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消化係統腫瘤(二)(3 / 3)

2007年10月6日複診,近幾天腹瀉腸鳴又發,形體消瘦,少氣懶言。舌淡紅,苔薄白,脈弱。辨證為寒熱膠結胃腸,予烏梅丸化裁。

本例王氏臨證心法認為,胃為水穀之海,寒熱不均,饑飽失常,辛辣刺激、有害物質等等,都能直接對胃造成傷害。脾與胃以膜相連,為胃行其津液,運化水穀。肝之疏泄,腎陽溫煦,都與胃有密切關係。相反,胃病後往往影響到上述多個髒腑。在腫瘤臨床上,胃癌以寒熱膠結,胃失和降為基本病機,以半夏瀉心湯為基本方。本例患者以腹脹腹瀉為主訴,病變範圍大於半夏瀉心湯的胃脘(心下),所以,王氏用烏梅丸。服藥1年左右,寒熱之象漸解,脾之氣陰兩虛出現,則以四君子湯補中益氣,山藥、扁豆、黃精養脾陰。經過21個月持之以恒的治療,寒熱膠結減輕,脾腎朋陽兩虛。則以扶先後天之本為主。理中湯加補骨脂、淫羊藿等。年過6旬,體弱多病,經過治療,自述偶有春心萌動,可見先天之本得以恢複。其後,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龍骨牡蠣湯養氣血,調明陽,安神誌,體現了疾病的複雜性和藥隨證轉的必要性。

本例幾乎表現出胃癌發展與康複的全過程。正是由於對胃癌寒熱膠結,胃失和降,脾腎兩虛主要病機的把握和治法方藥準確應用,步步為營,持之以恒,才能漸趨康複。可見,辨證論治雖然是中醫學的特點之一,但中醫也講究辨病論治,準確的辨病,包括尋找病因、抓住基本病機、明確診斷、了解病情的輕重程度、探索針對性的方藥、掌握疾病的病程轉歸及預後,才能掌握主動權,整體把握疾病發展的規律,發揮臨證之心法。

病例黃女士,女,44歲。胃癌術後。初診2004年9月18日。主訴:胃癌切除術後5年,腹脹痛4年。腹脹,食後尤甚,偶有疼痛,大便2日1次,有濃性黏液,前額頭痛,舌淡苔薄,脈弱。胃鏡示:殘胃炎。既往史:1999年7月行胃癌切除術,病理檢查為低分化腺癌,未行化療。病屬痞證,證屬中氣虧虛,升降失常。法當補中益氣,消痞除脹,升清降濁,方選枳術湯、補中益氣湯、金鈴子散加減。藥用枳實、蒲公英各30克,黃芪、延胡索各20克,白術15克,黨參、蔓荊子、雞內金各12克,當歸、白芷、川楝子各10克,炙陳皮、炙甘草各6克,升麻、柴胡各5克。5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加木香10克,黃連、小茴香各5克。

三診:患者訴用藥有效,腹脹、頭痛減輕,大便不爽,舌根有少許厚苔,脈沉。上方加厚樸20克,大黃4克。水煎服,每日1劑。

四診:2004年10月18日腹脹,睡眠可,大便二日一次,頭已經不痛,舌黯紅,脈弦。痞滿不除,當考慮寒熱錯雜,腑氣不通,當以半夏瀉心湯和小承氣湯為主。藥用枳實30克,半夏、厚樸各20克,黨參15克,黃芩、白術、檳榔、延胡索、丹參各12克,幹薑、檀香各10克,黃連8克,大黃、砂仁各6克。4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05年1月17日第十診,服上方25劑,症狀基本消失。近1周來少腹隱痛,大便黏液,食欲不振,手心紅多汗,口鼻幹,腰痛,舌紅,脈弦。證屬濕熱阻滯,氣機不暢,方用香連化滯丸加減。藥用白芍、白頭翁各15克,當歸、延胡索、黃芩、黨參各12克,木香、炙甘草、檳榔、麥門冬各10克、黃連8克,大黃5克。5劑,水煎服,每日1劑。藥後獲效,來診3次,服上方15劑。

2005年11月25日第十四診,胃脹食少一周,大便2日1次。手足汗多,腰脹,口幹,睡眠欠佳,舌紅苔薄,脈弦細。複查胸片、肝膽腎B超、肝功能、癌胚抗原基本正常。證屬氣機不暢,胃失和降,方用四逆散加減。藥用枳實15克,白芍15克,半夏、黃精、延胡索各12克,黃芩、柴胡各10克,甘草、大黃6克。3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06年1月12日第十六診,上述症狀減輕,仍食少腰痛,鼻幹,舌淡紅,苔薄,脈弱。證屬脾胃虛弱,六君子湯加味。藥用石見穿20克,黨參、白術、茯苓、炙半夏、生麥芽各12克,陳皮10克,甘草6克。3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06年4月25日第二十診,服藥後症狀消失,近日胃又脹,麵稍黃,舌淡紅,苔薄,脈弱。上方5劑,水煎服,每日1劑。

王氏指出:胃癌術後症狀複雜多變,在辨病前提下的辨證論治,做到不離於癌,不泥於癌;不離於胃,不泥於胃。本例前後應用了枳術湯、補中益氣湯、金鈴子散、半夏瀉心湯、小承氣湯、丹參飲、香連化滯丸、四逆散、六君子湯等方劑,總能取得一定效果而無貴重離奇之藥,所以取得了患者的信任。王氏認為,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當烏梅依據臨證所見,解決了患者的主觀不適時,客觀上就起到了調陰陽氣血,和五髒六腑的作用。陰平陽秘,髒腑調和,氣血暢順,是預防癌症複發轉移的關鍵。在這個意義上說,希望單獨用某一種藥來預防癌症複發轉移的想法,王氏認為是幼稚和不可取的。

(八)趙樹珍臨證心法

趙樹珍(1937~)教授,河北省高碑店市人。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主任中醫師,浙江中醫學院兼職教授,浙江省中醫腫瘤醫療中心顧問。擅長治療各種腫瘤及血液病,主張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治療胃腸道腫瘤常采用分期治療的方法,辯證為主結合辨病,同時輔以飲食療法,常獲療效。

1.分期治療:胃腸主要生理功能為受納腐熟,受盛傳導,二者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中虛實更替,瀉而不藏,實而不滿,以通降為順。若飲食或情誌等因素損傷胃腸,胃腸氣機不通,腑氣不降,就會導致脾升胃降,受納、運化、傳導等功能失常,造成痰水交結,氣滯血瘀,成為胃腸道腫瘤的先導致的病因。

病至晚期,則痰濕瘀毒阻滯,又兼脾胃虛損,甚或波及腎之陰陽。所以,在胃腸道腫瘤的治療中,雖要適應胃的生理特點,以通腑和胃為先,但亦需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症狀,施以以攻為主或以補為主等法則。

(1)早中期:臨床表現以實證為主,治宜攻邪為重,但要處處不忘顧護腑氣。若胃腸氣滯,可用香附、木香、枳殼、厚樸、檳榔、大腹皮、香櫞皮等理氣寬中;胃氣上逆,可用半夏、竹茹、代赭石、刀豆子和胃降逆;食積不化,可用山楂、神曲、萊菔子、雞內金、麥芽等消食導滯;若腸道梗阻,出現劇烈腹痛,腸道包塊者,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可酌情選用大黃、枳實、檳榔;便幹者,用玄明粉通裏下滯。

(2)中晚期:胃腸道腫瘤中晚期或久治不愈,或經手術、化療、放療後正氣不足,以虛證為主,若脾胃氣虛,可用黨參、黃芪、白術、生薏苡仁、茯苓、陳皮補氣健脾;若病久及腎,脾腎陽虛,加用仙靈脾、補骨脂、鹿角片、仙茅溫陽益腎健脾;夾有虛寒證者,加附子、幹薑;兼腰膝酸軟或痛者,加杜仲、川斷、狗脊、牛膝。

2.辨證治療:胃腸道腫瘤總的治療原則為扶正祛邪。扶正是指通過調氣血、和陰陽而提高機體正氣,以改善局部病變。祛邪是指在防癌抗癌的基礎上,根據痰熱瘀毒的不同,分別施以清熱、祛痰、化瘀等不同治則。如:熱重者,選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銀花、三葉青、大青葉、黃連等清熱解毒,防癌抗癌;血瘀者,選用桃仁、紅花、川芎、丹參、益母草、大黃、乳香、沒藥行氣活血,莪術、地鱉蟲、水蛭、虻蟲破血逐瘀;痰濕凝聚者,藥用半夏、膽星、山慈菇、貓爪草、土貝母化痰祛濕,夏枯草、海藻、象貝母化痰散結,生牡蠣、鱉甲、穿山甲軟堅化結,硇砂消積祛瘀。

3.辨病治療:趙氏治療本病,不但分期辨證,還在多年臨床經驗中,總結出一套根據病的不同而施以不同藥物的用藥法則。如根據胃癌的發病部位及癌細胞特性,食道癌選用望江南、急性子、威靈仙、黃藥子、地龍;胃癌用香茶菜、藤梨根、土茯苓、薜荔果;結腸癌、直腸癌選用水楊梅根、野葡萄根、苦參、半枝蓮;胃腸淋巴癌選用夏枯草、生牡蠣、白芥子、山慈菇。

為防久服大劑抗癌中藥苦寒傷胃,趙氏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常佐以陳皮、砂仁、蔻仁、吳茱萸,或木香、肉豆蔻、炮薑等,理氣和胃或溫中行氣。

4.飲食治療:忌食肥甘厚昧、辛辣香燥等食物,有助於疾病的控製和胃氣的恢複。另外,辨證地應用食療,還可以起到滋補髒腑,扶助正氣,祛除病邪等作用。如陰虛火旺者,不用牛奶、雞蛋等甘溫助火之物;脾胃虛寒者,慎用荸薺、梨子等甘寒生冷之品。而在化療後,白細胞減少,出現氣血兩虛之證時,則可將生薏苡仁、紅棗、赤小豆、桂圓、枸杞子等煮食,或用甲魚、香菇、黑木耳、黃花菜等作菜佐餐,均可起到補氣養血的良好作用。若是胃腸腫瘤術後,脾胃虛弱,運化失職者,則可用生薏苡仁、山楂煮粥;腹脹便溏者,用白扁豆、山藥、蓮子煮粥,均可起到健脾助運化濕的功用。

(九)錢伯文臨證心法

錢伯文教授指出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屬於中醫學的“噎膈”、“反胃”、“癥瘕”、“積聚”、“伏梁”、“胃脘痛”等範疇。對胃癌的發病,中醫認為多與先天不足、正氣虛弱、外邪侵襲,或飲食失節、脾胃損傷,或情誌失調、氣機不暢,或勞逸失當、氣滯血瘀等因素有關,最終可造成或加重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聚濕生痰,痰阻血脈,血行不暢,化生瘀毒,阻於胃脘。日久逐漸形成積聚,進一步導致機體髒腑功能失調,氣機運行不暢,津液代謝紊亂,最終使瘀血、痰濁、邪毒相互搏結而發病。此時正氣更傷,形成惡性循環,加速病情發展。簡而言之,胃癌形成的最終病機是正氣虧虛,痰濕凝聚,氣滯血瘀,熱毒內蘊,其中正虛是形成胃癌的基礎,而痰濕凝聚是腫塊最終形成的病機關鍵。

病例周某,男,57歲。初診:2002年1月12日。患者2000年12月因上腹脹滿不適,時發疼痛,疲倦乏力而去上海同仁醫院診治,經內窺鏡、組織病理等檢查確診為胃癌,遂於2000年12月26日在該院行胃4/5切除術。術後病理顯示:胃腺癌1/級,術後曾行介入治療2次,化療5次。因體質較差,納差乏力,擔心腫瘤複發而來我處尋求中醫治療。刻診:自言素有胃潰瘍病史,手術後胃脘部常感脹滿不適,伴惡心嘔吐,胃納不佳,大便不暢,舌淡苔白稍膩,脈細而弱。此因長期胃潰瘍,致使後天之本受損,氣血化源不足,兼手術、放化療等,遂使脾胃更虛,運化受納失司,以致變生諸症狀。辨證:脾胃虧虛,運化受納失司。治法:益氣健脾,行氣和胃,兼以抗癌為法。方以四君子湯加減。藥用生薏苡仁30克,潞黨參、炒白術、白茯芩、生黃芪、蛇舌草、仙鶴草、蓬莪術、土茯芩各20克,廣陳皮、佛手片12克、黑三棱、焦楂、曲各12克,炙甘草6克。

服上藥14劑,患者體力有所恢複,惡心嘔吐已除,納穀轉佳,大便較前亦略感通暢。舌淡苔白,脈細弱。仍用前方加減為治。藥用生薏苡仁、熟薏苡仁各30克,白茯苓、生黃芪、黑三棱、蓬莪術、蛇舌草、仙鶴草、白扁豆各20克,潞黨參、炒白術、佛手片各15克,廣陳皮、焦楂、曲、大腹皮各12克,全當歸10克,炙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