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消化係統腫瘤(四)(3 / 3)

複診:患者藥後稍有腹脹,餘症均減輕。證屬氣虛血瘀,脾氣虧虛,運化失職,因此致腹脹,以理氣健脾為主,原方適量加減。效不更方,繼續服用。隨訪至今。

本例患者正氣漸衰,氣虛血滯,邪毒入侵,瘀毒內結,積於腸道,而成腸蕈,術後餘毒未清,正氣受損,舌質暗紫,為氣虛血瘀,熱毒未清之象。何氏方用太子參、白術、茯苓、陳皮、山藥益氣健脾,廣木香行氣寬中,黃芩、山慈菇清熱解毒,女貞子、枸杞子滋補肝腎,雞內金、焦三仙和胃健脾,諸藥配伍,共奏補益氣血,健脾和胃,解毒散結之功。何氏認為老年患者,重在提高生活質量,宗旨為帶瘤生存。該患者結腸癌手術後化療未能完成常規療程量,說明正氣不足,中藥主要以減輕症狀為主,囑患者同時自我調護,適當活動,收到良好療效。

(三)方和謙臨證心法

方和謙(1923~2009)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原中醫科主任,主任醫師,“國醫大師”。方氏認為癌症的放、化療,不可避免地合並放射性反應與損傷。放、化療過程中,對機體正常組織帶來不可避免地損壞,白細胞下降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放化療後,機體出現的症狀,多屬於“熱毒傷陰”所致,因此治療上多以清熱解毒,益氣養陰為主。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大病術後氣血受損,繼而放化療,更傷津耗氣,損傷脾胃。直腸癌術後,因放療腹瀉不愈者,從氣血虛論治。

病例張某,男,40歲。初診:2005年3月10日。直腸癌根治術後放療,出現腹瀉伴白細胞下降。初診:患者2月2日在腫瘤醫院做直腸癌根治術,病理報告:高分化腺癌。2月22日開始放、化療,遂出現腹瀉,前來中醫就診。患者10天來乏力口幹,氣短懶言,惡心納差,大便次數多,量少,4~7次/日。查血常規:白細胞3.0×109/L;舌紅苔薄白;脈細緩。診為腸癌泄瀉(直腸癌術後放療副反應):中醫辨證屬脾虛證。治以益氣養血,健脾和胃。方擬滋補湯加減,藥用生黃芪15克,枸杞子、麥門冬各10克,黨參、茯苓、白術、當歸、熟地黃、白芍、陳皮各9克,炙甘草,焦曲各6克,大棗4個,官桂、木香各3克。14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藥後腹瀉次數減少,2~3次/日,仍感乏力、盜汗,食量稍有增加。

查血常規:白細胞3.5×109/L。原方有效,繼服前方14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大便已正常,偏軟;食欲差,納少;舌潔,脈細緩。血常規:白細胞3.2×109/L。仍以滋補湯調理,加生薏苡、浮小麥各15克。藥用生黃芪15克,枸杞子、麥門冬各10克,黨參、茯苓、白術、當歸、熟地黃、白芍、陳皮各9克,炙甘草、焦曲各6克,大棗4個,肉桂、木香各3克。15劑,水煎服,日1劑。服3天停1天。

本例患者因直腸癌術後,氣血虧虛,放療為熱邪損傷,耗氣傷陰,脾氣虛則脾失健運,水穀混雜而下,以致發生泄瀉。“脾胃為後天之本”,泄瀉造成水穀精微不能吸收,而致後天失養,故乏力氣短;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受損,津液化生不足,不能上承故口幹;胃氣上逆則惡心;氣血虧虛,故見白細胞減少。病位在中焦,病性屬氣血虧虛之虛證。該患者已進行放化療5次,腹瀉、氣短、懶言為氣虛之象,麵色失華白細胞減少為血虛之征。方氏用滋補湯治之,寓在氣血雙補,脾胃同調。方中四君子湯合生黃芪健脾益氣;四物湯合枸杞子、大棗補血;以陳皮、木香、焦曲行氣消食和胃,因此可見患者藥後腹瀉止。患者在放化療過程中,通過中藥配合,改善機體氣血失衡的狀態,使血細胞維持在正常水平,使放、化療得以繼續進行。方氏在臨證中非常重視保胃氣,提出“大病必顧護脾胃”,此病例是很好的應證。

(四)穀銘三臨證心法

穀銘三主任醫師診治結腸癌、直腸癌的心法,穀言芳等歸納下。穀氏對結腸癌、直腸癌臨證進行辨證分型。

1.濕熱下注型:腹部陣痛,便次增多,便帶膿血或黏液,裏急後重,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以清利濕熱。藥用白花蛇舌草40克,半枝蓮、薏苡仁、敗醬草、農吉利各30克,地榆、漏蘆、槐角、半邊蓮、烏梅各20克。

2.脾虛濕聚型:腹部悶脹不適作痛,下利黏液或膿血,納差,倦怠乏力,舌苔白膩,脈細滑。治法以健脾利濕。藥用黨參、焦白術、茯苓、薏苡仁各30克,陳皮、烏梅、焦三仙各20克,砂仁15克,幹薑10克。

3.瘀毒壅盛型:腹脹腹痛,煩熱口渴,腹部包塊,消瘦,瀉下膿血呈暗紫色。舌質紫,有瘀斑,脈澀。治法以解毒化瘀,清熱涼血。藥用白花蛇舌草40克,烏梅、半枝蓮、敗醬草、赤石脂(先煎)各30克,地榆、五倍子、訶子各20克,甘草20克。

病例周某,女,62歲。直腸癌術後,大便失禁,不能自控,腹脹時有腹痛。舌苔薄白,脈弦數。治宜健脾利濕,升陽舉陷。藥用薏苡仁40克,黃芪30克,白花蛇舌草25克,白芍、焦白術、茯苓、半枝蓮、石見穿、蓮子、烏梅各20克,澤瀉,豬苓、升麻各15克,西洋參10克。

本例係直腸癌術後導致陽氣受損、脾失健運,水濕泛濫、中氣下陷所致的大便失禁。故穀氏用補中益氣湯升陽舉陷,健脾益氣;配春澤湯以恢複脾運,化濕止瀉。堅持服用,必能緩解大便失禁之症。

病例穀某某,女,58歲。結腸癌術後1年,納呆,食後飽脹,時有惡心嘔吐。大便調,日一行。少寐多夢。血常規:紅細胞1.8×1012/L,白細胞4.1×109/L,血紅蛋白52g/L。苔薄,脈弦數。治宜健脾益氣,養血止嘔,敗毒散結。藥用黃芪、白花蛇舌草各40克,黨參、當歸、炒棗仁各30克,白術、茯苓、陳皮、半枝蓮、薑半夏、白屈菜、石見穿、烏梅、僵蠶各20克,甘草10克,壁虎3條。

本例係結腸癌術後導致的脾虛濕困。胃氣上逆則出現惡心、嘔吐;運化失職、精微氣血化源不足則出現貧血。穀氏用當歸補血湯和六君子湯套用,益氣健脾,和胃降逆,養血和陰。睥運重建,精血化源充足,貧血症狀可除。

病例孫某某,女,66歲。患者3年前作直腸癌改道手術,術後未作任何治療。1年前發現肝轉移,腫塊為3.0cm×4.0cm。在北京解放軍三。一醫院先後作過6次肝動脈栓塞,效果不佳。現轉移灶已達8.0cm×9.0cm。無腹水,明顯消瘦,舌質暗、胖大、有齒痕,苔白,脈沉細弱。治宜益氣養陰,祛瘀散結。藥用百合30克,白花蛇舌草25克,生薏苡仁20克生地黃、天門冬、丹參、夏枯草、龍葵、三七粉各15克,卷柏、山豆根、乳香、沒藥、土鱉蟲、甘草各10克,白參5克。

本例是腸癌術後肝轉移的晚期患者。出血和腹水是肝癌患者進入末期的標誌。控製病情,使出血和腹水症狀延緩出現,是延長生存期的先決條件。所以穀氏在益氣養陰,祛瘀散結的基礎上,加用三七粉、丹參以祛瘀止血,防止出血。用卷柏、白花蛇舌草、龍葵以清熱解毒利水,延緩腹水的發生。堅持服用有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含義。

病例孫某某,男,57歲。直腸癌術後2年半後複發。侵及前列腺及膀胱後壁。現直腸部位疼痛劇烈,小便失禁,尿檢有白細胞、膿球。納呆,惡心嘔吐,脈細弱。治宜和胃止嘔,清熱利濕,散結止痛。藥用白屈菜30克,白花蛇舌草25克,魚腥草、半邊蓮各20克,太子參、薑半夏、陳皮、茯苓各15克,穿山甲、浙貝母各10克,水煎服送馬錢子丸。

本例患者的疼痛係癌毒泛溢,瘀熱互結,浸潤病變部位所導致。故用魚腥草、半邊蓮、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熱解毒、活血散結。配用較大劑量的白屈菜、馬錢子解毒散結止痛。綜合應用可明顯緩解患者的痛苦。

病例徐某某,女,29歲。既往有腎積水、直腸息肉病史。近三四個月來明顯消瘦,便血,大便日七、八次。內窺鏡病理診斷為直腸絨毛狀息肉惡變,患者因手術需要改道,故拒絕接受手術治療。前來求治中醫。脈沉細弱。治宜補腎利水,澀腸止血。①生地黃炭、烏梅炭、藕節炭各50克,研粉分次吞服。②生薏苡仁30克,金錢草、地榆炭各20克,熟地黃炭、山藥、澤瀉、茯苓、藕節炭、烏梅、海金砂、三七粉各15克,牛膝、車前子(包煎)、紫草各10克。

本例係直腸癌便血患者。因素有腎積水病史,故在滋陰補腎,清熱利水的基礎上,用各種炭類以收斂止血。穀氏方中烏梅炭味酸,能“蝕惡肉”,配伍生薏苡仁、紫草可治腸癌,又能澀腸收斂止血。地榆炭治“惡瘡”,同時善治下焦血熱之便血。生地黃炭、熟地黃炭滋陰清熱,涼血止血。藕節炭和三七粉均能止血而不留瘀。綜合諸藥,在治惡瘡敗毒抗癌作用的基礎上,滋陰清熱、祛瘀澀腸止血,對腸癌的出血較為適宜。

(五)錢伯文臨證心法

錢伯文教授臨證大腸心法,認為直腸癌和結腸癌都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統稱為大腸癌,約占全部癌腫的3%~5%。在胃腸道腫瘤中,其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和食管癌,而居消化道腫瘤的第三位。大腸癌屬中醫學“髒毒便血”、“腸覃”、“癥瘕”、“鎖肛痔”等範疇。

病例馬某,男,55歲。初診:2001年7月30日。患者因直腸癌Ⅱ期,於2001年7月12日在瑞金醫院行手術治療,術中見腫瘤浸潤及漿膜層,周圍淋巴結3/4陽性。術後因體質較差,擔心腫瘤複發而來我院請求中醫調養治療。初診症見:形體消瘦,周身乏力,胃脘脹悶,噯氣頻作,納穀不香,腰酸而痛,夜寐欠佳,麵色萎黃,手足不溫,舌淡苔薄,脈細無力。中醫辨證屬手術損傷正氣,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治法以健脾益胃,益氣養血。藥用蛇舌草、白扁豆各30克,潞黨參、炒白術、生薏苡仁、仙鶴草、杜仲、合歡皮各20克,枸杞子、焦楂曲各12克,廣陳皮、佛手片、廣木香、莪術各10克。

服上藥14劑,乏力改善,食欲轉佳,胃脘脹悶亦大為減輕,噯氣發作減少,麵色萎黃,舌淡苔薄,脈細而弱。治宗原意,稍作增減:改莪術為生薏苡仁為30克,佛手片為20克,加白茯苓15克,以增強健脾抑瘤之功。藥用生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白扁豆各30克,潞黨參、炒白術、佛手、仙鶴草、杜仲、合歡皮、莪術各20克,白茯苓15克,枸杞子、焦楂曲各12克,廣陳皮、廣木香各10克。

服上藥14劑,諸症狀進一步改善。此後繼用前法加減治之,連續服藥至今,體力恢複較好,納香眠佳,腫瘤未見複發跡象。

病例陳某,女,52歲。初診:2003年11月22日。患者因直腸癌Ⅱ期,於2003年2月7日於長寧區中心醫院行手術切除,術中見腫瘤浸潤及漿膜層,術後曾接受化療。後因體質較差,身體恢複較慢,擔心複發而來我院請求中醫調養治療。刻診:神疲乏力,胃納欠佳,口幹喜飲,近日有發熱,咳嗽,舌紅,苔薄黃,脈細無力。中醫辨證:術後損傷正氣,脾胃虛弱,兼有外感。治法以健脾益氣,兼疏散外邪。藥用蒲公英30克,潞黨參、炒白術、蛇舌草、仙鶴草各20克,白茯苓、廣陳皮、前胡;焦楂曲各12克,佛手片10克,桔梗、生甘草、薄荷(後下)、荊芥穗各6克。

服上藥7劑,發熱、咳嗽已愈。納差、乏力有所改善,精神好轉。但口幹依舊,舌紅苔薄,脈細無力。前方稍作增減。藥用蛇舌草、仙鶴草、蒲公英、北沙參、生黃芪、生薏苡仁各30克,潞黨參、炒白術、白茯芩、白扁豆、莪術各20克,焦楂曲各12克,佛手片、廣陳皮各10克,廣木香6克。

服上藥14劑,上述諸症狀進一步好轉。此後以前法加減治之,連續服藥至今,身體狀況良好,未見腫瘤複發跡象。

(六)林芹壁臨證心法

林芹壁教授診治結腸癌並淋巴結廣泛轉移心法:

病例任某,女,41歲,檢驗師。初診1975年4月18日。患者腹瀉多年,腹痛時作,頭暈乏力,於1975年1月發現貧血,體重減輕約10千克。同年3月8日晚,腸鳴腹痛,繼之便血,色呈棕紅,量700毫升許,後又便血1次,其量可畏。經住院注射止血藥等好轉出院。嗣後大便隱血,均呈強陽性。一日自己在左側腹部捫及一個拳頭大腫塊,即請外院會診,疑為惡性腫瘤,行剖腹探查術證實,並經病理確診(1975年4月3日經洛陽市某醫院行剖腹探查術,見結腸肝區有6cm×12crn腫瘤,表麵不光滑,質極硬,已浸潤鄰近網膜,腫瘤與胃隻相離1.5cm,分離至十二指腸下降部,見已被腫瘤浸潤,粘連帶較硬,水腫。腫瘤周圍淋巴結均已轉移。病理診斷:結腸腺癌,淋巴結轉移。)為晚期結腸癌。由患者所在醫院介紹前來診治。

刻診:麵色萎黃,精神抑鬱,術後輸液反應大,高熱持續半個月之久,腹部陣發性作痛,痞脹難忍,頭暈眼花,納食極差,周身疲乏無力,夜寐不安。左頜下有一雞蛋大腫塊,質硬,表麵高低不平,不活動。舌質淡,苔中黃厚膩,脈滑數。既往患冠心病及糖尿病。證屬濕熱邪毒,蘊積腸中,熱毒灼津,傳導不利,日久氣血兩傷,脾胃升降失司,肝腎虧損。治宜先清熱解毒,攻下逐瘀;繼以大補氣血,健脾和胃,滋水涵木,佐以清熱解毒。藥用白花蛇舌草120克,大紅消90克,土茯苓、生薏苡仁各60克,半枝蓮、重樓、黑牽牛子、白牽牛子、炒麥芽、當歸各30克,敗醬草24克,虎杖18克,杭芍12克,檳榔10克,炒枳實、玄明粉(衝服)、烏藥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前進上方,身體一般情況好轉,配合氟尿嘧啶化療。但每次化療後,胃脘脹滿,食納大減,惡心欲吐不得,腹脹便秘,周身困乏,四肢無力,頭暈目眩,心慌氣短,動則汗出,咽幹舌燥,煩熱失眠。舌質紅,苔黃,脈數。改服下方,寓攻於補。藥用白花蛇舌草120克,大紅消60克,當歸、太子參、製何首鳥、半枝蓮、板藍根、炒麥芽各30克,北沙參24克,石斛21克,杭白芍、生地黃、天花粉各15克,黃芪、枸杞子各18克,枳殼9克,竹茹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年多來,均以上方為主,辨證加減黨參、生地黃黃、熟地黃黃、黃精、虎杖、丹參、雞血藤、焦白術、忍冬藤、山藥等,並配合化療13個療程,諸症均消。左傾下腫塊逐日軟化,變為囊狀,行手術切除。病理報告:涎下腺混合瘤,低度惡性。

經治臨床症狀消失,體重增加15千克多,五六年來一直全日工作。1978年行X線胃腸鋇檢時未發現任何異常。1983年12月隨訪,已健康存活8年8個月。

本例係結腸癌並淋巴結廣泛轉移,病情垂危,局部病灶雖已切除,但癌毒未清,故林氏急用中藥清熱解毒,攻下逐瘀,以防複發。繼之扶正培本,大補氣血,待一般情況好轉後,再用氟尿嘧啶大劑量衝擊治療,以徹底消滅癌毒。但化療反應較大,故每逢化療後即用中藥之偏以調整髒腑之偏,調理脾胃升降功能,使氣血通暢,生理功能複常。因此,在中西醫結合中,權衡扶正祛邪之間的輕重緩急,實屬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