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辨證為痰氣凝滯或脾胃虛寒型之胃癌,即使見有瘀血之候,王氏認為亦不輕投桃紅四物,而藥用既可消食化積亦能散瘀行滯之焦山楂、生莪術等兼而治之;若此現麵浮足腫、小便不利,亦不單憑車前、遂芫之屬,而是藥用既能行氣又能利水之大腹皮配以薏仁、茯苓、黃芪等行氣除脹,利水消腫。對晚期有直腸癌轉移出現腹瀉者,亦不從標止瀉,而施以焦六曲、白扁豆、淮山藥、生熟生薏苡仁等培土止瀉,一舉雙功。
5.歸經與引經配用:藥物歸經和引經的規律,對胃癌的治療用藥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治療過程中,王氏認為,應注意選擇一些引入肝經或歸肝經的藥物,亦為胃癌用藥之一大特點。諸如八月劄、枳殼、木香、佛手、枸橘李、川楝子、鬱金、青陳皮這婁歸肝經的藥物,具有疏泄肝木、調和脾土之功。肝木的疏泄條達,有助於脾胃之氣的納化升降與經絡之氣的通暢,從而能逐步達到消散腫核之目的。
6.大劑與常量區別:胃癌用藥劑量的權衡,至關療效之得失。一些性平質和的藥物若按常量施治於胃癌,恐難應驗。尤其是晚期患者,病纏日久,正氣大虛,邪實亦盛,若藥舉量輕,雖補則無力扶正,欲攻亦難達病所。故在胃腑尚能容納的前提下,有些藥物須以超量處之,方能中的。王氏常用如黃芪、茯苓、土茯苓、仙鶴草、扁豆、山藥、莪術這類藥物,每每以30克以上處之。其中的扁豆甚至可用到60克。
天龍一味,王氏認為雖言其鹹寒有小毒,亦常用到最大劑量5克。然黨參、白術的用量最大不宜超過12克、反之會導致惡心脹痛。枳殼、檳榔這類消導理氣之藥,則可適當加重,亦即在健睥益氣與理氣寬中之藥同用相伍的情況下,適當加重寬中理氣藥物的劑量,將有利於脾氣的補益。因此對脾胃虛弱與胸脘脹滿同時存在的胃癌患者,施以健脾理氣之法時,使理氣的劑量大於補氣,往往能使胸脘脹滿得減,脾胃之氣得增。
病例謝某,女,71歲。患者於1984年9月出現納食減少。同年12月開始腹瀉,直至第二年4月症情逐日加重,腹瀉近4月餘未止。麵色蒼白無華,身疲力乏。1985年4月發現上腹有8×5cm腫塊,經B超檢查診斷為胃竇浸潤型癌。因年事已高,且伴直腸癌轉移而不耐手術治療。來我處就診時,服喃氟啶半月。精神倦怠,不思飲食,腹瀉一日達十餘次,舌質紅絳,苔中光剝,脈細而弦。藥用淮山藥、白扁豆、生薏苡仁、天花粉、川石斛、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各30克,雲茯苓、南沙參、北沙參各24克,焦六曲12克、天龍3條。囑服7劑。
二診時,脈舌如前,治法仍宗上意,方中白扁豆加重至60克、另加仙鶴草24克、又囑服7劑。
三診時,主訴藥後1周內,開始兩日腹瀉次數明顯減少,後兩日略有減少,大便巳呈糊狀。自覺口幹乏力。乃宗原方加熟苡仁30克、焦山楂12克、以資健脾止瀉之力,另加用生莪術24克、囑繼服7劑。
四診時,腹瀉次數明顯減少,平均1日2~3次,已稍思納穀,脈較前有力。於前方天龍改為4條,又服7劑。
五診時,患者主訴在服藥期間,腹瀉次數保持在1日2~3次,並能進食。
病例張某,男,60歲。1984年1月12日經華山醫院胃鏡確診為胃小彎潰瘍型胃癌,因伴有直腸癌轉移及身體極度虛弱不耐手術與化療,要求服中藥。
診時症見動輒氣短,麵浮足腫,舌淡質胖,苔膩,脈弦滑,家人代訴惡心嘔吐,水穀不思,胃脘痛引項背,時出冷汗。診脈後,藥用白花蛇舌草、生莪術、仙鶴草、雲茯苓各30克、生薏仁、熟薏仁各24克。炒黨參12克,炒白術、枳殼、生雞金各9克、陳皮6克,天龍3條。
整方具有健脾益氣,和胃理氣;利水消腫;消食化積;攻積扶正抗癌。病人連服7劑後,麵浮足腫略見消退,惡心嘔吐亦見減輕,並能少許進食。
二診時,治法宗前,方中另加附桂八味丸12克分吞,以助腎陽溫化之功。
三診時,患者自覺胃脘疼痛大減,惡心嘔吐巳止,食量較前又有增加。於前方中加生黃芪30克,以加重益氣利水之功;並佐以製蒼術6克和胃化濕。
四診時,患者麵浮足腫消退,味覺神疲乏力。在三診處方中,將生莪術改為40克、繼囑病人服用。在上方加堿的基礎上,患者前後共服藥175貼,病情穩定達半年之久。
(七)王三虎臨證心法
王三虎教授從寒熱膠結治胃癌,認為,掌握了胃癌寒熱膠結,胃失和降,夾瘀夾痰,乃至脾腎兩虛的主要病機,才能整體把握疾病發展的規律,其特點是:主動詳細地尋找有關的證據。
寒熱膠結的臨床特點:患者訴胃脘脹痛,遇寒加重,但又舌紅苔黃;或患者自覺胃中熱辣而舌淡苔白;或胃脘積塊,攻衝作痛,寒熱均可緩解,甚或寒熱均非所宜。臨床上寒熱往往並不是對等存在的,有時以熱為主,有時以寒為主,特別要注意寒象掩蓋了熱象,或熱象掩蓋了寒象的情況,這樣才不至於見寒隻治寒,見熱隻治熱。
王氏受葉天士論反胃,特別強調老年積勞陽傷等病因的啟發,觀察到老年胃癌陽虛者比例較大,在治法上用的最多的是開痞通陽,其次是溫補胃陽,溫腎陽等,經常用到的藥如生薑、幹薑、桂枝、薤白、高良薑、益智仁、補骨脂、附子等。
王氏觀察到年輕人則寒熱膠結,以熱為主的多見,黃連、梔子、蒲公英、連翹等常用。而脾氣陰兩虛的辨證要點是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口幹腹瀉;腎陰陽兩虛證的辨證要點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低熱不退。還有夾痰者,重在看舌苔;夾瘀者,重在看舌質。胃癌以寒熱並用,辛開苦降,化痰祛瘀,溫補脾腎為基本治法。
胃脘痞滿脹痛為主症者,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方;腹痛腹瀉為主症者,以烏梅丸為主;夾痰者,合烏貝散;夾瘀者,合失笑散;低熱不退者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
在專病專藥方麵,王氏以選用一些既有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有抗癌作用,又符合傳統中醫辨病論治的藥物。如最常用的補氣藥是人參、黃芪,因為人參的抗癌作用已得到多方麵的藥理實驗證實。而黃芪是治胃名方黃芪建中湯的主藥,理當重視。
針對癌毒,王氏運用:①偏於寒者用蟾皮。②偏於熱者用地龍、石打穿、石見穿。③夾痰者,用山慈菇、土貝母重用半夏、瓜蔞。④夾瘀者,常用水蛭、當歸、桃仁。⑤針對腫塊不消或化療後白細胞降低者用穿山甲。⑥胃疼偏於寒者,用高良薑、香附。⑦偏於熱者,用八月劄、木蝴蝶。⑧胃脹明顯者,用枳實、白芍、川樸。⑨吐血或大便黑者,用血餘炭、三七,重用仙鶴草。
王氏特別注重藥用的有以下幾種:
1.石見穿,味苦辛,性平,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本草綱目》載其“主骨痛,大風,癰腫。”2001年出版的《現代中藥學大辭典》謂“近年試用於食管癌、胃癌、直腸癌、陰莖癌等”。上海瑞金醫院以含石見穿的抗癌扶正方為主,結合化療治療術後晚期胃癌56例。經過長期隨訪觀察,平均3年生存率為40.07%,5年生存率為30.36%(《實用抗癌驗方》)。王氏將石見穿作為胃癌的辨病用藥之一,抗癌解毒,配合辨證論治,取得了一定療效。常用量為12~30克。
2.烏賊骨,又名海螵蛸,可以說是最早發現的抗癌藥。王氏認為《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的血枯病就相當於肝癌、胃癌等惡性腫瘤的晚期症狀。已經將烏賊骨作為主要藥物之一。《神農本草經》用烏賊骨治療“寒熱癥瘕”,《太平聖惠方》用烏賊骨末,米飲服,治療“卒然吐血”也當包括胃癌出血在內。《日本水產學會誌》1982年報道的藥理研究已經為烏賊骨的抗癌提供了實驗依據:“將肉瘤S180移植至ICR-CR小鼠的皮下或腹腔內,然後連續給瘤內注射海螵蛸丙酮提取物,發現其能抑製肉瘤生長。腹腔注射海螵蛸提取物也能抑製瘤細胞生長,並可延長腹水型肉瘤小鼠的存括時間,具有明顯的量效關係。”所以,在臨床將烏賊骨、浙貝母這一軟堅化痰的對藥,作為胃癌的辨病用藥,既有文獻依據,又有臨床支持。
3.浙貝母,味苦,性寒。在胃癌中用浙貝母是根據其清熱化痰,散結消腫的功能,《本草經》有用此治療“惡瘡”的論述,和烏貝散作為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效方的實際情況。鑒於病因上慢性潰瘍經久不愈常轉化為癌,病機上與痰鬱成積相關,病位上又相同的一種嚐試。臨床實踐證明,烏貝散作為治療胃癌的主方,確有化痰消積,製酸止痛的功效。值得進步觀察。
病例張女士,60歲,陝西西安市人。胃癌術後。自小就患有胃病,1980年左右逐步加重,到1991年因嘔吐不止,背部疼痛,胃鏡診斷為糜爛性胃炎。2001年又因病情加重,胃鏡加活檢確診為胃癌。行胃次全切術後進行化療3次,因體弱不支而停止化療。
2002年2月起初診:腹脹腹瀉,體弱乏力,胃部不適,食入不化,按壓,熱敷胃脘部稍有緩解,舌質偏紅,脈弱。辨證為寒熱膠結胃腸,以烏梅丸化裁。服藥1年左右,寒熱之象漸解,脾之氣陰兩虛出現,2003年8月20日初診,藥用石打穿20克,黨參、山藥、扁豆、厚樸各15克,白術、茯苓、黃精、八月劄各12克,木蝴蝶、焦三仙各10克,甘草6克。約服60餘劑。
經過21個月持之以恒的治療,第29診時,患者精神體力大為好轉,獨自前來,麵色萎黃,自述胃脘、少腹隱痛,腰骶困痛,食欲好,但食後消化較慢,胃寒,舌紅苔薄,脈細弱。辨證為:寒熱膠結減輕,脾腎陰陽兩虛。當以扶先後天之本為主。理中湯加味。藥用淫羊藿、蒲公英、山藥、芡實各20克,石打穿15克,白術、茯苓、延胡索各12克,蒼術、補骨脂各10克,幹薑8克,人參、小茴香、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005年6月3日複診:已經續斷治療三年有餘,癌症未見複發,形體大勝從前,但仍訴畏寒,不能食涼,小便黃,尿痛,舌紅苔薄黃,脈弱。辨證:脾虛已久,腎陽不足,以脾腎雙補。藥用芍藥15克,半夏、黃芩、紅參、葎草、補骨脂各12克,甘草10克,黃連6克。冀扶正培本以長治久安。
2006年5月3日複診:患者幾近康複,惟形體瘦弱,自述偶有春心萌動。擬平補脾胃之六君子湯善後。
2006年8月7日就診,自述低熱,自汗,腳麻,胃脘不適,目澀,喝水則身顫,舌淡苔白脈弱。證屬氣血不足,陰虛風動。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藥用黃芪20克,天麻12克,桂枝、白芍、大棗、黨參、靈芝、五味子、枸杞子、菊花、石斛、防風、牛膝各10克,生薑、炙甘草各6克,細辛3克。水煎服,每日1劑。
2007年7月4日複診,5年多以來基本上每月來診,胃癌雖未複發,體質改善卻難。刻診以畏寒,自汗,手顫,遇寒前額腫痛為主訴,偶頭暈,惡心,腹痛腹瀉,舌淡紅,苔白厚,脈弱。陽虛神失所養,桂枝龍骨牡蠣湯加味。藥用生龍骨、生牡蠣、黃芪各30克,丹參15克,桂枝、白芍、黨參、半夏、當歸、柏子仁、雞內金各12克,大棗10克,炙甘草8克,生薑、防風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