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消化係統腫瘤(一)(1 / 3)

一、食管癌

食管癌是指發生於食管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人類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食管癌屬中醫的“噎”、“膈”、“噎膈”、“反胃”、“翻胃”等範疇。

“病因病機”

食管癌病位在食道,屬胃氣所主,病變髒腑歸屬於胃,又與肝、脾、腎三髒密切相關。病因以內虛為本,為脾胃氣虛、七情所傷及酒食過度損傷脾胃所致。氣血津液運行受阻,氣滯、痰阻、血瘀阻滯於食道,使食道狹窄;或造成津傷血耗,失於濡潤,食道幹澀,發為本病。

1.七情內傷:七情內傷,因憂思抑鬱,或惱怒傷肝而成。憂思傷脾,脾傷則氣結,水濕失運,滋生痰濕,痰氣相搏,阻於食道;或惱怒傷肝,肝鬱氣滯,氣滯血瘀,氣血不通,氣、痰、瘀膠結,阻於食道,致食道不通,哽噎不下。明·邵達在《訂補明醫指掌》中指出:“(噎膈)多起於憂鬱,憂鬱則氣結於胸,臆而生痰,久則痰結成塊,膠於上焦,道路窄狹,不能寬暢,飲或可下,食則難人,而病已成矣。”

2.酒食所傷:嗜酒無度,過食肥甘,恣食辛辣,或助濕生熱,釀成痰濁,阻塞食道,或津傷血燥,失於濡潤,食道幹澀,均可引起咽下噎塞而成噎膈。清·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噎膈反胃》中記載:“酒濕厚味,釀痰阻氣,遂令胃失下行為順之旨,脘窄不能納物。”清·何夢瑤在《醫碥》中亦記載:“酒客多噎膈,飲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幹澀,食不得入也。”都強調了酒色痰濁致病的作用。

3.腎虛不足:患者年邁腎虛,或素體腎虧,或縱欲太過,致真陰虧損,陰液不足,無以上承濡潤咽嗌,食管幹澀,咽下噎塞而成噎膈。《景嶽全書》記載:“酒色過度則傷陰,陰傷則津血枯涸,氣不行則噎膈病於上,精血枯涸則燥結病於下。”《金匱翼》則強調:“噎膈之病,大都年逾五十者,是津液枯槁者居多。”

食管癌的病因以內傷飲食、情誌、髒腑失調為主,病位在食管,而歸屬於胃,其實表現為氣滯、痰濁、血瘀,其虛為陰津虧乏,發病與脾、胃、肝、腎諸髒相關。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為胃行其津液,若脾失健運,可聚濕生痰,阻於食道。胃氣之和降,賴肝之條達,若肝失疏泄,則胃失和降,氣機鬱滯,甚則氣滯血瘀,食管狹窄。中焦脾胃賴腎陰、腎陽的濡養和溫煦,如。腎陰不足,失於濡養,食管幹澀,均可發為噎膈。噎膈由輕轉重,常由胃而病及脾、肝、腎,變證叢生。由於肝脾腎功能失調,氣、痰、血互結,津枯血燥,而導致的食管狹窄、食管幹澀是食管癌的基本病機。

(一)何任臨證心法

何任教授診治噎膈,認為噎膈多由陰傷氣結而成,尤其是食管癌術後。《內經》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醫宗必讀》也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居之”。

病例仲某,男,58歲。初診:2005年11月28日。食管癌術後3月,咳嗽無痰。患者於2004年7月4日發熱,自測體溫達40℃,咳嗽少痰,無胸痛,病理檢查示:食管鱗狀細胞癌,胃竇淺表黏膜慢性炎症、糜爛。於同年8月12日手術,術後化療4次。11月3日支氣管鏡檢查示:右側支氣管肺癌。現咳嗽無痰,並麵色少華,形體消瘦,舌質暗,苔薄,脈濡浮。此為噎膈病正虛邪實,血虛陰傷證,治當扶正祛邪,以自擬扶正祛邪方加減。藥用薏苡仁(包)60克,貓人參40克,黃芪、豬苓、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克,北沙參、枸杞子、炙百部各20克,女貞子、焦棗仁各15克,杭白菊、桔梗、佛手片各10克。15劑,水煎服,每日1劑。

複診:服藥15劑後,諸證均見減,夜寐亦安。效不更方,原方略行加減。服藥2月後,病情穩定,咳嗽瘥,精神好。今繼續以自擬扶正祛邪方加減治療,病人滿意。

本例食管癌術後,患者正氣衰弱,咳嗽無痰,左側臥位稍酸,為噎膈病血虛陰傷證。何氏以扶正祛邪施之,自擬扶正祛邪方加減。藥用北沙參、黃芪等氣陰雙補,扶助正氣;茯苓、豬苓、白花蛇舌草、杭白菊等消腫解毒、祛邪抗毒。

(二)周仲瑛臨證心法

周仲瑛教授認為噎膈為本虛標實之病,慢性食管梗阻,飲食吞咽困難,治以化痰理氣祛瘀,益氣養陰填精;對食管癌放療後,癌毒傷正,化療耗氣傷津,治以化痰祛瘀,益氣生津,解毒抗癌,以獲良效。

病例王某,男,69歲。初診2006年1月11日。飲食吞咽困難、梗塞難下半年餘。近半年來,飲食吞咽有時困難,梗噎難下,進食幹飯時明顯,食半流軟食無妨,泛吐黏痰,量多,不酸,大便尚調,口稍幹,時或咳嗽,寐差,體重下降約20多斤,時有心慌。南京市立一醫院胃鏡、CT查為食管癌,未行進一步治療。舌質暗隱紫,苔薄黃膩,脈虛,脈來三五不調。診為噎膈(食管癌),證屬胃津氣雙虧,氣滯痰瘀交阻。此為生活失養,情誌失調,髒腑虧虛,瘀血、頑痰、氣滯、熱鬱交結,上幹於胃,津氣耗傷,故見飲食吞咽有時困難,梗塞難下,進食幹飯時明顯,食半流軟食無妨,口稍幹等津氣虧耗、痰瘀阻結之候。治以化痰理氣祛瘀,益氣養陰填精。方擬沙參麥門冬湯加減。藥用代赭石25克,石打穿、白花蛇舌草、煆瓦楞子各20克,丹參、炙刺蝟皮各15克,南沙參、北沙參、法半夏、威靈仙各12克,太子參、麥門冬、藿香、蘇葉、桃仁、急性子各10克,莪術9克,旋覆花(包)、公丁香各5克,黃連3克,獨角蜣螂2隻,炙蜈蚣2條。水煎服,日1劑。

二診(2006年1月19日):周來惡心嘔吐黏痰3次,飲食有時梗塞難下,矢氣增多,噫氣不多,大便日行,尿多,夜有心慌,左手臂麻,咽幹,苔薄黃質暗紅,脈小滑兼數。藥用1月11日方加腫節風20克,澤漆15克,八月劄12克。水煎服,日1劑。另:西月石18克,飛朱砂12克和勻分20份,十天服,每日早晚各1次。

三診(2006年1月25日):服藥2周後,食管梗塞感減輕,飲食通過較順,黏痰減少,矢氣多,咽幹,咳嗽不多,寐差,苔薄黃膩質黯紅,舌下青筋顯露,脈弦滑。守方加味。藥用1月11日方加半枝蓮、腫節風各20克,澤漆15克,八月劄12克,天門冬10克。14劑,水煎服。

四診(2006年2月9日):周前嘔吐黏液二口,近日穩定,飲食順暢,無梗阻感,晨晚稍咳,咯白痰,大便正常,矢氣多,苔薄黃膩質黯紅,脈細滑。藥用1月11日方加腫節風20克,澤漆、八月劄、紅豆杉各15克,失笑散(包)10克。7劑,水煎服。

五診(2006年2月16日):最近失眠嚴重,服藥四天後又見嘔吐,昨日午餐後飲食有梗塞感,嘔吐黏痰白沫,咽喉阻塞,有刺痛感,口幹,大便正常,噯氣不多,苔薄黃質暗紅,脈細滑。辨證仍為痰氣瘀阻,津氣兩傷,胃失和降。藥用1月11日方加夜交藤25克,合歡皮15克,山慈菇12克,白毛夏枯草10克,橘皮、竹茹、山豆根6克。14劑,水煎服。

六診(2006年3月1日):近來嘔吐未發,暖氣、矢氣減輕,能食稀飯、爛麵條。舌質黯苔黃膩,舌下青筋顯露,脈細滑。效不更方,守法加減。藥用1月11日方加夜交藤25克,腫節風、合歡皮各15克,山慈菇、澤漆各12克,陳皮、竹茹、山豆根各6克。14劑,水煎服。

本例辨證為痰氣瘀阻,故治以開鬱化痰,行氣降逆,活血散結為法,但熱毒久鬱,勢必傷陰,因此始終以沙參麥門冬湯合旋覆代赭湯化裁,方中南北沙參、麥門冬養陰潤燥;桃仁、莪術、丹參、急性子、石打穿、瓦楞子、威靈仙活血化瘀消結;黃連、藿蘇葉、公丁香清胃和中,理氣降逆;蛇舌草清熱解毒,配合蟲類藥獨角蜣螂、炙刺蝟皮、炙蜈蚣搜剔削堅,攻毒破瘀。另服飛朱砂清熱鎮逆,西月石消痰散結。服藥兩周後主症明顯好轉,再加澤漆、腫節風解毒化瘀。五診又見嘔吐明顯,原方加橘皮、竹茹、山豆根、山慈菇加強清熱化痰、和胃降逆之功,白毛夏枯草清熱散結,夜交藤安神定誌,六診症平,守方加減。治療全過程標本兼顧,以祛邪為主,扶正為輔,取得了改善症狀,延緩病情惡化的療效。

病例黃某,女,74歲。初診2006年4月20日。2004年夏天出現飲食吞咽不利,進行性加重。初診:吞咽梗阻,進食固體食物時明顯,流食尚可咽下,伴胸膈痞悶,惡心欲嘔,泛吐痰涎,口幹。今年3月CT示:食管中部占位性病變;胃鏡示:食管癌;病理:中分化腺狀細胞癌。曾化療18次。刻下舌暗紅,苔薄黃膩中部少苔,脈細滑。診為:噎膈(食管癌放療後)痰氣瘀阻證。此為氣鬱、痰阻、血瘀三者兼雜,加之多次化療,耗氣傷陰,胃失和降,而成虛實夾雜之證,故出現吞咽梗阻,惡心嘔吐,胸膈痞悶,泛吐痰涎,口幹欲飲等痰氣瘀阻,津氣兩傷,和降失司之證候。治以和胃降氣,化痰祛瘀,益氣生津,解毒抗癌。方擬旋覆代赭湯合左金丸加減。藥用代赭石25克,腫節風、白花蛇舌草、石打穿、煆瓦楞子各20克,丹參、炙刺蝟皮、威靈仙、紅豆杉各15克,法半夏、桃仁、失笑散10克(包),南沙參、北沙參、大麥門冬、太子參各10克,公丁香、旋覆花(包)各5克,黃連、吳茱萸各3克,蜈蚣3條,獨角蜣螂2隻。14劑,水煎服,日1劑。囑少量多次,頻頻而服;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海鮮等發物。

二診(2006年5月4日):吞咽阻塞感尚可,胸膈悶痛不顯,口幹。舌苔淡黃薄膩,質淡紫,脈弦滑。藥用4月20日方加半枝蓮20克,莪術10克。7劑。

三診(2006年6月1日):飲食順暢,無阻塞感,噯氣泛酸能平,大便尚調,胸膈不痛,寐可。苔淡黃薄膩,質淡紫,脈小滑。藥用4月20日方加半枝蓮20克,澤漆15克,山慈菇12克,莪術10克。7劑。

噎膈一證,為胃與食管的病變,屬於本虛標實之證。周氏認為,病標有氣鬱、痰阻、血瘀等方麵三者每多兼雜互見,有時難以截然分開。病本有津虧、血耗、陰損及陽等階段。治療以開鬱理氣,化痰祛瘀,滋陰潤燥為基本原則。本患者病史三年,化療18次,但仍表現為吞咽梗阻,惡心嘔吐,胸膈痞悶,口幹欲飲,辨證為痰氣瘀阻,津氣兩傷,和降失司之證,治以和胃降氣,化痰祛瘀,益氣生津。方用旋覆代赭湯、公丁香降逆化痰,和胃止嘔;左金丸泄肝和胃;南北沙參、大麥門冬、太子參益氣生津;桃仁、失笑散、丹參祛瘀通絡;腫節風、紅豆杉、獨角蜣螂、蜈蚣、威靈仙、蛇舌草、石打穿、炙刺蝟皮解毒抗癌。全方共起扶正抗癌之效。複診症減,病人無明顯不良反應,遂增加化痰祛瘀解毒抗癌藥物,以期能獲得更好療效。另囑病人服藥方法宜少量多次,頻頻而服,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壅胃不運。三診病人已能順暢進食,胸膈部疼痛消失,諸症均獲緩解。本例始終以治標抗癌解毒為主,兼顧輔助正氣,由於辨證準確,用藥精當,故取效甚捷。

(三)錢伯文臨證心法

錢伯文教授診治食管癌,認為食管癌在中醫學中屬於“噎膈”、“噎塞”等範疇。進行性吞咽困難,伴梗阻及疼痛,以理氣化痰,消腫軟堅為法治;食管癌術後,胃脘灼熱疼痛,神疲乏力納差,形瘦,以益氣健脾,養陰抗癌為法治之,取得較好療效。

病例陸某,男,58歲。初診1961年9月3日。進行性吞咽困難,伴梗阻及疼痛感3月餘。初診:患者進行眭吞咽困難,伴吞咽時梗阻及疼痛感1月餘,而於1961年6月住上海某醫院。食管鋇餐攝片示:食管末端充盈不足,黏膜紊亂。食管鏡示:距門齒41cm處可見食管後壁有腫塊突出,局部蠕動消失。診斷為食管賁門癌。動員手術治療,(並給靜脈注射A139共140毫克,作為手術前準備。)病員不願手術,於1961年7月自動出院,後來我院請求中醫診治。診時:吞咽困難,隻能吃流質和半流質,胸前有燒灼和隱痛;苔薄膩,脈弦滑。此為氣滯痰凝,阻塞食管所致,治以理氣化痰,消腫軟堅為法。以自擬理氣化痰消腫方為主。藥用生薏苡仁30克,茯苓20克,生地黃、熟地黃、全瓜蔞各15克,枸橘15克,青皮、橘葉、光杏仁、花檳榔各10克,製香附8克,廣木香、苦桔梗各6克,象貝粉(吞)6克,水煎服,日1劑。

複診:服藥14劑後,吞咽困難稍有減輕,效不更方,原方加石見穿、石打穿各15克,夏枯草10克。水煎服,日1劑。並酌情加用成藥:六味地黃丸、移山人參片、紅參片、夏枯草膏、龍華丸(天龍、蜂房、天蟲等量研末為丸)、消瘤膏(夏枯草、昆布、牡蠣各30克,橘葉9克,象貝6克,甘草6克濃煎成膏)。

此後以上法加減治之,患者症狀逐漸減輕,半年後症狀消失,進食恢複正常。連續服中藥1年餘停藥。1975年4月隨訪:10多年來進食正常,無複發現象,健康狀況良好。食管鋇餐及食管鏡複查結果如下:1961年10月食管鋇餐檢查:食管下1/3較狹窄,邊緣整齊,但無破壞缺損,與上次X片相比較,無特殊改變或惡化。1962年1月食管鋇餐檢查:食管無明顯狹窄。1962年3月食管鋇餐檢查:食管無明顯腫瘤征象。1962年6月食管鋇餐檢查:食管上中段良好,下段左膈上3~4cm處仍有狹窄及彎曲,邊緣光滑整齊,鋇劑通過緩慢,但仍能擴張,賁門部未見異常。1963年4月食管鋇餐檢查:食管下端受降主動脈壓迫推移,有扭曲,然通過無障礙,邊緣整齊,黏膜紋理整齊,賁門胃底無癌腫現象。1975年3月食管鋇餐檢查:吞餐後,食管通過良好,於下段處稍有梗阻,局部有外來壓跡,但局部黏膜光整,透視下可見搏動,為降主動脈壓跡,賁門部黏膜光整,擴張良好,胃底清晰。賁門部無明顯新生物X線表現。

本例錢氏以理氣化痰,消腫軟堅等法治療噎膈病,除服用湯藥外,還適當加用了六味地黃丸、人參片、龍華丸、消瘤膏等成藥,一麵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一麵消除腫瘤,對食管癌的治療可能應有一定的幫助,其次石見穿、石打穿、天龍等藥的活血止痛散結等作用,對食管癌的治療,也不無裨益。

病例王某,男,75歲。初診2005年1月10日。食管癌術後胃脘疼痛、灼熱。初診:患者食管中段鱗癌,於2004年2月在仁濟醫院行食管賁門切除術。2004年吞鋇複查,示泛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癌術後,胃脘灼熱、疼痛,神疲乏力,納差,形瘦,自汗不止;舌黃苔膩,脈弦。為氣虛弱所致,治宜益氣健脾,養陰抗癌,方擬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用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各30克,黨參、白術、仙鶴草、佛手各20克,茯苓、仙靈脾15克,生地黃、熟地黃、焦楂曲各12克,陳皮、莪術各10克,枳殼9克。水煎服,日1劑。

複診:服藥14劑後,病情好轉,效不更方,方藥略有增減,原方改生地黃、熟地黃、莪術各20克,加炒棗仁20克。繼服14劑,諸症好轉。此後以前法加減治之,觀察至2006年6月,病情穩定。

本例患者術後胃脘部灼燒,疼痛不斷,胃納不佳,體虛乏力,為脾氣虛弱所致,治宜益氣健脾,養陰抗癌。錢氏方擬參苓白術散加減。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生薏苡仁益氣健脾;生熟地黃養陰;蛇舌草、仙鶴草、莪術有一定的抑瘤作用。諸藥合用,既可益氣健脾,又有一定的抑瘤作用,故收到較好療效。

(四)徐景藩臨證心法

徐景藩(1927~)教授,江蘇省吳江市人。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國醫大師”。食管癌,中醫診為“噎膈”,食管下段賁門腺癌,從化痰行氣祛瘀論治。

病例左某,女,81歲。初診2005年12月1日。咳嗽間作30餘年,近作1月,吞咽困難3月。初診:慢性支氣管炎30餘年,常咳嗽,咯痰,1月前複發,至省人民醫院呼吸科住院。今年9月脘痞不適,僅能進半流飲食,9月16日胃鏡檢查食管下段賁門腺癌,無脘痛,口幹欲飲水,大便日行1~2次,不黑。察其:舌微紅,苔薄黃而燥,脈細弦而小數,下肢不腫。診為:痰瘀阻滯之食管癌(食管下段賁門癌)。此為肺胃同病,痰氣瘀交阻,肺失宣肅,胃失和降。擬方肅肺化痰,行瘀和胃。擬方沙參麥門冬湯加減。藥用薏苡仁、穀芽、麥芽各30克,麥門冬、仙鶴草各15克,北沙參、杏仁、綠梅花、雞金、莪術各10克,黃芩6克,木蝴蝶5克,川貝3克。水煎服,每日1劑。另三七粉2.5克/日。

複診:服藥7劑後,咳嗽咯痰已顯著改善,惟飲食不多,胸咽有噎塞感,大便日行2次,不黑。察其:舌微紅,苔薄黃,脈細弦小數。食管癌,高年不適手術,證為痰、氣、瘀交阻。擬法疏潤結合,化痰理氣行瘀,通其膈。擬方半夏厚樸湯加減。藥用刀豆殼、麥門冬各20克,茯苓、鵝管石各15克,法半夏、厚樸花、蘇梗、蘇子、杏仁、三棱、赤芍、當歸各10克,木蝴蝶6克,王不留行5克,路路通、炙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劑。

藥後尚合,咳嗽已愈,心下略有痞脹,飲食下咽稍有不適,可進幹飯,原方加北沙參。繼續治療4個月,仍能進食半流飲食,病情無明顯惡化。

本例食管癌,為中醫的“噎膈”,且有咳嗽病史30年,就診時肺胃同病,因外感風邪引發宿疾,痰濁壅肺,鬱而化熱,故出現咳嗽、咯痰。徐氏宗急則治標,肅肺化痰為先,佐以行瘀和胃。方用黃芩、貝母、苡仁清肺化痰,杏仁宣肺止咳,北沙參、麥門冬養陰生津,木蝴蝶、綠梅花理氣和胃,莪術活血化瘀。加三七粉行瘀,護膜寧絡。藥後咳嗽、咯痰顯著改善,胸骨後有噎塞感,痰氣瘀交阻,改從化痰理氣,行瘀通膈,用半夏厚樸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半夏厚樸湯化痰理氣,三棱、赤芍、王不留行、當歸、路路通活血化瘀,木蝴蝶、刀豆殼理氣和胃,杏仁、蘇子化痰肅肺,鵝管石宣通胸膈,徐氏認為有擴張食管作用,常用治療食管疾病。藥證相合,胃脹、吞咽不暢感明顯減輕。患者年事已高,病史已久,根據“虛者潤養”的原則,加北沙參養陰生津。治療4月,能進半流飲食,病情無明顯惡化。

(五)劉嘉湘臨證心法

劉嘉湘教授臨證食道癌,認為屬於中醫“噎膈”的範疇,以進行性吞咽梗阻為主要臨床表現。應以辨證論治為總的原則下,提倡祛邪與扶正相結合,祛邪以理氣化痰,消腫散結為主;扶正的主要有益氣健脾、滋陰生津等。臨床上應注意,對於潰瘍型食道癌患者忌用有腐蝕作用的消腫通滯藥,以防穿孔和出血。食道癌患者的飲食以半流質、流質為宜,避免進食生硬、酸辣刺激之物加重病情。

病例陳某,女性,60歲。首診1998年3月。患者以“進行性吞咽困難一月”八院。1個月來,自覺進行性吞咽困難,在外院做食道鏡檢查,診斷為食道中段中分化鱗愛,予放療30餘次。放療後病灶縮小,但乏力肢軟、頭暈,曾昏倒1次,口幹咽燥,消瘦,納差,大便幹燥,收入病房治療。體檢:形體瘦小,麵色萎黃,唇甲色淡,舌體瘦小,舌質淡黯而幹,舌光如鏡,脈細結代,治擬養陰生津。藥用南沙參、北沙參、生地黃、半枝蓮、準山藥各30克,麥門冬、石斛、穀芽、麥芽各15克、八月劄、玉竹、當歸各12克,白芍、阿膠(另烊衝服)、生山楂各9克。

二診:服用上方1星期,乏力頭暈均有減輕,精神也較前振作,口幹好轉,舌質淡黯而潤,似有津液來複之象,再擬滋陰潤燥,化瘀解毒。藥用北沙參、生地黃、熟地黃、白花蛇舌草、全瓜蔞(打碎)各30克,銀柴胡24克,八月劄、半枝蓮各15克,山茱萸12克,當歸9克,丹皮、蜣螂蟲各6克。

三診:又服2星期,諸症得減,又見胸骨後作痛,痰多色白,舌質暗紅,舌苔薄白,津液已複,但餘毒未盡、痰瘀內蓄,原方加解毒、化痰、祛瘀之品。藥用失笑散(包)9克,幹蟾皮6克,生馬錢子3克(打)。隨訪3個月,病情穩定。

本例食道癌患者,證屬痰毒瘀結,耗傷津液,放療餘毒未清,津枯血少。治療上以養陰生津為先,津複則血生。方中南北沙參、生地黃、麥門冬、石斛、玉竹養陰生津,待津液來複,正氣恢複後再加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解毒,加幹蟾皮、生馬錢子消腫散結;加當歸、蜣螂蟲活血散瘀消腫。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治療原則和譴方用藥與病機的變化絲絲入扣,故收到良好的臨床療效。

病例李某,男,68歲。吞咽梗噎進行性加重10個月,伴食則嘔吐2個月。於2002年2月起出現吞咽梗噎,食則嘔吐,甚則嘔吐胃內容物,並伴有白色黏液痰涎,遂住某區中心醫院,行胃鏡檢查並活檢作病理,診斷為賁門腺癌,患者拒絕手術,於2002年3月起中醫門診。

近2個月吞咽哽噎加重,食則嘔吐,9月10日複查胃鏡提示:賁門處可見結節樣隆起,大小約3cm×3cm,周邊黏膜侵犯,為進一步治療收治入龍華醫院。

刻下,患者進食嘔吐,伴白色黏液痰涎,大便幹結,數日一行,小便調。舌質淡少津,苔薄,脈濡滑。辨證屬脾虛失健,痰氣交阻於中焦,傳導受阻。治擬健脾理氣,化痰散結。藥用代赭石、生半夏、八月劄、枸橘李、藤梨根、野葡萄藤、菝葜、全瓜蔞、瓦楞子、廣地龍、半枝蓮各30克,太子參、茯苓、川石斛、製川軍各15克,旋複花(包)、枳實各12克,天龍6克,生馬錢子(打)3克。

二診:服藥一星期,自覺症狀稍有緩解,進半流質通暢,食後偶有呃逆,但無嘔吐,仍有吐白色黏液痰涎。服藥二星期,能進普食,如饅頭、餛飩之類食物。食後無嘔吐,晨起仍吐白色黏液痰涎,但量不多。舌質淡稍黯,苔白,根部稍膩,脈濡滑。仍以健脾理氣,化痰散結法治療,原方生半夏改50克、加水蛭6克。

藥後合度,納可,兩便調,體重增加,但仍有時嘔吐少量痰涎,原方出入,續服4月,病情穩定,繼續隨訪中藥治療,已生存1年6個月。

本例食道癌屬於“噎膈”,為痰氣交阻,氣滯血瘀,阻塞食道,使食道狹窄是其基木病機,患者目前以吞咽梗阻,食則嘔吐為主,不能進食,病情危重,不及時解決吞咽梗阻問題,生命危在旦夕。劉氏根據吞咽梗阻,食則嘔吐,伴嘔吐白色黏液痰涎,大便幹結,舌質淡,少津,苔薄,脈濡滑。辯證屬脾虛失健,痰氣交阻於中焦,傳導受阻,胃失和降,故以旋複花、代赭石、生半夏等和胃降逆,枳實、枸橘李、八月劄等理氣散結,六腑以通為用,選製川軍、全瓜蔞等通腑泄濁,胃氣得降,痰濁得泄,飲食自暢。以藤梨裉、野葡萄藤、菝葜、生馬錢子、生半夏、半枝蓮、天龍、瓦楞子、地龍等清熱解毒,抗腫瘤;食道癌病之本為脾氣不足,故以太於參、茯苓益氣健脾,以川石斛滋陰生津潤燥,扶正固本。全療扶正祛邪,標本兼治,藥專力宏。劉氏雖重扶正,本例正盛邪實,故以攻為主,重用生馬錢於、生半夏、天龍等有毒藥物以毒攻毒,為祛邪以扶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