺癌通常出現骨轉移和淋巴轉移。對骨轉移患者,穀氏常用基礎方加補骨脂、杜仲、蘇木、青木香、徐長卿、透骨草、白屈菜、威靈仙等,以增強補腎壯骨,通絡止痛作用。亦可配用馬錢子丸,以加強治療骨癌及骨痛的作用。對淋巴轉移,穀氏認為係癌毒與痰濕凝結,泛溢流注所致。可用基礎方加浙貝母、黃藥子、壁虎、膽南星、夏枯草等藥治療,亦可用小金丹、小金片等以增強化痰散結的功效。

(三)徐福鬆臨證心法

徐福鬆(1940~)教授,江蘇蘇江陰人。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代中醫男科學創始人和奠基人之一,著名中醫男科學家。中華中醫藥學會男科分會主任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男科分會主任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男科研究所名譽所長。診治前列腺癌分為三期:

1.痰瘀交阻證(相當於早期),證見無明顯臨床症狀,脈舌如平,或脈滑、澀,舌有紫氣或瘀斑。徐氏認為本病多因腎陰損傷,虛火內熾,煉液成痰,氣血壅滯,痰瘀交阻,蘊釀成毒,留於精房,而成此病。因位置較為隱蔽,常不易察覺,故早期可以無明顯臨床症狀,脈舌如平;此本虛標實漸進滋生,亦可逮其氣血壅滯、氣滯血瘀之一二,故有脈滑、澀,舌有紫氣或瘀斑之跡;當下全憑醫者細心、留心,尤其重視現代檢測之手段,逮其蛛絲馬跡,早發現、早治療,截斷其發展,是為第一要務也。治法以散瘀攻岩。以下瘀血湯加減。藥用石打穿20克,馬鞭草15克,生地黃黃、蜀羊泉各12克,製大黃、當歸、桃仁、穿山甲、地鱉蟲、京三棱、蓬莪術10克。

徐氏方中大黃蕩滌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地鱉蟲逐瘀破結,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頗猛;丹參苦、微寒,入心肝二經血分,有活血祛瘀,涼血消腫之功;炮山甲鹹能軟堅,性善走竄,生地黃、當歸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陰退熱,又可軟堅散結,對前列腺癌有較好治療效果;加入京三棱、蓬莪術,馬鞭草、地鱉蟲、石打穿、蜀羊泉共奏活血散瘀之效。上藥共具攻補兼施,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

2.陰虛火旺證(相當於中期),證見排尿不暢,小便黃少,午後低熱,夜寐盜汗,形體較瘦,口渴喜飲,大便幹結,脈細帶數,舌紅苔少。徐氏認為本病多因房室過度,損傷腎陰;或鬱怒傷肝,肝火內熾,下灼腎陰,腎與膀胱相表裏,膀胱氣化不利,故有排尿不暢;陰虛火旺,下灼腎陰,皆可煉液成痰,痰瘀交阻溺竅,亦可出現排尿不暢,小便黃少;陰虛生內熱,故有午後低熱、夜寐盜汗;陰虛火旺日久,進一步灼傷陰津,故有形體較瘦、口渴喜飲;腎司二便,腎陰虧虛,腸道失其濡潤,故大便幹結;脈細、苔少乃為陰虛之象;舌紅、脈數乃為火旺之象。治法以滋陰抗岩。以知柏地黃湯加減。藥用蛇舌草、蛇莓、鱉甲(先煎)、土茯苓20克,生地黃黃仙鶴草各15克,澤瀉、赤芍、白芍、女貞子各10克,丹皮、知母、黃柏各6克。

本方出自《醫宗金鑒》,為醫聖張仲景之“腎氣丸”方加減而來。徐氏方中以生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淮山藥益脾固精;澤瀉滲利濕濁,清瀉腎火,防熟地黃膩滯;丹皮、赤芍清瀉肝火;茯苓滲脾濕,助淮山藥以益脾;知母、黃柏清熱燥濕;丹參、牛膝活血化瘀;加入土茯苓、蛇舌草、蛇莓清虛火,鱉甲、女貞子、仙鶴草滋陰軟堅散結。本方肝脾腎三陰並補,以補腎為主,活血散結為輔。

3.氣血兩虛證(相當於晚期),證見形體消瘦,神疲乏力,麵色少華,頭昏失眠,心悸自汗,脈來細弱,舌淡苔薄白。精房之岩滋生、蔓生,耗劫陰津,尤其是腎陰、腎精,加之岩毒戕伐肌體百骸,故有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徐氏認為本病日久,氣血虧虛,已進入虛勞之門,無以營養周身,故形體消瘦;氣血虧虛,不能濡潤肌膚,故麵色少華;腦為髓海,為腎精所充養,腎精虧乏,故有頭昏失眠;心失腎陰及氣血滋養,故心悸自汗;脈來細弱,舌淡苔薄白乃為氣血兩虛之象。治法以扶正抗岩。以人參養榮湯加減。藥用薏苡仁20克,炙黃芪12克,人參、當歸、白術、白芍、阿膠(另烊)、鹿角膠(另烊)、龜板膠(另烊)各10克,槲寄生、牡蠣(先煎)3克,肉桂(後下)2克。

徐氏取本方人參、黃芪、白術、薏苡仁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當歸、白芍、阿膠和龜板膠補血養血;牡蠣平肝息風,桑寄生益氣生津滋腎,更以肉桂和鹿角膠導諸藥入營分。

除了上述診治外,徐氏臨證心法認為:

1.本病早期多實,中晚期多虛、或虛中夾實,與痰、瘀等因素有關。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及時手術治療,配合放、化療。中醫藥可以在手術後的調養及對抗放、化療後的副作用方麵發揮作用。早期以消為主,中晚期消中兼補或消補兼施。

2.臨床以前列腺癌術後或放療、化療過程中反應較明顯,要求中醫中藥調理者為多,取得減少毒副反應、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率的效果。①前列腺癌化療後,消化道反應重,如食欲減退,甚至不思飲食、惡心嘔吐,舌胖苔膩,脈弦帶滑;多為痰濕阻於脾胃,胃氣上逆,脾失健運之象;治擬健脾和胃。常用溫膽湯合保和丸主之。用藥法半夏、陳皮、豬苓、茯苓、苡仁、薑竹茹、炒枳實、焦楂曲、炒穀麥芽、萊菔子、白術等。②前列腺癌放療後出現放射性膀胱炎,如尿頻、尿急、尿道灼熱疼痛,小腹、會陰、陰阜灼痛、排尿不暢或不能自控,舌苔薄黃,脈來細弦。中醫辨證肝腎陰虛,濕熱下注,州都失司,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悉以“通因通用”法治。常用通關滋腎丸合導赤散加味,滋陰降火、利尿通淋,每能達到預期效果。常用藥:黃柏、肉桂、豬苓、茯苓、生地黃、竹葉、蜀羊泉、木饅頭、蛇舌草、半枝蓮、台烏藥、生草梢等。③前列腺癌放療後出現放射性腸炎,如腹痛便溏、痛即欲泄、瀉後痛減,日3~5次或8~10次不等,肛門灼熱,精神緊張,煩躁易怒,脈細弦,舌邊尖紅,苔薄白。證為肝旺脾弱,木來克土,用痛瀉要方合香連丸加味扶土抑木、清腸泄熱。藥用青陳皮、白術、白芍、防風根、木香、黃連、黃芩、豬苓、茯苓、苡仁、炒車前子、益元散等。④前列腺癌術後化療後出現白細胞減少,骨髓抑製,麵色潮紅,心悸少寐,口幹頭暈,神疲乏力,容易感冒,脈細而弱,舌紅苔少。證為肝腎虧損,氣陰兩虛;治以補益肝腎,益氣養心。常用生脈飲合杞菊地黃湯加減。藥用生炙黃芪、太子參、製黃精、白術、白芍、當歸、茯苓神、五味子、麥門冬、枸杞子、生地黃;熟地黃、丹參、炒甘菊、懷淮山藥等。⑤前列腺癌術後,體虛乏力,頭暈耳鳴,心悸少寐,便溏納少,舌淡苔白,脈來細弱。證為氣血兩虧,心脾兩虛;治擬養血歸脾湯合當歸補血湯加減。常用藥:炙黃芪、人參、白術、白芍、炒棗仁、茯苓神、煨木香、炙遠誌、龍眼肉、小紅棗、炙甘草等。

(四)厲將斌臨證心法

厲將斌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男科主任醫師,擅長慢性前列腺炎、男性不育、陽痿、前列腺癌等泌尿男科疾病。厲氏認為前列腺癌治療原則,以治本為先、標本兼顧。具體治則以祛毒補腎、活血散結、清利濕熱、益氣養陰為其法以自製前列腺癌方為主加減。基本方藥為:龍葵、生首烏、女貞子、菟絲子、補骨脂、生幹蟾皮、莪術、夏枯草。前列腺較大,質地硬韌者,加穿山甲、皂刺、三棱、露蜂房;排尿不暢、滴瀝明顯者,可加小茴香、覆盆子、車前子等;伴尿頻、尿急、尿痛等下焦濕熱症狀者,可加黃柏、地龍、土茯苓、白茅根等;伴腰痛乏力者,加肉桂、阿膠、枸杞子;伴椎骨等骨骼轉移者,可加骨碎補、狗脊、僵蠶、自然銅。

(五)譚新華臨證心法

譚新華教授,湖南省炎陵縣人。主任醫師、教授,曆任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院長,中醫一係主任,臨床研究所所長。全國中醫藥學會外科學會委員,湖南省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擅長外科疑難雜症,臨證前列腺癌心法:認為前列腺癌屬於中醫“癃閉”範疇,多由年老體虛,髒腑功能減退,特別是腎氣虛衰,加上血脈瘀阻,邪毒內陷而成。西醫治療多采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放射治療、化學療法等。前者由於前列腺有早期轉移的特點,獲得根治的機會不多,後幾種的不良反應較大,且效果並不理想。本病多屬腎虛、血瘀、毒結所致。治療:用六味地黃丸合失笑散以扶正祛瘀;加黃芪以益氣扶正,增加機體抵抗力,提高機體抗癌能力;莪術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以增強失笑散活血祛瘀的作用;重樓、紫石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龍葵諸藥清熱解毒,消瘤散結。綜觀全方,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用藥絲絲人扣,理法一脈相通,故療效顯著。

病例陳某,男,68歲。初診:1993年6月17日。患者自1992年7月開始出現排尿障礙,尿頻(夜尿多)逐漸加重。B超檢查顯示前列腺肥大。1993年5月在湖南省某醫院經前列腺刺痛病理確診為前列腺癌,同位素檢查發現T10、L2骨轉移。經化療、放療、免疫治療月餘。療效不甚理想,建議中醫治療,於6月17日出院。就診時患者小便細緩不暢,尿意頻頻而難出,夜尿3~5次,小腹、會陰等部位脹痛不適,麵色少華,精神困倦,夜寐欠安,舌質暗紅,脈弦細。肛門指檢:前列腺Ⅲ度腫大,邊緣欠規則,質較硬,右上、左下各可捫及一綠豆大的結節,質硬,無壓痛,中央溝消失。中醫辨證為正虛血瘀毒結證,治宜補腎扶正,解毒祛瘀,消瘤散結。藥用六味地黃丸合失笑散加減,藥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30克,熟地黃黃、龍葵、黃芪、紫石英、墨旱蓮各15克,淮山藥、蚤休各12克,茯苓、牡丹皮、澤瀉、五靈脂(包)、蒲黃(包)、莪術、土鱉蟲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2次分服。後繼續服用獲愈。

(六)周智恒臨證心法

周智恒教授,江蘇高郵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氏臨證前列腺癌認為,前列腺乃多血之髒,痰瘀毒邪易於痹阻。“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五髒所傷,窮必及腎”,終致腎元精虧。治當扶正祛邪,虛實兼顧。周氏認為,用藥治療的關鍵是藥效能使體內雄激素(二氫睾酮)降至最低水平,方能辨證辨病相結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滋陰益腎、益氣扶正、祛瘀除痰、解毒軟堅中藥能使患者體內雄激素降低,PsA、PAP下降至正常並維持恒定水平。後期陰精虧耗,損及元陽,或氣血兩虛,應陰陽同補,健補後天之本,滋氣血生化,使用補陽藥時瞳用有類雄激素樣的補陽藥。周氏還認為中藥有凋萎腫瘤細胞、抑製癌細胞的轉移和擴散作用。臨床常采用手術和中藥結合的治療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了生存時間。基本用方為黃芪、土茯苓、仙鶴草各30克,生地黃黃、熟地黃黃、炮穿山甲、(先煎),山慈菇、蛇莓、炙鱉甲、(先煎),炙龜甲、(先煎),白芍各15克,炒黨參、全當歸10克,甘草6克。①兼濕熱者,加澤蘭15克,澤瀉12克,車前子15克;②兼腎陽虛者,加肉桂6克,補骨脂12克;③伴血尿者,加茜草15克,三七粉3克(衝);④伴疼痛者,加延胡索15克,乳香12克,蛤蚧3條,蜈蚣3條。

(七)王居祥臨證心法

王居祥,江蘇省腫瘤醫院主任醫師,臨證前列腺癌心法:

病例李某,男性。初診2000年10月20日。患者於2000年2月始無明顯誘因出現小便淋漓不盡,尿線變細,小腹墜脹,當地醫院予以抗感染治療,效果不明顯。同年4月初,就診於某醫院,查血清PSA 540ng/mg,前列腺CT提示為前列腺癌。侵犯精囊腺,全身骨掃描見全身多處骨代謝旺盛,考慮腫瘤轉移所致。經直腸前列腺穿刺活檢,病理示前列腺低分化腺癌,診斷為前列腺癌。患者拒絕行雙側睾丸切除術,後口服“氟他胺”治療,服用4周後,患者排尿症狀略有好轉,查血清PSA 320ng/m克,繼續服用該藥治療5個月後,複查血清PSA500ng/mg,患者小便淋瀝不盡加重。求診於王氏時,證見小便淋瀝不盡、刺痛,腰酸,小腹墜脹,夜間尿頻,盜汗,胃納差,舌質紅,苔少,脈細數。王氏四診合參,認為此中醫辨證屬腎陰不足,濕熱蘊結下焦,治宜益陰瀉火,利濕通淋,佐以健脾。藥用熟地黃黃,枸杞子,黃柏,知母,淮山藥,黃芪,豬苓,茯苓,薏苡仁,赤芍,野菊花,全蠍,半枝蓮,龍葵,甘草。服藥7劑後,小便不利有所改善,後以上方為基礎加減,服用1個月後,小便淋瀝不盡、刺痛、小腹墜脹等症狀明顯改善,複查血清水平PSA有所下降,前列腺CT、全身骨掃描提示病情穩定。長期服用,至今3年餘無特殊異常變化,全身狀況佳。

(八)劉嘉湘臨證心法

劉嘉湘教授以“扶正治癌”臨證腫瘤,對前列腺癌的診治,認為,前列腺癌的發生與中醫的腎氣虧損、陰陽失調密切相關,腎虛不能主骨生髓,邪毒易乘虛侵襲骨骼,蝕骨淫筋,導致氣滯血瘀、經絡受阻。臨證心法:

病例李某,男,71歲。初診:2008年12月10日。患者於2008年11月18日因左腿疼痛,伴咳嗽、乏力入住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胸CT示:右肺中葉中央型肺癌可能大,右側肋骨及胸椎多發轉移,伴鄰近組織浸潤,右側胸腔少量積液,右肺門可疑淋巴結腫大。前列腺MRI示:前列腺癌累及精囊腺可能,鄰近右側靜脈叢結構受浸潤,雙側股骨頭頸及骨盆多發轉移。骨ECT示:全身多發骨同位素異常濃度病灶,考慮腫瘤骨轉移可能大。血常規示:WBC6.6×109/L、N 66.7%、HB 94g,/L、PLT 228×109/L、PSA 150ng,/ml、ITSA 19.2ng∕ml、CEA、AFP、CAl25、CAl99均在正常範圍。胃鏡示:慢性淺表陛胃炎。腸鏡示: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後予以可樂必妥抗感染治療,咳嗽、肢體酸痛症狀無緩解,建議進一步檢查,家屬拒絕,求治中醫。刻下:右側髖部及腿部痛,活動受限,肛塞消炎痛栓,易汗出,兩脅肋不適,咳嗽少作,口幹,舌質暗紅,舌苔薄,脈弦滑,尺弱。中醫辨證屬腎虛痰毒,絡脈瘀阻。治法以滋陰溫腎,化瘀解毒。知柏地黃丸合二仙湯加減:藥用石見穿、骨碎補、仙靈脾、土茯芩、生薏苡仁,地龍、蓯蓉肉各30克,生地黃、熟地黃、茯芩、蜀羊泉、龍葵、夏枯草、桑寄生,川鬱金各15克,知母、炙鱉甲、炙山甲各12克,黃柏、山茱萸、烏藥、仙茅、當歸各9克。

二診:2008年12月24日。口服中藥3天,骨痛減,5天後停用消炎痛,服藥14劑後,但咳時尻部痛,無需服止痛藥。口幹、脈弦滑、苔薄、質紅。效不更方,治守原法,原方加川牛膝15克,續服。宗原法、原方加減,痛止維持2個月。目前繼續中藥治療,隨訪中。

本例患者以右側髖部及腿部疼痛為主要症狀,前列腺MRI檢查示前列腺癌占位,血PSA、FPSA異常升高,骨ECT提示全身多發骨轉移病灶,臨床診斷前列腺癌骨轉移成立,並伴有癌性疼痛。就診時右側髖及腿痛明顯,口幹,脈弦滑,尺弱,苔薄,質暗紅。中醫辨證為腎精虧虛、痰毒內蘊化熱、絡脈瘀阻、不通則痛,治擬滋陰溫腎、化瘀解毒為主。方以知柏地黃丸合二仙湯加減,方中生熟地黃、山茱萸、鱉甲滋陰補腎,骨碎補、仙靈脾、仙茅、蓯蓉、桑寄生溫陽補腎,茯苓、生薏苡仁健脾以實後天之本,知母、黃柏清瀉虛熱,兼製溫陽藥之熱性,土茯苓、石見穿、蜀羊泉、龍葵、夏枯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穿山甲、烏藥、川鬱金、當歸、地龍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患者口服中藥3天起效,5天停用止痛藥,僅咳時尻部痛,二診加川牛膝以祛風濕、通經活血、引藥下行。效不更方,隨症加減,癌痛緩解明顯。

對於癌性疼痛,中醫認為癌性疼痛主要由於癌毒內蘊、氣機受阻、氣滯血瘀,即“不通則痛”;或因正氣虧損、氣血虛弱、腎精虧虛、經脈失養所致,即“不榮則痛”。劉氏認為,中醫治療癌痛可以通過內服和外用達到緩解、消除疼痛的目的,內服治療以辨證為主,分為氣滯濕阻、瘀毒內蘊、氣血不足、腎精虧虛等證型論治。可配合中成藥(如新癀片)一起使用,加強止痛效果,外敷可選擇蟾烏巴。布膏貼於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