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泌尿係統癌(2 / 3)

患者服中藥至今已近6年,病情穩定,每年複查和體檢均正常。

2.術後用藥注意要點:腎癌術後的中醫藥治療,多以扶正為主,通過改善患者的整體索質,促進康複。但在具體用藥上要注意辨證和辨病相結合,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用好益氣活血藥:一般情況下腎癌術後體質虛弱,應該適當選用一些補益藥物,但要注意恰當地使用:一是防其虛不受補,在胃氣未複、運納尚未正常時,補氣血藥不宜用得太多,用量不宜太重,以逐漸增加為宜;二是用補氣血藥不能守而不通,須防壅滯為害;三是宜選用養血和絡之品,勿投活血祛瘀峻猛之品,以免生他症。

(2)重視清熱解毒藥:對於腎癌術後患者的中醫藥治療,在第1年的治療用藥中,除辨證用藥外,還應結合辨病用藥,方內均加入白花蛇舌草、蛇莓、龍葵,時可入石見穿、望江南、蛇六穀等以解毒抗癌。

(3)配伍清利濕熱藥:腎癌術後,元氣大傷,脾胃運化失常,易見濕濁蘊聚化熱而出現心煩、嘔惡口苦且幹。在用藥中一般情況下可加入佩蘭、薏苡仁、蔻仁、滑石等,較嚴重者則加黃連、半夏、山梔、蒼術等。

(4)勿忘心理氣健脾藥:由於患者術後脾胃運化失健,且苦寒清熱藥物的應用也對患者的運化功能有一定影響,故用藥上要注意配合理氣健脾藥,以免使忠者機體升降之氣機受劍影響、胃氣受戕。在方中宜選擇加入枳殼、鬱金、木香、陳皮、八月劄、焦山楂、焦神曲、焦穀芽、焦麥芽等。

(5)選用通腑泄濁藥:患者術後常見濕濁化熱,蘊結腸道,而見腑氣不暢或者大便溏而不爽且伴腹脹、口苦等表現,故應及時選用枳實、火麻仁、柏子仁等通腑泄濁藥,情況嚴重者應加大黃、鬱李仁等,使大便保持每日1~2次。如上述病例2患者,其服中藥已4年餘,大便每日保持在2~3次,至今症情穩定,自覺良好。

(6)常用的幾組藥物:沈氏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根據經驗與體會,歸納了幾組有一定療效且較方便使用的藥物,提供參考。益腎固精:菟絲子、沙苑子、覆盆子;清熱利濕:虎杖根、薏苡仁根、崗稔根;清熱祛濁:土茯苓、淨蟬衣、條黃芩;清利利下焦:地錦草、瞿麥穗、川黃柏;清熱解毒:白花蛇舌草、蛇莓、龍葵。

二、膀胱癌

膀胱癌是指原發於膀胱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為泌尿係統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中醫無膀胱癌的病名,根據膀胱癌常用的血尿以尿液排出受阻等臨床症狀,可屬於中醫學“血尿”、“溺血”、“癃閉”的範疇。

“病因病機”膀胱癌根據古醫籍的論述,結合現代的認識,其病因可歸結為外感邪毒、飲食損傷、情誌不調、脾腎兩虛四個方麵。其主要病機為脾腎虧虛,濕熱瘀毒積聚於膀胱。

1.外感邪毒:邪毒由表入裏,或穢濁之邪侵及機體,阻遏氣機,久則鬱而化熱,聚於膀胱,導致膀胱氣化不利,邪毒灼傷血絡;或因小腸邪熱毒瘀,心經火熱邪毒,下傳膀胱,發為本病。

2.飲食損傷:飲食不節,恣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或因先天稟賦不足,脾失健運,水濕不運,濕濁不得排出,日久化熱,濕毒瘀熱互結,下注於膀胱,或蘊結於膀胱而發病。

3.情誌不調;七情內傷,氣機不暢,以致氣滯血瘀,日久成為瘀毒,或因氣鬱化火,火鬱毒聚結於膀胱,氣化功能失調,而成瘤塊。

4.脾腎兩虛:先天稟賦不足,或因久病,腎元虧虛,或後天脾胃失於濡養,導致脾腎虧虛,氣化無權,水濕運化失常,濕毒不排,瘀積成毒,蘊結於膀胱發為本病。

膀胱癌病位在膀胱,與脾、腎、三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其病機屬本虛標實,虛證多因腎氣虧虛,不能攝血,或氣血雙虧,血無所統,則發尿血;實證多因氣化不利,鬱積成毒,濕毒化熱下注膀胱。實證多為疾病的早期,在血尿的同時可以伴見尿急、尿痛等邪實的表現;虛證主要見於晚期,尿血多無疼痛,常因虛致實形成癃閉。

(一)裘沛然臨證心法

裘沛然教授診治膀胱腫瘤術後以扶正祛邪為治則,以補脾腎、益氣血藥與抗癌藥同用,平穩無副作用,收效顯著。

病例黃某,男,58歲。初診:1988年5月8日。患者於1987年12月出現無痛性血尿,於某醫學院一院做膀胱鏡檢查為膀胱腫瘤,行膀胱部分切除手術。病理切片為膀胱移行上皮乳頭狀癌Ⅱ級。手術後曾在當地服過中藥。半年後於1988年5月5日膀胱鏡檢查為複發,並做電灼處理。脈濡微數,苔薄。治以扶正祛邪為主。藥用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六味地黃丸(包煎)各30克,太子參、茯苓、白術各12克,淡竹葉10克,炙甘草9克,黃柏6克。

以上方為基礎,適當作一些加減:在扶正方麵酌加黨參、沙參、黃芪、天門冬、平地木、黃精、大棗、炙鱉甲等;在抗癌方麵酌加豬苓、半枝蓮等。治療3個月後做膀胱鏡檢查,未見腫瘤複發,半年後又做檢查,亦未見複發。以後隔日服用上方,並每日煮食薏苡仁30克、現已恢複全日工作。

(二)劉嘉湘臨證心法

劉嘉湘教授臨證膀胱癌心法,認為膀胱癌屬於中醫之“血尿”、“癃閉”等病證範疇。本病多因素體正氣不足,腎陰虧虛,使相火妄動,或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滋生濕熱,下注膀胱,導致脈絡灼傷,血液不循常道,下泄溺竅而尿血,若滲血日久,下焦離經之血成瘀,滯澀腎絡,與濕熱相搏,日久形成膀胱腫塊。誠如《素問·氣厥論》所說:“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五髒風寒積聚病》中有:“熱在下焦者,則尿血”。

病例陸某,男,50歲。初診:2004年11月17日。患者2003年6月出現血尿,就診於上海市仁濟醫院,行膀胱鏡檢查及尿脫落細胞學檢查,診斷為膀胱移行上皮細胞癌。於6月20日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術後膀胱灌注化療6次。2004年10月25日複查膀胱鏡提示:膀胱三角後區有菜花樣新生物,考慮為腫瘤複發。同年11月2日又行電切術,術後再行灌注化療。因血尿反複不愈,故求治於劉教授。刻下:形瘦、顴紅、口幹、五心煩熱、夜艱於入寐、腰膝酸軟、小溲短赤帶血、大便尚調、舌質偏紅、苔薄黃膩、脈細。中醫辨證:濕熱毒下注,灼傷血絡,耗傷腎陰,心神失養。治法以滋陰補腎,養心安神,佐以清熱利濕解毒。方以知柏地黃丸加減,藥用生地黃、土茯苓、懷山藥、合歡皮、夜交藤、珍珠母、半枝蓮各30克,蜀羊泉、茯苓、澤瀉各15克,知母、棗仁各12克,黃柏、山茱萸9克,丹皮6克。

二診:2006年8月16日。患者訴服上藥後一周,口幹解,心煩除,夜寐安,小溲轉清,唯大便幹結,舌紅,苔薄,脈細。因長期居住外地,原方服用1年9個月,2008年複查,膀胱鏡檢查未見複發及轉移。中醫辨證:腎陰虧虛,濕熱毒邪未淨。治法以滋陰補腎,佐以清熱利濕解毒。方以知梔地黃丸加減,藥用懷山藥、薜荔果、土茯苓、半枝蓮、天葵子各30克,生地黃、熟地黃、茯芩、澤瀉、蓯蓉、蜀羊泉、龍葵各15克,知母、夏枯草各12克,山茱萸9克,黃柏6克。

三診:2009年1月21日。又服上方2年5個月,服藥期間於2008年9月24日複查膀胱鏡,提示:未見明顯複發及轉移灶。至來診時已服中藥治療4年2個月,患者體腴飽滿,麵色如常,諸恙均瘥。

(三)穀銘三臨證心法

穀銘三主任醫師臨證膀胱癌心法,穀言芳等詳述以下。以辨證分為濕熱下注型、瘀血內阻型、脾腎兩虛型、陰虛火旺型4型。

1.濕熱下注型:症候:小便短赤,急痛,尿血,腰痛腿腫,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以清利濕熱,祛瘀止痛。藥用萹蓄、茯苓、萆薢、山豆根、七葉一枝花、生薏苡仁各30克,車前子(包煎)、木通、茵陳、瞿麥、澤瀉、烏藥各20克。

2.瘀血內阻型:症候:小便短赤,淋漓不盡,尿血或尿中有血塊,舌質紫暗,脈細澀。治法以理氣祛瘀止血。藥用水牛角(先煎)、生地黃、旱蓮草、白茅根、小薊、藕節炭、地榆炭各30克,丹皮、側柏炭、三七粉、太子參各20克。

3.脾腎兩虛型:症候:腰痛膝軟,小腹下墜,尿血,麵色蒼白,倦怠乏力,頭暈耳鳴,納呆便溏,肌體消瘦,苔白膩,脈沉細弱。治法以補益脾腎,軟堅利濕。藥用黃芪40克,焦白術、茯苓、當歸、山藥、旱蓮草各30克,仙鶴草、黨參、澤瀉各20克。

4.陰虛火旺型:症候:小便短赤,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大便秘結,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以滋陰清熱,軟堅祛瘀。藥用熟地黃、山茱萸、當歸、寸雲各30克,山藥、丹皮、茯苓、知母各20克,澤瀉15克,黃柏10克。

病例王某某,男,82歲。初診:1994年秋天曾尿血兩次。從今年2月份起持續尿血,開始尿道無疼痛感,後來伴有尿道灼熱、疼痛,有時有血塊。應用各種止血藥不見好轉,遂到某部隊醫院B超檢查,膀胱左側壁有一腫物2.0cm×6.0cm×1.9cm,確診膀胱癌。因患者高齡,不適宜做手術,故前來求治中醫。患者目前納可,便幹五六日一行,舌苔黃膩,脈弦數。治宜清熱止血,軟堅散結。

藥用生薏苡仁30克,夏枯草、小薊、藕節、三棱、莪術、茯苓烏、梅炭、僵蠶、阿膠、(烊化)、半枝蓮各20克,海藻、卷柏、草決明各15克,三七粉10克。

本例膀胱癌尿血,患者年已八旬,腎氣虛弱,下元不固,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故產生尿道灼熱、疼痛,持續尿血,時有血塊。中醫辨證屬淋證。穀氏方中用茯苓、生薏苡仁、夏枯草、海藻、半枝蓮、卷柏清熱解毒,健脾利濕,以期消除膀胱腫瘤;三七粉、藕節祛瘀收斂止血,配伍三棱、莪術既能消瘀散結,抑製膀胱腫瘤,又有加強三七粉等藥的破瘀止血作用;阿膠補血止血,善“療血淋、尿血”;小薊涼血止血,長於治尿血;烏梅炭收斂止血。諸藥合用,對膀胱癌導致的血尿、有血塊的淋證,有較強的化瘀散結止血作用。

病例陸某某,男,73歲。膀胱癌未手術已3年,呈惡病質狀,已臥床不起。貧血貌,右腋下淋巴結腫大如雞卵。尿血,惡心嘔吐,大便3日未行,脈細弱無力。B超提示,腹內廣泛淋巴轉移。治宜補益脾腎,降逆止血,化痰散結。藥用白術、龍葵、山茱萸、芡實、火麻仁、柏子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石韋、石見穿、薑半夏、陳皮、竹茹、金錢草各20克,白參15克(先煎),三七粉10克。

本例已屬膀胱癌末期淋巴結轉移,脾腎俱虛,癌毒循經泛溢,出現廣泛轉移。方中用白參、白術、山茱萸、芡實健脾益腎,以補先後天之本;薑半夏、陳皮、竹茹降逆止嘔;伍用石見穿、龍葵、白花蛇舌草又起清熱化痰散結之功,以抑製淋巴結增大;金錢草、石韋配三七粉清熱通淋,涼血祛瘀止血;火麻仁、柏子仁潤腸通便。全方配伍,可減輕患者的症狀。

病例王某某,男,73歲。膀胱癌術後兩年,1個月前出現肝區疼痛,腹脹日漸加重。CT檢查確診肝轉移,伴腹水。不敢進食,食則腹脹,大便調,每日1行,小便黃、短少。舌苔膩,脈沉弦緩。先投導水之劑,再投益氣健睥,化瘀利水之劑。藥用車前子40克(包煎),炙甘遂、生黑醜各10克,肉桂5克。

藥用澤蘭葉50克,半邊蓮20克,白術、桑白皮、澤瀉、豬苓、茯苓皮各15克,白參(先煎)、麥門冬、卷柏各10克,肉桂3克。

本例膀胱癌肝轉移腹水積聚日久,導致脾腎俱病,清濁相混,血氣凝聚,壅塞而致臌脹。穀氏先投舟車丸化裁方一劑,方中甘遂、黑醜為瀉水聖藥,車前子利水通淋,肉桂補元陽、暖睥胃,共收逐痰消飲之功。再服春澤湯以益氣健脾利水。澤蘭葉主大腹水腫,祛瘀退腫,半邊蓮、卷柏利水消腫,以期控製肝癌導致的腹水。

病例張某某,男,61歲。患者於8年前因外傷導致尿道及膀胱受傷,引起血尿。之後每年出現血尿4~5次,均為全程肉眼血尿。伴有腰痛,但尿急、尿頻等尿路刺激症狀不明顯。農村衛生院診斷為膀胱炎,用氯黴素、止血敏等藥物治療,常可在短期內好轉。2個月前,因受涼發熱再度出現血尿,伴有腰痛,尿道疼,排尿不暢,尿中有小血塊。經采用消炎、止血藥物不見好轉,且逐漸加重。1991年1月27日轉大連市某院,B超檢查發現:膀胱充盈欠佳,見4.5cm×3.6cm和5.5cm×4.7cm略強回聲實質性腫物,表麵不平,呈菜花狀,確診為膀胱癌。因尿道有外傷性狹窄,無法做進一步檢查。患者拒絕接受手術治療,轉來中醫治療。

初診1991年2月30日。診時症見麵色晦暗,肢體無浮腫,少腹觸診未發現包塊,雙側腹股溝淋巴結不大,肉眼血尿,內有小凝血塊。舌暗紅,苔黃膩而厚,口臭明顯,脈弦滑數。證屬尿血。係由外傷血瘀,化熱傷絡,濕毒下注膀胱所致。治宜清利濕熱,化瘀散結止血。藥用莪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30克,三棱25克,生地黃炭20克,茯苓1、丹皮、赤芍、當歸、阿膠(烊化)、牛膝各15克,小薊10克,三七粉5克(衝),蜈蚣2條。水煎,早晚分服。

1991年3月7日。服前方6劑,尿痛、排尿不暢症狀好轉,但仍為肉眼血尿,尿中血塊略減,苔黃膩,脈弦滑數。前方加雲南白藥,每日2次,每次1克。

1991年3月21日。宗前方化裁服後尿血已止,尿道疼痛消失,唯有腰酸痛,雙下肢無力,舌暗紅,脈弦滑數。改投滋腎化瘀,解毒散結方藥。藥用白花蛇舌草40克,薏苡仁30克,魚腥草、莪術各25克,生地黃、藥各20克,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知母、萆薢、木賊各15克,琥珀粉5克。水煎服,每日1劑。

嗣後患者又先後就診20餘次,服用湯劑170餘劑。配服馬錢子丸近50克,病情穩定,未再出現血尿,且腰痛亦減輕。1991年9月4日再次複查B超,膀胱內左下方見4.0cm×3.0cm腫物,表麵不平,呈菜花狀,腫物右上方見兩個腫塊3.5cm×2.0cm和2.0cm×1.5cm,與1月份B超結果對照,腫塊縮小。患者一直治療至1994年初,病情穩定。

本例係因膀胱外傷導致血瘀,瘀毒內生,日久化熱,灼傷脈絡,濕毒下注而尿血。急則治其標。穀氏先以牛膝四物湯加三七、阿膠、小薊、雲南白藥等清熱涼血、化瘀止血,配伍薏苡仁、白花蛇舌草、三棱、莪術、蜈蚣清熱利濕,散結祛瘀。血止後改用六味地黃丸方為主,加薏苡仁、萆薢、白花蛇舌草、莪術、魚腥草等補腎利濕,散結祛瘀。通過長時間的治療,取得了明顯的臨床效果。

(四)顧振東臨證心法

顧振東教授認為,膀胱癌臨床上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年老體弱或晚期腫瘤不適合手術者,此類病人有間歇性無痛性血尿,或伴有血塊,少數病人還出現尿流阻塞、排尿困難或尿瀦留,腰痛膝酸,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納呆少寐,舌紅或暗紅,薄黃苔或少苔、光剝無苔,脈細數或虛數,顧氏以益氣養陰治膀胱癌,用“膀胱癌基本方”。藥用黨參、白術、茯苓、生地黃黃、山茱萸、麥門冬、白芍、黃柏、知母、敗醬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車前子、甘草等益氣養陰、清熱通淋治之。血尿甚者,加水牛角、三七粉、小薊;腰痛者加杜仲、續斷、細辛。

一類以膀胱癌術後(包括複發後又手術)的病人,此時雖無膀胱癌相關症狀,但仍多見頭目眩暈、少氣懶言、倦怠乏力、心煩失眠、咽幹、耳鳴、舌紅苔薄、脈細數等症,顧氏則以上方減黃柏、知母、敗醬草、車前子等清熱通淋之品,加黃芪、何首烏、枸杞子、黃精以增益氣養陰之效。納呆者,酌減養陰之品,加砂仁、陳皮;眠差者,加酸棗仁。

病例陳某,男,73歲。因排尿困難伴無痛性血尿月餘,於1998年9月4日就診。B超示:膀胱三角區實性不規則、突起之腫塊,基底部寬,約1cm×1.5cm,診為膀胱癌。尿液細胞脫落學檢查為移行上皮癌。未行手術及放、化療。病人訴排尿不利,時有血尿,或夾有小血塊,近日加重,伴腰痛不適,乏力,納差,眠可,大便略幹,舌暗紅、苔薄黃,脈虛數。並有冠心病史10餘年。藥用白花蛇舌草30克,白芍25克,麥門冬20克,生地黃黃、敗醬草、車前子、半枝蓮各15克,黨參、白術、茯苓12克,黃柏、砂仁各10克,澤瀉9克,甘草6克。水煎服,另三七粉3克衝服。

12劑後,血尿消失,乏力、納差等症好轉,遂用上方隨症加減,應用至1999年2月,除仍時有小便不利外,病情一直較穩定。

本例對失去手術及放、化療機會的晚期膀胱癌病人,顧氏認為正氣虧虛為其根本,其中又以氣陰兩虛為主,氣虛則氣化失司而致小便不利,陰虛日久則虛火內生,妄動血分而血溢尿中,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皆為氣陰兩虛之象。治療當以益氣養陰為大法,使氣盛陰充熱清而小便通利,諸症減輕。

對於腫瘤及血液病病人,顧氏認為隻要有虛弱之象,必用黃芪,用後可使病人乏力明顯減輕,體力增加,情緒好轉,有利於疾病的恢複,最大量可用至60克、但有發熱、出血、口舌生瘡者應忌用。應該說能堅持服用中藥而數年不複發者並不鮮見,不能堅持服用者,在停藥後半年至1年間多有複發,而且再複發者治療效果不如複發前。

(五)洪子雲臨證心法

洪子雲(1916~1986)教授,湖北省鄂州市人。曾任湖北中醫學院副院長。擅長治療內科雜病和外感熱病。診治膀胱上皮細胞瘤心法,戴玉有所整理如下。

病例羅某,男,60歲,工人。初診1982年10月20日。患者於1982年4月因尿血確診為膀胱上皮細胞瘤(武漢某醫院膀胱鏡檢示:膀胱壁有數個大小不等的乳頭狀瘤。活體組織病理診斷:上皮細胞瘤)。經放療、化療,症狀未覓緩解,反而尿血加重,排尿困難,排尿終末時疼痛,左側腰痛,舌紅少苔,脈細數。證屬下焦邪熱,深入血分,損傷陰絡,瘀血阻塞,發為瘕瘤。治宜先清熱解毒,涼血散血;再則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兼補脾腎。藥用幹生地黃黃、雞血藤、大紅藤、忍冬藤、敗醬草各15克,粉丹皮、川赤芍、生甘草、懷牛膝、生側柏、生地黃黃、地榆、桑寄生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11月3日進上方3劑,尿中即排出大量塊狀物(鏡檢係凝血塊、結締組織等),小便較暢,但仍帶血,左側腰痛。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兼補脾腎。藥用幹生地黃黃、忍冬藤、懷山藥、桑寄生、白雲茯苓各15克,粉丹皮、敗醬草、川續斷、炒側柏、炒地榆、炙甘草各10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11月13日服上方10劑,尿血好轉,腰痛減輕,效不更方。服藥至6個月餘,尿血止、腰痛瘥。嗣後,尿血又作,仍以上方出入為治,至1983年底仍在治療。

經治尿血及其他臨床症狀均消失,後複發,至1983年底已帶瘤存活2年餘。

本例長期尿血,舌紅,脈細數,為膀胱上皮細胞瘤,放療、化療無效而采用中醫治療。因下焦邪熱深入血分,灼傷陰絡。《黃帝內經》說:“陰絡傷則血內溢。”離經之血停聚,阻塞尿竅,則排尿困難而疼痛,此即《素問·氣厥論》所說“胞移熱於膀胱,則癃尿血”。《類證治裁》說:“痛為血淋,不痛為尿血。”故本例屬中醫學血淋範疇。但其基本病理變化為熱傷陰絡,小便本身並無短少淋澀之苦,其淋痛為血瘀血阻塞尿竅所致,非濕熱為患,故治療大法在於涼血散血,逐瘀止痛,不可濫用利尿通淋之品。本例初診以涼血活血為主。服藥後排出大量瘀血塊而使尿急尿痛頓減。瘀血既去,故二診以涼血止血為主而奏效。因此,治療膀胱腫瘤引起的血淋時,有瘀應以逐瘀為主,瘀去則以止血為要。藥用忍冬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生地黃黃、粉丹皮、赤芍、生地黃黃、地榆、生側柏、大紅藤、雞血藤涼血散血,炒地榆、炒側柏化瘀止血,佐川續斷、桑寄生、懷牛膝固腎攝血。故熱毒得清,瘀血得去,則尿血自止。

三、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指發生於前列腺腺體的惡性腫瘤,主要原發部位為後側包膜下腺體即外腺部分。

“病因病機”前列腺癌由飲食失宜,情誌抑鬱、外感濕熱為前列腺癌的主要病因,而腎髒虧虛是發病的內在條件。

1.飲食失宜:嗜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之品,或喜煙酒,日久致濕熱之邪內蘊,濕阻氣血,熱蘊成毒,結於下焦,導致氣化不利,小便不通,或小便滴瀝難解而成病。若熱邪結於膀胱,膀胱血絡受傷亦可見尿血。《濟生方》記載:“或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久則積聚,結為癥瘕。”說明平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從而產生食滯、痰濁、瘀血等病理改變,是發生癌瘤的基礎。

2.情誌抑鬱:暴怒急躁或長期抑鬱,情誌不舒,疏泄不及,致使三焦氣化失常,尿路受阻;肝鬱氣滯也可由氣及血,氣滯經脈,使血行不暢,經隧不利,脈絡瘀阻,結於會陰而成病。《靈樞·百病始生》記載:“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裏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