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氏認為,晚期乳腺癌及術後3年內病人,應扶正祛邪並重;術後3~5年以扶正為主,佐以祛邪;術後5年之後則應扶正培本。扶正祛邪中藥可調節機體陰陽、氣血、髒腑、經絡的功能平衡。臨證常以生黃芪、白術、茯苓、山藥等益氣養血,健脾和胃;生地黃黃、天花粉、枸杞子、玄參等滋陰生津;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蛇六穀、莪術、石見穿、丹參、露蜂房、牡蠣等祛邪抗癌;仙靈脾、補骨脂、菟絲子等補腎生血、維護正氣。
陸氏認為,乳腺癌複發轉移的治療應著重於治本,強凋“養正積自除”,主張扶正為主,祛邪為輔。扶正可祛邪、防邪,當以扶正固本為防止複發轉移的主要方法。
扶正尤重脾腎,若脾腎不足,則先後天平衡失調,致使正氣內虛,最易致癌複發轉移。臨床可用生黃芪、黨參、白術、茯苓、薏苡仁、陳皮等益氣健脾,扶助氣血,顧護後天,使氣血生化有源,五髒六腑皆受之;淫羊藿、肉叢蓉、巴戟天、鹿角片、補骨脂、山茱萸、天門冬、枸杞子等補益腎氣,調攝衝任,固攝先天,使先後天平衡,正氣得固,則邪氣易被殺滅或驅逐出外,防止或延緩了癌腫複發轉移。並用南沙參、枸杞子、天門冬、龜板、鱉甲、生地黃黃、玄參等養陰生津;當歸、白芍、何首烏、黃精、熟地黃黃等滋陰養血。
對於扶正藥的作用機理,陸氏認為:扶正藥一則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改善機體免疫狀態及機體對外界惡性刺激的抵抗力,有利於消除或控製複發轉移;二則可調整機體神經、內分泌、體液的調節功能,保持機體內環境穩定及機體內外相對平衡性;三則可保護骨髓及腎上腺皮質功能,改善血象,對放、化療有減毒增效之功,提高放、化療完成率,控製癌腫複發轉移;四則可有直接反突變、抗癌、抑癌作用;五則可提高手術效果,改善體質,促進康複,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六則可治療癌前期病變。
乳腺癌複發轉移病人,有正虛的特點,強調扶正以祛邪,同時不應忽視邪實的一麵。主張驅邪務盡,務必廓清餘邪,使邪去正安,否則餘邪未盡,死灰複燃,則邪勢鴟張,常不可控製。臨床常用柴胡、八月劄、延胡索、川楝子等疏肝理氣,三棱、莪術、石見穿、丹參、水蛭、蜈蚣、蛇六穀、龍葵、少、蚤休、苦參、半枝蓮、蜀羊泉、石上柏、藤梨根、魚腥草、蒲公英等以清熱解毒,天南星、露蜂房、蛇六穀等以毒攻毒。如此,扶正祛邪並顧,扶正以祛邪,祛邪不傷正,兩者相輔相成,標本同治。
基於對上述的認識,陸氏擬定益氣養陰,補腎調衝,解毒散結,以防治癌腫複發轉移的基礎方。藥用:生黃芪、黨參、白術、生薏仁、南沙參、枸杞子、淫羊藿、三棱、莪術、石見穿、山慈菇、蛇莓、蛇六穀、半枝蓮、藤梨根、露蜂房。同時,隨症辨證辨病用藥,局部皮膚轉移用貝母、夏枯草等化痰軟堅消腫:肺及胸膜轉移,出現咳嗽、氣短、胸悶,伴胸腔積液,常用三子養親湯、葶藶大棗瀉肺湯,藥用葶藶子、白芥子、蘇子、萊菔子、龍葵等瀉肺利水,肅肺平喘;出現咳嗽、咯血,用百合固金湯養陰潤肺,涼血解毒;肝轉移出現納呆、嘔吐、黃疸用茵陳蒿湯育陰潛陽。
對於骨轉移出現持續性劇痛且漸加重、行走不便、翻身困難、局部壓痛甚,或伴病理性骨折,多因癌腫日久,邪毒客居已深,正氣大衰,氣血虛弱,無以榮養經脈,不榮則痛,或邪毒內蘊,癌毒蘊結,氣血凝滯,不通則痛。臨證常重用淫羊藿、巴戟肉、補骨脂、山茱萸、骨碎補、杜仲、續斷、狗脊等補腎壯骨止痛,並可引經報使,助藥直達病所;蒲黃、五靈脂、水蛭、土鱉蟲、蜈蚣、全蠍、壁虎、延胡索、香附、鬱金等理氣活血止痛;半枝蓮、蜀羊泉、蚤休等清熱解毒止痛;磁石、珍珠母等重鎮安神止痛;白芍、甘草緩急止痛;並常選用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有止痛作用的乳香、沒藥、細辛、徐長卿、桂枝、延胡索、蜈蚣、全蠍、馬錢子等。
在臨證中陸氏強調,藥物用量輕重與療效關係密切。乳癌複發轉移,正氣大虛,邪實亦盛,處方用藥量輕,欲補則無力扶正,欲攻則難達病所。故遣藥擅用重劑,常謂大劑方能起沉屙,量小不易應手。生黃芪、三棱、莪術、石見穿、半枝蓮、藤梨根、蛇莓等常各用30~60克、有些藥雖言其有毒,亦常超量使用,如蛇六穀60克,製南星15~30克,蜂房12克。認為生黃芪補氣托毒,不僅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且可抗癌、抑癌,重用蛇六穀消腫散結,增強抗癌療效。
陸氏認為,舌質色紅無苔或少苔,或中剝有裂痕者,為加大養陰藥用量的指標,甚者可加用龜板、鱉甲等血肉有情之品;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者,多氣虛、陽虛,宜益氣溫陽,加用補骨脂、巴戟肉等;舌苔厚膩者,多為放、化療後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宜健脾和胃,可選用二陳湯。其尤重視舌邊瘀紫對腫瘤預後的診斷意義:舌邊瘀紫減退,說明病情好轉;若進一步發展加重,則病情發展,預後不良。
病例陳某,女,68歲。初診1991年9月23日。病人於15年前行左乳腺癌根治手術,近年來左手臂逐漸腫脹連及指節,麻木不仁,皮膚發硬。檢查見左手臂、手背、手指較右側明顯腫脹,不能握拳,苔薄,脈弦。證屬氣血不足,脈絡阻塞,水濕泛溢肌膚。治以益氣活血,通絡消腫。藥用生黃芪、益母草各30克,當歸、赤芍、炙鱉甲片各12克,桑枝、莪術15克、川芎、澤蘭、絲瓜絡、路路通、知母各9克。予7劑,以後隨證加減。
用藥2個月後,腫脹減輕,左手已能握拳,左手指活動亦較前靈活,再用藥2個月,病人左手前臂、手背腫脹明顯減輕,目前病情穩定,腫脹大部消失,繼用中藥調理。
乳癌術後患側上肢水腫多因手術創傷、炎症水腫使淋巴係統及靜脈受壓,淋巴液及靜脈血回流不暢而致。多經一段時間後消退,部分經年不消。本例多由於術後氣血不足,氣血運行不暢,脈絡瘀滯,不暢則腫,而且病久入絡在血,瘀久化水,水瘀相輔,蘊於肌膚而成。故陸氏常用益氣活血的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兼用鱉甲片、絲瓜絡、路路通等通絡消腫之品而取效。
(六)王錦鴻臨證心法
王錦鴻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學驗俱富,善治疑難雜證,尤其對惡性腫瘤更有豐富的治療經驗。以疏肝補脾治療乳腺癌,王氏認為中醫文獻曆來強凋七情內傷在乳腺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性。七情內傷,所思不遂,引起體內氣血失調,髒腑功能紊亂,誘發乳癌。王氏認為長期的精神抑鬱,導致機體內分泌紊亂,性激素水平失衡,雌激素過多。長期過多的激素刺激,使細胞分裂失控,導致癌變。他認為,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又女性以衝任為本,衝任受盛於腎中精氣,由於機體正氣不足,七情內傷,肝腎虧虛,導致氣血紊亂,衝任失調,髒腑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最終氣滯痰凝、血瘀毒聚於乳絡而成乳腺癌。他指出,正氣不足是乳癌發病的內因,但不可忽視邪實的一麵。
中醫用補益脾腎等扶正方法,改善機體的虛弱狀態,調整機體的神經、內分泌、體液的調節功能,保證內環境的平衡和穩定。
王氏在臨床上用藥特色明顯,辨證和辨病相結合,遣方精良,用藥靈活,同時又參考現代藥理學的研究進展,力圖一藥多用。常用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等益氣健脾;仙靈脾、幹地黃、枸杞子、菟絲子等補腎益精;三棱、莪術、當歸等活血化瘀;皂角刺、王不留行等通經活絡;柴胡、川楝子等疏肝解鬱;浙貝母、夏枯草、山慈菇等化痰軟堅;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蚤休等清熱解毒。
對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患者,常加竹茹、薑半夏等降逆止嘔;放療引起的津虧口燥,加石斛、天花粉等生津潤燥;有骨轉移者常加鹿角霜、炙龜板等添精益髓;骨轉移並疼痛較甚,加幹地龍、全蠍等通絡止痛;放、化療所致血細胞減少,常加補骨脂、雞血藤、阿膠等補益氣血。
據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茯苓、白術等益氣健脾中藥具有較好的免疫調節作用和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活化自然殺傷細胞,誘生幹擾素、白介素和腫瘤壞死因子等作用,並有直接殺傷癌細胞的作用。三棱、莪術、當歸等活血中藥具有改善腫瘤病人的血液高黏狀態,不同程度地改善機體的微循環,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達到抗癌、抗細胞裂變的功效。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解毒中藥不但具有直接的抗癌作用,並具有一定的消腫、退熱、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補骨脂、巴戟天等補腎中藥具有激活機體免疫係統,提高垂體一腎上腺皮質係統興奮性,糾正機體內分泌紊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