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消化係統腫瘤(四)(2 / 3)

1.先肝緩急,後脾治本。中醫典籍雖無晚期膽囊癌的名稱,但屬“積聚”、“脅痛”、“黃疸”及“腹痛”等範疇。祖國醫學認為膽囊附於肝,與肝相為表裏。凡氣血鬱積膽腑,濕熱瘀結中焦,必影響肝的疏泄和膽的中清、通降。治療晚期膽囊癌的經驗是“膽病以肝求之,先通過辨證論治控製痛、脹、疸、熱,隨即回歸健脾和胃,堅持微調平衡,達到人癌和平共處,最終抑瘤消積”。肝木與脾土常相互影響,肝鬱脾虛氣滯,瘀熱互結膽經,鬱滯成積,積久克土,必損及後天之本,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故晚期膽囊癌內在失衡的“關節點”在於中焦,當解決由肝而發的首要痛苦後要把精力集中在調理中焦上,此時當采用“微調平衡法”,隻有微微調控後天脾胃之樞紐,以後天促先天,調氣以調瘀,同時力避滋膩傷中、攻伐傷正,通過調動機體自身的免疫、康複功能控製病情發展才能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最終達到抗癌轉移,甚至治愈腫瘤的目的。“微調平衡法”的基本方為微調3號方(WD-3),含有黨參、豬苓、茯神、薏苡仁、穀芽、麥芽、炒白術、茯苓、製半夏、枇杷葉、生甘草,諸藥合用扶助正氣,調和脾胃,微調平衡,激發潛能,調控岩邪,並可減輕手術、放化療後副反應。本方旨在激活自身康複係統,並使其處在最佳運行狀態,自主興奮地投入調控狀態。

盧氏長期從事微調平衡法治療癌症的臨床研究工作,積累了一大批驗案,所承擔的省級課題((趙氏微調平衡法治療晚期癌症376例臨床研究)經省級鑒定認為以趙氏微調三號(WD-3)為基本方之趙氏微調平衡法在穩定腫瘤,控製病情進展。減少腫瘤惡化方麵明顯優於化療組和中藥攻消組,其病灶穩定率為72.6%。

病例臧某,男,65歲,退休工人。2001年7月24日因脅脹腹痛,CT示膽囊實性占位3.5cm×4.8cm,侵及十二指腸、胰頭,後腹膜淋巴結成團,最大2.5×3.5cm,無法手術,前來就診。患者平素情誌抑鬱,首診右脅脹痛拒按牽及肩背,右上腹痛,口苦食少,大便秘結,舌質暗紅、有瘀點、舌下靜脈迂曲、舌苔薄黃膩,脈弦。腫瘤放免檢測:CEA:190n克/ml,CA125:120u/ml,CA199:>1200u/ml。治從疏肝利膽,理氣活血,方以大柴胡湯加減:藥用延胡40克,白芍、雞內金、八月劄各30克,大腹皮15克,黃芩、片薑黃各12克,柴胡、枳實、鬱金、三棱、莪術各10克,生大黃(後下)、薑半夏、甘草各6克。每日1劑,水煎服。

1周後大便通,去大黃,繼服1月,脅脹腹痛等均明顯減輕,突出表現為:形體消瘦,麵色少華,不思飲食,上腹部飽脹,舌質暗、舌苔薄黃膩,脈細濡。辨證屬脾虛濕阻,鬱而化熱。治宜健脾理氣,兼清利肝膽,以WD-3方出入:藥用豬苓、八月劄各30克,淮山藥20 克,炒穀麥芽、雞內金、炒山楂曲各15克,片薑黃12克,黨參、炒白術、茯苓、茯神、薑半夏、薏苡仁、枳殼、參三七各10克,柴胡、黃芩、陳皮、甘草各6克。服藥3月後,腹脹納差等症狀消失,後腫瘤放免指標均恢複正常。繼以原方隨證出入。

2003年7月4日複查膽囊腫塊1.5×0.8cm,胰腺腫塊消,後腹膜淋巴結1.6×1.5cm。2007年3月複診隨訪,生活同正常人,Karnofskv(卡諾夫斯基)評分100分。

2.利膽退黃,消瘤散結。晚期膽囊癌造成膽道梗阻出現黃疸,常伴有上腹部疼痛,腫塊脹滿,發熱,口苦,納差,厭油膩,大便呈陶土色等症狀,同時出現膽管炎引起的一係列症狀。運用中醫中藥治療為目前十分有效的方法。晚期膽囊癌黃疸使用利膽退黃常法時,當始終不忘消瘤散結。方以(《傷寒論》茵陳蒿湯配合化瘀軟堅散結、解毒消積之片薑黃、炙內金、龍葵、藤梨根、徐長卿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中藥如:大劑量豬苓30~60克。同時還要辨證解決病人的當前矛盾,用柴胡、延胡、白芍、鬱金疏肝柔肝,行氣止痛;黃芩、虎杖、車前子清利濕熱,瀉火解毒,除濕退黃;青黛、野菊花、山慈姑、三七粉化瘀解毒消腫;伴發熱者加馬鞭草、地骨皮退熱;惡心欲吐者加薑半夏降逆止嘔;納食少者加山楂、神曲健胃消食。疾病後期熱去濕留,濕從寒化,兼有血瘀症狀,甚則出現腹水,則屬於陰黃,當溫陽化濕,選茵陳術附湯同時加化瘀藥如:片薑黃、三棱、莪術等。治療本病還當始終不忘調理後天脾胃才能藥中肯綮,扶正固本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病例陳某,女,71歲,退休工人。既往有膽囊炎病史。2006年1月覺右上腹部刺痛。家人發現其雙側鞏膜黃染,行彩超、CT檢查提示:膽囊癌肝轉移。因病變已侵犯肝門部,無法手術,後作經皮穿刺膽汁外引流術,黃疸消退。2006年4月患者再次出現黃疸,於本院就診,行B超、CT、提示:膽囊占位性病變,可探及膽囊部位混合性腫塊,約5cmx 6cm,腫瘤放免檢測:CEA:240n~/ml,CA125:70.66/J/ml,CA199:>1200u/ml。TBIL76/Jmol/l,DBIL:42.5pmol/l,ALT:240iu/L,AST:50iu/L,腹部觸診捫及6.5cm腫塊,質硬固定,腹部脹滿,目赤身黃,發熱,口苦,納差。厭油膩,乏力,倦怠消瘦,大便呈陶土色,小便濃茶色,舌紅、苔黃膩、脈沉弦數,體重45kg,Karnofsky評分40分。證屬肝膽濕熱,治宜疏肝清熱利膽,消瘤散結退黃。藥用柴胡、延胡、鬱金、黃芩、清半夏、虎杖、潞黨參、炒白術、茯苓、片薑黃各10克,赤芍、白芍、山梔、藤梨根各15克,豬苓、車前子、茵陳、炙內金、地骨皮、馬鞭草、徐長卿各30克,龍葵、淮山藥各20克,川楝子、甘草各6克。同時配合服用由青黛、野菊花、山慈姑、三七粉按1:3:2:2比例配製而成的散劑(裝空心膠囊),每次1克,每日2次。服藥2個月後病情逐漸好轉。發熱、黃疸消退,腹脹消失,食欲正常,多次複查各項腫瘤放免檢測指標,肝功能基本恢複正常,後以上方結合WD-3隨證加減,多次複查B超、CT顯示膽囊占位性病變未見增大。2007年2月隨訪,腫塊穩定,無任何痛苦。病人體重增加到52kg,生活如常人,Karnofsky(卡諾夫斯基)評分90分,病人仍健在。

3.降逆化飲,補消並舉。晚期膽囊癌姑息性手術時常發現肝門及胰頭轉移,腹腔廣泛轉移,術後常出現呃逆嘔吐,胸腹腔積液,治療十分棘手。中醫認為“關格”、“臌脹”必邪實與正虛並見,膽氣橫逆,肺胃之氣不降,飲停濕泛則呃逆不止,痰多胸痞,腹部脹痛難忍。治療先以葶藶大棗瀉肺湯合三子養親湯降逆化飲,兼以健脾疏肝。葶藶大棗瀉肺湯中之葶藶子通閉泄滿。配合大棗取其緩中補脾而不傷正氣,該方降膽胃之氣橫逆尤佳,此方尚有降逆利水,通調水道之意,是治療“臌脹”的良方,與三子養親湯合用消脹除滿,消胸腹水之作用非它方能比。獲效後中病即止,去掉瀉肺傷正的葶藶子等,從而進入激活自身康複係統,自主興奮調控的下一階段。治療的第二階段,一方麵有脾胃虧虛之形體消瘦、納呆神疲,另一方麵仍然存在邪結於腹中的實象。治重恢複機體後天之本,擬在健脾的基礎上疏肝利膽,化瘀祛濕消積。以WD-3健脾益氣固本,白芍柔肝,柴胡、延胡、大腹皮、枳殼疏肝理氣,雞內金、桂枝、參三七、片薑黃活血化瘀消積,茯苓、清半夏燥濕化痰散結,豬苓、茯苓皮、澤瀉、大腹皮淡滲利濕,石見穿、鬼箭羽、八月劄清熱解毒抗癌,諸藥合用使正氣得充,積聚得控而腹水自消。

病例李某,男,職中教師。1994年CT檢查示:膽囊占位。即行剖腹探查術,術中發現膽囊癌已侵犯肝門部及胰頭轉移,腹腔內癌瘤已廣泛轉移,無法切除。術後半月出現腹水和少量胸水,經中西醫多方治療,效果不佳,特來我處就診。首診:呃逆不止,食後尤甚,痰多胸痞,腹部脹痛難忍,腹大如鼓,形體消瘦,表情淡漠,目睛黃染,大便幹結,2~3dl行,小便色黃,舌苔水滑、白膩,脈滑。腫瘤放免檢測:CA199:550.30u/ml。CEA:29.50ng/ml,CAl25-3:35.51u/ml,Fer>1000ng/ml。此膽積肝氣橫逆,痰飲水濕內停,肺胃之氣上逆。當急則治其標,先以葶藶大棗瀉肺湯合三予養親湯降逆化飲,兼以健脾疏肝,藥用茯苓、萊菔子、茵陳各30克,葶藶子15克,大棗12枚,白芥子、蘇子、柴胡、延胡、清半夏、潞黨參、炒白術、白芍、片薑黃各10克,桂枝鯫,陳皮、甘草各6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二診:大便轉軟,呃逆好轉,續用藥2周,腹部脹悶痛感明顯緩解,但病人形體消瘦,納呆神疲,舌質淡,脈細,藥已中病,上方去葶藶大棗瀉肺湯合三子養親湯。以健脾行水,疏肝利膽為大法,選WD-3方,先後加入茯苓皮、大腹皮、八月劄、石見穿、茵陳各30克,澤瀉20克,雞內金、萊菔子、炒山楂各15克,柴胡、延胡、枳殼、參三七、白芍、鬼箭羽、片薑黃各10克,桂枝4克。3個月、6個月後多次複查B超、CT示:膽囊、胰頭、腹腔病灶均穩定,無新病灶出現。胸水消、腹水明顯減少,腹部脹痛除,黃疸退,食欲增,生活自理,Karnofskv(卡諾夫斯基)評分90分。1998年死於腦溢血。

六、大腸癌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大腸癌發病部位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盲腸、升結腸、橫結腸。大腸癌屬於中醫腸蕈,積聚,髒毒,癥瘕,鎖肛痔,腸風,腸風,腸癖等的範疇。

“病因病機”大腸癌的病因概括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包括正氣虧虛和情誌失調;外因包括感受外邪、環境因素和飲食所傷。根本病變機製是機體陰陽失調,正氣虛弱。濕熱、火毒、瘀滯屬病之標,脾虛、腎虧、正氣不足為病之本,二者互為因果,由虛而致積,因積而益虛,久則積漸大而體更虛。

1.正氣虧虛:因年老體弱、久病導致五髒虛衰(尤以脾腎虛弱為主),“精氣奪則虛”,複感外邪,邪毒留滯腸道而為本病。

2.飲食因素:酒食無度,嗜食膏粱厚味,傷及脾胃,運化失司,釀濕生熱,濕熱乘虛下注,搏結於腸,蘊毒日久,則成腫塊。《素問·痹論》記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高梁之變,足生大丁。”《證治要略·積聚》記載:“多飲人,結成酒癖,腹肚結塊,脹急疼痛。”說明飲食失宜、飲食不潔或者飲食偏嗜都可使脾胃損傷,健運失常,氣機升降功能紊亂;濕濁內聚,或可化熱,傷及氣血,形成濕聚血瘀,促使癌瘤的發生。飲食因素是腸積常見病因。

3.情誌失調:憂思鬱怒,胃腸失和,氣機不暢,氣滯血瘀,久則成塊,或情誌不暢,肝氣鬱結,侵脾犯胃,致運化失司,濕熱邪毒蘊結腸道,日久而成本病。《素問·玉機真髒論》記載:“憂恐悲喜怒,令人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丹溪心法》記載:“氣血衝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情誌失調是導致結腸癌發生的一個重要內因。

4.外邪因素:久坐濕地,寒溫失節,濕邪侵淫腸道;外邪損傷脾胃,升降失司,氣機不暢,氣滯血瘀,結於腸道,與外邪相搏結,發而為本病。故《靈樞·百病始生》記載:“積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靈樞·九針論》記載:“四時八風客於經脈之中,為瘤病者也。”

(一)何任臨證心法

何任教授診治大腸癌心法,認為本病屬於中醫學“髒毒”等範疇,其發病主要與腸胃失和,濕濁內生,鬱而化熱;或飲食不節,損傷腸胃,釀成濕熱,蘊結腸道,腸道氣血運行不暢,日久蘊結化為熱毒,致使正氣內耗,邪毒內盛而發病成癌。直腸癌術後化療,便艱,寐不安半月,為髒毒便秘正虛邪實證,以自擬扶正祛邪方加減治療,療效確切。

病例傅某,女,56歲。初診:2005年11月7日。患者於2005年5月開始出現腹痛、大便不通,後X線檢查,確診為大腸癌,5月17日行大腸癌手術,病理顯示:直腸潰瘍型中心分化腺癌,漿膜淋巴結未轉移,出院化療4次,8月1日,行第五次化療,因肝功能異常,進行護肝治療57天,現肝功能仍異常,大便艱下,寐不安,麵色無華,語聲不振;舌紅,舌苔微黃,脈弦。此為髒毒便秘,正虛邪實證,治當扶正祛邪,益氣陰,祛餘邪,通腑安神,以自擬扶正祛邪方加減治療。藥用薏苡仁60克,貓人參40克,黃芪、豬苓、茯苓、白花蛇舌草、夜交藤各30克,黨參、枸杞子各20克,女貞子、半枝蓮、焦棗仁、平地木各15克,生大黃6克。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複診:服藥14劑後,大便仍艱下,寐欠佳,按原旨再續。服藥半月後,諸證減輕,麵色轉好。繼續以原方加減治療,服藥半年後,好轉。

《靈樞·五變》說:“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皮膚薄而不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勞傷太過,正氣虧虛,氣血失調,陰陽失衡,終致氣滯血瘀,津液痰結,形成癌症,氣機阻滯,大腸失潤則便秘,氣血不足,心神失養而不寐,何氏以扶正祛邪方,扶正祛邪,益氣陰,祛除邪,通腑安神。

病例張某,男,53歲。初診:2005年12月12日。直腸癌術後7月,陰囊作痛,性功能喪失,無精液。初診:患者於04年11月大便帶血,血色鮮豔,誤診為痔瘡,自買藥服用無效。2005年2月作CT疑直腸癌,隨後至腫瘤醫院確診為直腸癌,住院放療23次,化療8次,5月16日手術切除直腸、會陰,並人造肛門。超聲示:前列腺增生伴鈣化;血吸蟲性肝病。現患者感覺陰囊作痛,性功能喪失,無精液,口淡無味,舌中有裂紋邊緣紅,苔薄,脈弦而虛。此為便血病髒毒證,治當蠲解並祛邪以自擬扶正祛邪方加減。藥用蒲公英3、貓人參、白花蛇舌草各30克,益母草、延胡索、白芍、白英、絞股藍各20克,補骨脂、仙靈脾各15克,生甘草、川楝子各10克。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複診:服藥14劑後,陰囊疼痛減輕,效不更方,原方略行加減。服藥3月後,諸證均見減,略有胃欠舒,瀉後緩解。繼續以自擬扶正祛邪方加減治療,疼痛瘥。

病例患者手術放化療後,正氣虧虛,餘毒未盡,肝腎虧虛,氣滯血瘀。初診時何氏以扶正祛邪為主,外加補益肝腎,止痛之品。三診時出現胃欠舒,咽喉幹燥,采用在原法基礎上益陰止痛,待穩定後繼以扶正祛邪。充分體現了“不斷扶正,適時祛邪,隨症治之”的癌腫治療原則。

(二)張代釗臨證心法

張代釗教授診治結腸癌心法,結腸癌屬氣虛血瘀病者,從健脾理氣論治。

病例鄭某,女,68歲。初診:2005年6月26日。結腸癌術後1年餘。患者1年前體檢行腸鏡檢查時發現結腸腫物,後於協和醫院行乙狀結腸癌切除術,術後病理:乙狀結腸中分化腺癌,斷端淨,淋巴結轉移3/18.術後恢複好,術後行艾恒+5-Fu化療三個周期,具體劑量不詳。刻下:口苦,腸鳴,納食可,喜熱飲,大便2次/日,基本成形;舌質暗紫,苔黃厚膩;脈沉細。診為結腸癌:氣虛血瘀證。治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解毒散結。藥用雞內金、生薏苡仁、淮山藥各30克,太子參20克,女貞子、枸杞子、焦三仙各15克,白術、茯苓、陳皮、黃芩、廣木香、山慈菇各10克,紅棗7枚。7劑,水煎服,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