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診:2005年4月13日,肝癌手術介入後,右上腹隱痛,腰膝痛,食納良好,心慌,苔黃,質暗紅,脈細滑,HBVDNA(一),CAl99,AFP,CEA均正常,B超:肝內略強回聲區,瘢痕可能,肝功:A55,TBIL29.1,LBIL22.9.藥用2004年12月15日方加龍葵20克,丹參、桑寄生各15克,枸杞子10克,去法半夏。
四診:2005年8月29日,肝區不痛,偶有發脹,疲勞減輕,手掌紅,腰膝酸痛怕冷,尿黃,苔黃薄膩質暗紅,脈細滑。複查B超肝內強回聲區(術後改變),膽壁毛糙,腫瘤標誌物陰性,肝功TBIL25.3.藥用2004年12月15日方去法半夏,加龍葵、金錢草各20克,酢漿草、雞骨草各15克,丹參12克,枸杞子10克。另:三七粉60克,每次3克,每日2次。
五診:2005年12月2日複查甲胎蛋白,癌胚抗原,鐵蛋白均為陰性;生化:總膽紅素25.5,直接膽紅素22.8;B超:肝區光點增粗,膽囊壁毛糙,腹腔無積液,右肋下時有腹脹,口幹,尿黃,食納平平,厭食油脂,苔薄黃質紅略暗,脈細。藥用2004年12月15日方去半夏,改莪術6克;加龍葵20克,酢漿草15克,丹參、生芪各12克,炙女貞、旱蓮草、枸杞子、川石斛各10克。
六診:2006年5月24日,最近查腫瘤相關標誌物全部陰性,B超肝髒光點增粗,右後葉3.7×2.2cm增強區,膽囊壁欠光滑。肝區時有脹感,手術刀口痛,腹脹多氣,尿黃,大便正常,手心熱,多汗,手掌紅,麵色晦暗,生化檢查正常,苔中部黃膩,質暗紅,脈細滑。仍從濕熱瘀毒互結,肝脾兩傷治療。藥用蛇舌草、龍葵、半枝蓮各20克,炙鱉甲(先煎),生黃芪、老鸛草、酢漿草、仙鶴草、丹參各15克,太子參、茵陳、地錦草、大生地黃各12克,潞黨參、炙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焦白術各10克,莪術6克,醋柴胡5克。
本例周氏辨證屬於肝脾兩傷,氣陰交虧,濕熱瘀毒互結。治予健脾養肝,清化濕熱瘀毒。健脾當補氣,養肝當補陰。但須注意補陰與除濕之間的平衡,要防陰膩太過,有礙化濕;除濕太過又會傷陰。因邪實正虛,邪毒盤踞,正氣受損,故用複法大方,既清化濕熱瘀毒,以攻伐邪氣;又扶正補虛,以匡扶正氣。
(九)錢伯文臨證心法
錢伯文教授認為肝癌屬中醫“積聚”、“癥瘕”、“積聚”、“膨脹”、“腹水”等範疇,病情十分凶險。診治原發性肝癌術後腫塊不愈屬積聚病者,從積聚論治,對熱灼陰虧型有較好療效;原發性肝癌,屬於肝氣鬱結證,采用疏肝解鬱,活血抗癌療效尚可。
病例施某,女,25歲。初診1993年11月30日。原發性肝癌術後,肝區脹痛,口幹咽燥,刷牙時易牙齦出血,乏力。初診:患者原發性肝癌術後時有肝區脹痛,口幹咽燥,刷牙時易牙齦出血,乏力乃津傷血瘀所致,治宜養陰清熱,軟堅抗癌,自擬養陰軟堅抗癌方。藥用天花粉、杭白芍、敗醬草、白花蛇草、仙鶴草、土茯苓、生薏苡仁各30克,南沙參、北沙參、昆布、海藻、象貝母、莪術、佛手各24克,製大黃10克,天龍2條。
複診:服藥14劑,口幹咽燥,牙齦出血,乏力等稍有好轉,效不更方,方藥略有增減,需要連服。隨訪至2005年12月,病情穩定。
本例患者原發性肝癌術後口幹咽燥,牙齦出血,乏力。乃熱灼陰虧所致。治宜養陰清熱,軟堅抗癌,以軟堅清熱抗癌方治之。方中天花粉、南北沙參、白芍養陰生津;昆布、海藻。象貝母軟堅散結;敗醬草、生薏苡仁、天花粉清熱;白花蛇草、仙鶴草、土茯苓、莪抑製腫瘤。諸藥合用可養陰清熱軟堅,使津傷血瘀得複,又能發揮一定的抑瘤作用,故能收到一定療效。
病例陳某,男,38歲。初診2006年1月16日。患者有乙肝病史16年,以及過敏性哮喘等疾病,於2005年12月在上海大華醫院CT診斷為原發性肝癌。初診:患者肝區脹痛,時有鼻血,血壓正常,大便正常,胃納不佳。CT:原發性巨塊型肝MT,病灶18×8cm,舌淡苔薄白,脈弦。診為:肝氣鬱結之積聚(肝癌)。此為肝鬱氣滯,氣血互結,聚於局部所致。治宜疏肝解鬱,活血抗癌。方擬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用蒲公英、煆牡蠣各30克,田基黃、垂盆草、白花舌蛇草、茯苓、土茯苓、仙鶴草、生薏苡仁、蒼術、白術各20克,白芍、香附、苦參、焦楂曲各12克,柴胡、陳皮、枳殼、莪術各10克。水煎服,日1劑。
複診:服藥7劑,病情基本穩定,肝區疼痛大為緩解,鼻血減少。但是由於患者久病體虛,而且患有乙肝多年,因此還需繼續服用中藥治療。原方煆牡蠣改為60克,苦參改為20克,加半枝蓮20克,繼服14劑。此後以前法加減為治,至2006年4月,病情穩定。
本例患者肝區脹痛,時有鼻血,胃納不佳,CT:原發性巨塊型肝MT,病灶18×8cm,舌淡苔薄白,脈弦。錢氏辨證為肝鬱氣滯,氣血互結,聚於局部所致。治宜疏肝解鬱,活血抗癌。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方中用柴胡、白芍、香附等疏肝理氣解鬱,以緩解肝區脹痛,田基黃、垂盆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仙鶴草、土茯苓等專為抗癌而設;莪術既能活血,又能抗癌,可收一舉兩得之功;茯苓、薏苡仁益氣健脾以扶正。諸藥合用,標本兼顧,既能疏肝解鬱,又能活血抗癌,故能取效。
(十)李培生臨證心法
李培生(1914~2009)教授,湖北省漢陽人。湖北中醫學院教授、著名中醫學家、傷寒學家,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顧問。診治肝癌之積聚,證屬氣結血瘀者,治當以軟堅散結,解毒化瘀。
病例汪某,男,38歲。初診1992年12月28日。患者右上腹發現腫塊半月。初診:1992年12月上旬發現右上腹腫塊,逐漸長大,既而疼痛拒按。某醫科大附院彩超檢查示:肝癌,腫塊約8.9×9cm;甲胎球定量1000U/L;肝髒CT掃描:確診為肝癌。現症:形體消瘦,腹部膨隆,麵色臘黃,顏麵及四肢浮腫,語聲低微,腹脹滿,尚能飲食,大便每日5~6次,且排泄不爽,小便短少。察其:舌質紫暗,舌體瘦小,舌底絡脈有瘀斑,苔少,脈弦細帶數。右肋下腫塊堅硬,疼痛難忍。診其為:氣結血瘀積聚(肝癌)。肝失疏泄條達,痰火氣血瘀阻絡脈,凝聚於脅下形成腫塊,不通則痛,故見右肋下腫塊,疼痛難忍,腹脹滿。治法:軟堅散結,解毒化瘀。方用自擬軟肝化積解毒湯。藥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30克,丹參、赤芍、白芍、醋鱉甲各15克,枳實、柴胡、青皮、陳皮、黃芩、三七粉、栝蔞皮、炙蜈蚣、炙水蛭各10克。15劑,水煎服,日一劑。其中取三七、蜈蚣、水蛭共研粉末,用藥汁衝服藥末6克,每日3服。
二診:服藥後,自覺右上腹疼痛減輕,腹脹好轉,腫塊變柔軟,大便日2~3次,小便通利,腫滿漸消,飲食尚可。舌質淡,苔白,脈弦細。藥既中的,效不更方,原方加生麥芽30克,土鱉蟲、茯苓、茯神各10克。上方化裁加減,疊進半年餘。
三診:半年後複診,右脅腫塊漸消,B超示:腫塊約5.4×6.4cm。觸之較軟,疼痛明顯減輕,胃納轉佳,二便正常。察:舌暗,苔少,脈弦細。效不更方,繼以上方為法。藥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丹參各30克,醋鱉甲、石見穿、赤芍、白芍、延胡索各15克,炒土鱉蟲、柴胡、炒水蛭、三七粉、橘核、橘絡、製乳香、沒藥各10克,炙全蠍、炙蜈蚣各8克。5劑,共研粉末,裝入膠囊,每服5粒,日3服。觀察3月餘,效果良好,僅偶見右上腹有不適之感,但精神頗佳,飲食正常,二便通暢。察:舌淡,苔少,脈弦細。
四診:續服上方製成膠囊3月,複查B超示:腫塊約3.5×2.5cm。觸之柔軟,病情穩定,持續服湯劑、丸藥近3年,一般情況較好。
本例用藥李氏以蛇舌草、半枝蓮、黃芩解毒清熱;以丹參、赤白芍、三七、乳沒化瘀;以柴胡、青陳皮、枳實、栝蔞皮疏肝理氣;以鱉甲及諸蟲類藥通絡破積軟堅。大隊理氣破積藥兼伍少量養肝藥是本例用藥特色。
五、膽囊癌
膽囊癌是膽道係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膽囊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數學者認為與膽囊的慢性感染、結石的機械刺激、寄生蟲、膽囊乳頭狀瘤等有關,尤與膽囊結石有很強的相關性。膽囊癌中醫學屬於“脅痛”、“積聚”、“黃疸”等範疇。
“病因病機”中醫認為,肝與膽相表裏,膽附於肝,二者經脈相連,膽汁來源於肝,受肝之餘氣而成,注之小腸,為消化飲食不可缺少的物質,因而膽囊癌的成因與肝膽疏泄功能的失常密切相關。內、外致病因素均可使肝膽疏泄失職,膽汁的分泌和排泄發生障礙。外因可由感受外邪,濕熱內客於膽,膽液排泄障礙,熱毒內聚,蘊於膽腑,最終成瘤;內因可由憂怒太過,內傷肝膽,肝鬱氣滯,膽失和降,氣血痰滯,日久不散,結聚成癌;或因過食辛辣,偏嗜酒肉、肥甘厚味,蘊釀痰濕,濕鬱化熱,濕遏熱鬱,蘊結成毒,熱毒內逼於膽,聚而成癌。
1.濕熱外侵:感受濕熱毒邪或暑濕之邪,鬱而不化,由表及裏,內客膽腑,脾胃運化失常,肝膽疏泄失職,膽液不得下泄,導致氣血凝滯,痰濁內生,濕熱與痰濁交織,蘊結成毒,日久生成本病。
2.情誌不調:《金匱翼·積聚統論》記載:“凡憂思鬱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即指肝膽性喜疏泄條達,惡抑鬱,憂怒太過,情誌不暢,易傷肝膽,氣機鬱結不行,氣血鬱滯,肝膽疏泄失職,亦可影響膽汁的正常排泄,鬱而化熱,濕熱蘊積,結而成瘤。
3.嗜肥酗酒:偏食肥膩之物,或經常過量飲酒,滯陽生熱,酒能蘊濕化熱,熱毒內攻於膽,內停膽腑,結聚不散,從而生成癌。饑飽失宜,損傷脾胃,運化失常,痰濕內生,氣血運行不暢,以致氣血痰熱互結於膽,亦可導致本病。
4.正氣虧虛: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他病日久,耗傷正氣,致陰陽失調,氣血逆亂,髒腑功能失調,脾胃失於健運,肝膽失於疏泄,膽液瘀熱留滯不去,而成積聚。
因此,膽囊癌其病位在膽腑,與肝密切相關;其病機為肝失疏泄,膽失通降,膽液鬱滯,濕熱毒邪交阻成癌。
(一)邱佳信臨證心法
邱佳信教授認為膽為六腑之一,與肝相表裏,其生理功能主要為貯存、排泄膽汁和主決斷。膽貯存和排泄膽汁的功能受到肝主疏泄的直接控製和調節。然而,脾虛在膽囊癌的病機轉變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於外邪侵襲、飲食不節、年老體虛和勞累過度等內因和外因,致使脾失健運,脾胃虛弱。一方麵脾虛氣血生化不足,氣虛推動無力,形成氣滯,日久引發血瘀及痰塊膠固。另一方麵,土虛木乘,脾虛則肝氣橫逆,肝髒的疏泄作用失司,導致膽的生理機能紊亂,膽汁排泄失常,膽汁凝結與氣滯、血瘀、痰塊互結,形成癥塊。有形之邪阻礙經絡,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患者可有腹部疼痛不適。膽汁排泄受阻亦不循常道,泛溢於外,可見白睛黃染,肌膚泛黃,小溲發黃。患者病變日久,久病及腎,亦可有脾腎兩虛表現,常見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發脫、齒搖等表現。
以健脾法為主的中醫治則治療膽囊癌,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腫瘤的發生必有正虛和邪實的存在,而正虛中尤以脾虛為多見,故以健脾治則使脾得以健運,氣血得以生化,氣機升降得以恢複,其廣泛用於以消化道腫瘤為主的惡性腫瘤的治療,其中包括對膽囊癌的治療。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充足,氣機升降得以複常,正氣得以逐漸恢複,人體免疫力及抗腫瘤能力得以維護和提高。
病例朱某,女,62歲。初診:2008年5月23日。膽囊腫塊切除後2個月,納呆近1個月。患者於2008年3月11日在中山醫院行膽囊腫塊切除術。術後病理示:(膽囊)腺癌,低分化,侵及漿膜外,淋巴結1/8(+)。術後輔助化療1療程。今來門診求中醫治療。刻下:胃納欠佳,納呆,飲食減少,食後有哽噎感,大便幹結,三日一行,時有腹部脹滿感,神疲乏力,腰酸,夜寐欠安。查體:鞏膜無黃染,鎖骨上淋巴結未及,腹軟,無壓痛,肝髒無腫大,雙下肢無凹陷性水腫,舌紅,苔薄而白膩,脈弦細。
診斷:西醫:膽囊癌術後。中醫:膽腑癥塊。辨證屬脾腎兩虛,濕熱毒聚。治法以健脾理氣,清熱化濕,軟堅散結。經驗方加減,藥用紅藤、岩柏草、馬蘭根、生牡蠣(先煎)各30克,茯芩、白扁豆、龍葵、蛇莓、黃芪、薏苡生薏苡仁、芡實、雞內金、白扁豆各15克,太子參、炒白術、佛手各12克,薑半夏、生山楂、夏枯草、鬱金、香附、香櫞、黃柏、知母、當歸、降香(後下)各9克,藿香、炙山甲、炙鱉甲各6克,青皮、陳皮各4.5克,天龍3條。
以上藥物每日一劑,服十四天。煎服方法:每日一劑,水煎兩次後取汁300ml左右,每次服70ml,每日4次,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服用。
二診:2008年6月22日。患者服藥兩周後,今來複診,訴納呆情況有所緩解,食後哽噎感減輕,腹部脹滿情況減輕,大便一至兩日一行,質中等。現神疲乏力、腰酸仍有,夜寐欠安,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訴下周又將行化療。
中醫辨證屬脾腎兩虛,邪毒內聚。治法以健脾益腎,軟堅散結解毒。用經驗方加減,藥用紅藤、岩柏、馬蘭根、生牡蠣(先煎)、夜交藤各30克,黃芪、龍葵、蛇莓各15克,茯苓、雞內金、白扁豆、太子參、炒白術、佛手各12克,薑半夏、生山楂、夏枯草、降香(後下)、鬱金、香櫞、八月劄、黃柏、知母、仙茅、仙靈脾、川楝子、枸杞子、酸棗仁各9克,炙山甲、炙鱉甲、藿香、當歸各6克,青皮、陳皮各4.5克,天龍3條。
三診:2008年8月15日。患者連續服藥一個多月後,納呆症狀完全緩解,無食後哽噎感,無腹部脹滿,飲食量恢複如常。大便每日一次,偶有一日兩次,質地正常。患者夜寐好轉,仍有少許腰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化療已行三次,化療期間偶有消化道症狀,化療結束後恢複如常。辨證屬脾腎兩虛。治法以健脾理氣,益腎解毒。藥用紅藤、岩柏、馬蘭根、生牡蠣(先煎)各30克,黃芪、龍葵、蛇莓、枸杞子、茯芩、雞內金、白扁豆各15克,太子參、炒白術、佛手各12克,薑半夏、生山楂、降香(後下)、夏枯草、香櫞、八月劄、山藥、黃柏、知母、仙茅、仙靈脾、當歸、狗脊、續斷各9克,炙山甲、炙鱉甲、藿香各6克,青皮、陳皮各4.5克,天龍3條。
經原方加減治療3個月後,症狀均好轉或緩解。維持治療至今,病情穩定,患者生活質量較好。
(二)尤建良臨證心法
尤建良(1963~)主任醫師,江蘇省無錫市人。碩士研究生導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無錫醫院腫瘤科主任,中國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常委,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認為膽道係統惡性腫瘤,一般分為膽囊癌、肝外膽管癌和壺腹周圍癌,其中以膽囊癌最為常見。膽囊癌發病率居消化道惡性腫瘤第5位,占膽道係統首位。中醫中藥對本病的治療,可以起到穩定腫瘤,緩解症狀,減輕化療毒性,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命的作用。其在《陝西中醫》2008年第6期上撰文介紹診治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