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謝遠明臨證心法
謝遠明(1932~)主任醫師,陝西南鄭縣人。曾任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跗屬醫院腫瘤科主任。擅長腫瘤,血液病的治療。食道癌,中醫稱為噎膈。噎膈早期,以肝鬱氣滯,濕熱內聚型為多見,當噎膈兼有或格拒明顯時,以瘀血阻滯,脾胃虛寒型為臨床多見。
病例叢某,男,48歲。初診:1970年8月4日。患者以吞咽不利,進食有噎感2月餘為主訴而求診。日進食150~200克,且隻能進流食,伴有進行性消瘦,胸背疼痛,固定不移,偶有錐刺痛感,反胃、惡心,時有嘔吐(為胃內容物),胸脘痞悶。脈弦細澀,舌質紅有瘀斑,苔薄。經某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X線鋇劑拍片,診斷為食道癌。脈證合參,當屬血瘀氣滯,宗活血化瘀兼以舒肝理氣之法。藥用白花蛇、廣本香各12克,丹參、白術、土貝母、土鱉蟲、全蠍各10克,蜈蚣4條。每日1劑,日服2次,連服45劑。
9月16月診:服前方1月半,自覺噎感減輕,精神好轉,飲食增加}每日進食300~350克。
10月23日拍片複查:見其原癌變局部管壁較前光滑,鋇劑通過良好。繼用前方加減治療服藥年餘。
1972年2月1日診:諸症消失,飲食增加,日進食500克左右,無噎塞及其他不適感。拍片複查:局部管壁光滑無缺損,粘膜紋完全恢複正常,鋇通過無阻。繼守前法化裁,製成粉劑,以鞏固療效。藥用雞內金60克,白花蛇、蜈蚣、廣木香、烏梢蛇、土鱉蟲各30克,三七15克。共為細末,日服2次,每次3克,藥完即配,囑勿間斷。
隨訪結果:1973年隨訪複查:自覺無任何不適;X線片示:原病灶局部管壁顯示僵硬,但充盈及鋇荊通過良好,未見狹窄及缺損征,上段亦不擴張。守前方粉劑,鞏固療效。1974年6月16日及11月20日兩次拍片複查,均未見異常。1981年隨訪,已上班工作8年,無任何不適。
病例安某,男,56歲。初診:1971年2月26日。患者以進食噎感,吞咽困難月餘,近日加劇為主訴求診。形體消瘦,麵色萎黃,精神欠佳,每日進食100~150克,且隻能進稀糊湯,時吐白色粘痰,胸骨後及背部錐刺樣痛,進食時加劇,食入即吐,脈沉細澀,舌有瘀斑,苜黃膩。經某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X線拍片提示:食道鋇劑通過受阻,上段擴張明顯,診斷為食道上段癌。綜觀脈證,此為瘀血內阻,氣機不利。法當活血化瘀為主,兼以舒肝和脾。擬活血消癌湯加減:藥用丹參30克,白花蛇、廣術香各12克,白術、白芍、土貝母、僵蠶各10克,蜈蚣4條,三七3克(衝服),麝香0.3克(衝服)。
1971年3月7日診,服前方12劑後吞咽噎塞感銳減,飲食稍增,日進200~250克,嘔吐已止,餘證同前。脈沉細,舌苔黃。守前方繼續治療。並配服下方散劑1料:黃芪60克雞內金60克,白花蛇、土鱉蟲、廣木香、蜈蚣、僵蠶、全蠍各30克,三七1.5克,麝香0.5克。日服2次,每服3克。
1971年4月26日診:服前方半月,吞咽通暢,精神好轉,體重增加,日近食500克左右,且可進_r:饃,胸背痛減輕,吐痰及嘔吐完全消失。脈沉細,苔自。繼用前方治療,因麝香短缺,改用山豆根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餘藥同前,連服63劑。
1971年8月4日診:諸證消失,精神好,已上班工作。續服下方散劑,鞏固療效。雞內金60克,白花蛇、蜈蚣、土鱉蟲、僵蠶、全蠍、廣木香各30克,三七1.5克,麝香0.8克。2劑,共為細末,日服2次,每服3克。
隨訪結果:1972年1月10日X線拍片複查:原癌變部位管壁僵硬,但鉍劑通過良好,上段仍有擴張。繼服前散劑一料以鞏固療效:1975年6月4隻X線拍片複查:未見明顯異常,停藥,囑飲食調理。1981.年12月隨訪,無任何不適,已上班工作6年。
病例劉某,男,67歲。初診1970年10月12日。患者以吞明困難5月餘為主訴求診。現證,飲食有噎塞感而疼痛,痛如錐刺,固定不移,胸痛徹背,痛苦難忍,伴惡心反胃嘔吐(為胃內容物或咖啡樣稀水),吐後疼痛稍減,伴吐白色粘痰,便溏時有膿血。脈弦細澀,稍帶數象,舌紅苔黃膩。曾在外院X線拍片診斷:食道中段癌,長約8cm,粘膜破壞明顯,收住治療。辨證為瘀血內阻,瘀而化熱所致,法當活血化瘀兼清利濕熱。但處方用藥時卻給以健脾燥濕為主的二陳湯加味。藥用生薏苡仁、白術、忍冬藤各30克,製半夏15克,陳皮、全蠍、露蜂房、山豆根各10克,草6克。水煎早晚服,連服1月。
1970年兒月12日診:藥後證情加重,胸背痛及噎寒感均加劇,咳嗽,痰中帶血,嘔吐有血塊。X線拍片複奄:見其癌變局部管壁較前片光滑,鋇劑通過受阻,粘膜破壞明顯,脈弦澀,舌有瘀斑,苔黃。脈證合參,仍為瘀血重證,活血化瘀實為當務之急,急投血府逐瘀湯加瓜婁30克,烏梢蛇15克,血竭、膽南星各12克,早晚水煎服。連服45劑。並配706粉:生草烏、生川烏、生南星、生半夏。廣三七,血竭等分為末,每服1.5克,日服2次。
1971年1月21日診:服前方後,病情日漸好轉,改為:廣術香12克,白花蛇10克(衝),廣三七、炙馬錢子、瓜蔞、山豆根各3克,板藍根3克。藥以化瘀活血,清熱解毒。X線拍片複查見其原粘膜破壞完全消失,管壁光滑,鋇劑通過良好。1971年2月5日出院。囑服:蜈蚣、全蠍、土鱉蟲、白花蛇、廣木香、雞內金各30克,三七1.5克。共為細末,每服3克,日服2次。以鞏固療效。
隨訪結果:1971年6月19日來院複查,X線片示:見其原狹窄管壁完全恢複正常,舒張自如,鋇劑通過良好,粘膜未見異常。續服2月5日方,鞏固療效。1972年8月隨訪;無任何不適。1974年6月來院複查,X線未見異常。
上述3例噎膈患者,均經西醫X線拍片確診為食道癌。中醫辨證為瘀血阻滯為主證。治則謝氏緊扣“瘀血”病機,選用活血化瘀,經研究證明有“抗癌”作用的一些中藥,取得較好療效。如離開病機,離開辨證施治的規律,一味追求“抗癌”藥的選用,而忽視整體,往往會造成不良後果。另外,雖同屬瘀血內阻型的噎膈患者,但辨證亦並有不同,因而在處方用藥上應因人而異,如血瘀兼有氣滯權宜化瘀的同時兼以行氣;若瘀血夾有濕熱者,應化瘀為主,配以清熱解毒,利水滲濕的藥物,才能更好的發揮其治療作用。
(七)於爾辛臨證心法
於爾辛教授診治食管癌,他認為,該病由氣機阻滯,滯而生痰,痰阻食管,加之痰熱互結,阻隔於胸,形成癌症。初期多是痰氣交阻,日久瘀血凝結,氣血津液不利,上下不得濡養而不通,造成食管狹窄、結塊噎膈。臨床辨證有實有虛,實證可有痰凝氣阻、熱毒蘊結、氣血瘀滯,虛證可有氣陰虧虛、氣血兩虧等。痰凝氣阻的宜理氣化痰,熱毒蘊結的宜清熱解毒,氣血瘀滯的宜理氣化瘀,氣陰兩虛的宜益氣養陰,氣血兩虧的宜以補氣養血為主。
痰阻氣滯的患者常有吞咽困難、噯氣、脹氣、痰涎上泛、舌苔膩、脈滑等症狀,通常以早中期食管癌多見,中藥以理氣化痰化濕為主,常用薑半夏、陳皮、鬱金、佛手、蒼術、厚樸、膽南星、象貝母、茯苓、生薏苡仁,有大便於結不通者,加大黃、烏藥、瓜蔞、青礞石。
熱毒蘊結的患者除有吞咽梗阻外,還兼有熱證,如大便幹結、口臭、舌紅、苔黃膩、脈滑數。中藥以清熱解毒、健脾化濕為主,常用石見穿、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芩、生山梔、急性子。臨床常見熱結煎熬形成血枯,即所謂“噎膈生於血幹”,有時加生地黃、當歸、桃仁、芍藥、丹皮等養血潤燥的藥物,可以有清熱養血的功效。清熱的同時常加一些健脾理氣中藥,如黨參、太子參、白術、茯苓、生薏苡仁、山藥、八月劄、山楂等,以助於化濕,改善食管癌患者的一些消化道症狀。
氣血瘀滯的患者有胸口憋悶脹痛、舌暗帶紫、脈弦細或澀。中藥以理氣化瘀為主,常用鬱金、香附、枳殼、桃仁、赤芍、降香、玄胡、佛手、茜草、全瓜蔞。兼熱夾痰者加清熱化痰之品。
氣血虧虛的患者有乏力、短氣、麵色蒼白、舌淡、脈細弱等症狀,中藥以補氣養血為主,常用生地黃、熟地黃、當歸、黃芪、黨參、白術、山藥、茯苓、扁豆、大棗等。
氣陰兩虛的患者有口幹、咽痛、舌紅絳光剝、脈細數等症狀,中藥以益氣養陰為主,常用生地黃、白芍、玄參、天花粉、忍冬藤、金銀花、石斛、太子參、桑椹子、石膏、知母、黃芩等。在實際臨床治療中,特別是接受了一定劑量的放化療後,絕大多數患者會出現氣陰兩虛的症狀,並伴隨著食管、口腔黏膜的炎症,所以加用一些益氣養陰潤燥的中藥,如沙參、麥門冬、天門冬、百合、黃精、鱉甲、墨旱蓮、赤小豆、山茱萸、玉竹、蘆根、茅根、黃柏、黃連等,會明顯改善症狀,提高療效和生存質量。
放射治療後,為提高遠期療效和生活質量,可以長期服用中藥,一般以養陰潤燥、健脾理氣為主,方藥可以是四物湯加沙參麥門冬湯化裁,經驗方如下:生地黃、太子參或黨參、石斛、黃芪、枸杞、麥門冬、扁豆、白術、茯苓、沙參、八月劄、川樸、半枝蓮、忍冬藤、六曲、山楂。
於氏認為,對完全不能進食的患者,或者進食明顯有困難及有發生食管瘺、穿孔風險的患者,暫時不建議使用中藥,應待經過治療病情改善後再服用。
病例黃某,女,71歲。患者因吞咽不適發展成梗阻4個多月。食道片示:頸下段食道局部腫脹,伴充盈缺損,直徑約5cm,拉網塗片找到癌細胞。食管鏡示:食道上段惡性腫瘤。
初診:患者吞咽有梗阻感無法進固體食物,咽部不適,胸背部疼痛,舌苔薄白,舌質淡紅,脈細弦。中醫辨證屬氣滯痰結,氣痰互阻。治法以開鬱降氣,化痰散結。藥用黨參、石見穿各30克,旋覆花20克,代赭石、山楂各15克,象貝、六曲各12克,牛膝10克,半夏、降香、薑竹茹、陳皮、急性子各9克,藿香、佩蘭各5克。
患者氣痰互阻,膈咽部不暢,氣滯則胸背疼痛,氣不降則咽梗作塞,津液不布,久濕而成痰,故以上方開鬱順氣、芳香化痰、解毒散結。患者服上中藥1年餘,複查食道片示:下頸段食管癌(增生型)與原相仿。故由放療科予放射治療。經放療後病人仍吞咽時胸背疼痛,口幹,神疲乏力,時有胃脘不適,大便次數多,便溏,苔薄津少,脈滑。食管癌是氣血痰交結為病,初起痰氣交阻,日久瘀血內結,而食管癌放療後常表現為陰虛津傷和內火熾熱。該病人是老年患者,更容易精枯陰傷,髒腑虛弱,氣血虧損,經放療後津液受損更甚,無法濡養,又合並了脾胃虛弱。故予健脾益氣,滋陰補腎治之。藥用薏苡仁30克,懷山藥、炒扁豆、生地黃、石斛、天花粉、沙參、杜仲15克,懷牛膝10克,砂仁(後下)3克。
平時根據各種症狀再加減用藥:放療後出現氣管炎、咳嗽加地龍、天竺子各10克,萊菔子5克,白芥子3克;因“小中風”而頭昏、肢體麻木,加枸杞子15克,天麻12克,菊花、鉤藤各9克,絲瓜絡6克,桂枝5克;時有下肢浮腫,加赤小豆、茯苓皮、大腹皮各30克,車前子15克。
患者自發病起,長期服用該中藥達8年餘,病情基本穩定,治療中曾出現咳嗽,查胸片未見肺部有明顯轉移灶。經中藥調治,上述不適症狀均明顯改善,後繼用中藥長期治療。
病例劉某,男,67歲。初診:1982年5月。進行性吞咽困難3個月,於1982年初診斷為食管癌。食管攝片為食管上中段癌,拉網檢查為鱗狀上皮癌。於1982年3月,進行放射治療,腫瘤量達7000cGy。放射治療後吞咽困難症狀改善,自半流質飲食慢慢恢複至正常飲食。刻下:能正常飲食,但吞咽時有疼痛感覺,影響食欲,苔薄,舌質尚正常,脈象正常。家屬訴,由於食管癌單純放射治療後預後較差,要求中藥治療,以提高療效。患者除吞咽時有疼痛感覺外,另無所苦。疼痛感覺可能為輕度的放射性食管炎造成,中藥治療常有效,可提高整體療效。中醫辨證屬正氣虧虛。治法以以扶正為主,提高機體免疫力。藥用石見穿、威靈仙各30克,黃芪、黨參、茯芩、金銀花各15克,忍冬藤;土茯芩各12克,白術、薑半夏、象貝各10克,竹葉、藿香梗、佩蘭梗各5克。
本方以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忍冬藤、竹葉、土茯苓、金銀花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緩解放射性食道炎;藿佩梗芳香通絡,使藥力能入食管;另用半夏、象貝、石見穿軟堅散結、祛痰化結來抗癌,以防複發。14劑後,症狀明顯改善,食管區疼痛已不複存在,體質漸複。如此加減服用,曆3年,無不適。至1988年,放療後已6年,食管癌無複發轉移跡象。1988年8月起,漸感行走困難,先是不能上下樓梯,以後平地行走亦感困難,不久隻能臥於床上,兩下肢近於癱瘓,同時大小便也漸感不暢。經神經科檢查為第十胸椎以下病變,CT片未見椎體及椎管內異常,診斷為放射性脊髓炎。放射性脊髓炎為一嚴重的放射後遺症,食管癌或肺癌患者經大劑量照射後,有時會累及脊髓,導致損傷,一般在放療一個月至三年後發生。其預後甚差,恢複較困難。
患者於1988年9月又來求治中醫。擬為氣血阻滯,絡脈閉塞。該病起因於放射治療,而放療累及氣分、陰分,氣陰不足而致氣機不暢。當以益氣為先,佐以作用於督脈的藥物。蓋脊髓者,行於督脈,督脈得通,則患者就能恢複行走。藥用黃芪30克,生地黃、鹿角霜、龜板、杜仲各15克補氣益腎養督;以懷牛膝15克益腎,且引諸藥下行直達病所;用海風藤、絡石藤各15克,全蠍10克以通絡去滯,祛絡中之瘀;另予麥飯石50克,以補益元氣。服藥一個月後,症漸減輕,已能下地,大小便恢複正常;兩個月後,已能扶杖行走;三個月後,可被攙扶著上下樓梯;至1989年初,患者已自行至門診就診。
(八)邱佳信臨證心法
邱佳信教授認為食管癌相當於中醫學的“噎膈”,並以長期的臨床經驗分析食管癌的成因,正如《醫宗必讀·反胃噎膈》中記載:“大抵氣血虧損,複因悲思憂恚,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鬱氣生痰,痰則塞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中醫素有“怪病多由痰作祟”之說,痰濕為機體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濕凝聚是腫瘤發病的基本病理之一。《丹溪心法》也記載:“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凡人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高錦庭亦說:“癌腫者,非陰陽正氣所結腫,乃五髒瘀血濁氣痰滯而成,而痰濁毒邪易流竄為患。”
邱氏指出食管癌的治療,化痰除濕很重要,認為在臨床中,化痰除濕法並非單獨應用,往往結合病情,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配以其他治療方法。濕有內外之分,外濕犯人,每與風邪、寒邪相兼,治療采用祛風除濕法,內濕治當除濕利水。同時,根據濕聚部位不同分別采取芳香化濕、淡滲利濕、健脾除濕、溫化水濕等法治之。該患者經一段時問的健脾理氣、降逆止嘔、化痰散結法治療後,痰濕之症狀明顯好轉,最明顯的就是咳吐黏痰基本緩解,可以進食流質,此為患者接受進一步的抗腫瘤治療創造了條件。
病例周某,男,59歲。初診:2008年2月26日。主訴:食道癌術後,咳嗽咳痰伴聲音嘶啞半年餘。現病史:因進食梗阻加重3個月,於2006年9月26日在上海新華醫院行食道癌切除術。術後病理:食道鱗癌Ⅰ~Ⅱ級,侵及黏膜下,食管旁淋巴結4枚均(一)。術後接受TP方案化療4次,之後未行其他治療。在2007年7月複查時發現,縱隔淋巴結腫大,結合病情考慮轉移,又行化療5次,具體方案不詳。第5次化療結束後患者至邱教授處就診。刻下:不能進食,進食即有嗆咳,咳嗽劇烈,咳吐白色黏痰,量多,語聲嘶啞,胸前區疼痛,精神極其疲乏,大便量少,夜寐不安,舌質淡,苔白膩,脈細軟。診斷:西醫:食管(癌鱗)癌術後,淋巴結轉移。中醫:食管癌。中醫辨證屬脾氣虧虛,痰結氣逆。治法以健脾理氣,降逆止嘔,化痰散結。為(食道癌)經驗方加減。藥用生牡蠣(先煎)30克,藤梨根、野葡萄藤、茯芩、紅藤、玄胡、生黃芪、威靈仙各15克,象貝12克,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先煎)、急性子、王不留行、降香(後下)、廣地龍、夏枯草、黃芩、百部、當歸、綠萼梅各9克,藿香、錦燈籠各6克,竹茹4.5克,天龍3條,甘草3克。
二診:2008年3月21日。患者咳嗽吐痰好轉,進食嗆咳基本緩解,進食哽噎,胸痛減輕,語聲嘶啞,咽痛,大便欠暢,舌尖紅,舌苔薄白,脈細。中醫辨證屬脾氣虧虛,痰氣交阻。治法以健脾理氣,降逆止嘔,軟堅散結。藥用生牡蠣(先煎)30克,紅藤、藤梨根、野葡萄藤、茯芩、生黃芪、玄胡、威靈仙各15克,象貝12克,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先煎)、急性子、王不留行、降香(後下)、地龍、夏枯草、黃芩、百部、當歸、綠萼梅各9克,錦燈籠、藿香各6克,竹茹4.5克,天龍3條,甘草3克。
三診:2008年6月6日。患者輕咳痰黃,進食少量流質,偶有哽噎感,大便秘結,舌質偏紅,舌苔薄黃,脈細弦。中醫辨證屬脾氣虧虛,痰結化熱。治法以健脾化痰降逆,清熱解毒消癥。藥用原方加石見穿、石打穿各30克,厚樸、枳殼、鬱金、生地黃各9克,減公丁香、柿蒂。
本例經上述辨證施治,患者進食哽噎狀況逐漸改善。後患者至外院接受放射治療。
(九)朱良春臨證心法
朱良春(1917~)主任醫師,江蘇省鎮江市人。國醫大師。擅長中醫內科,對蟲類藥的運用有獨之處。診治食管癌心法:
病例胡某,男,65歲。初診:1984年11月。患者於1984年4月26日在江蘇省無錫市某醫院經胃鏡檢查示:食管下段見1.5cm×1.5cm增生性癌瘤,表麵如菜花樣,有壞死物。診斷:中晚期食管癌(波及範圍單側2~3cm)。刻診:進食困難,逐漸加劇,至1984年11月已不能進食,嘔吐痰涎頻繁,形體贏弱,臥床不起,家屬前來求方以挽之。證屬癌症極期,氣陰耗竭,痰涎上逆,積聚成膈。立益氣扶正、降逆安中、消癜抗癌湯散並進之法。
方一:太子參20克,煆赭石、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生薏苡仁各30克,薑半夏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嘔止即停服。
方二:炙壁虎、炙蜂房、炙僵蠶各30克,紅參須、炙蜈蚣各20克。上研極細末,每日3次,每次3克。
1984年12月15日診:前進藥餌,嘔吐漸止,能進食稀飯及爛麵,此佳象也。囑其繼續堅持服用。
處方二:以鞏固療效。治後僅1個月,臨床症狀顯著好轉。
本例為膈證晚期,似難措手,但以扶正降逆、消瘕散結之品,既可緩解梗阻,又有消瘤抗癌之功。因此,僅治1個月,獲得近期顯效。至於是否可以根治,尚須繼續觀察。其中蟲類藥之抗癌消瘤作用,是比較顯著的,值得進一步探索與總結。
本例朱氏用藥簡單味少,味味緊扣病機,善用蟲類搜剔之品(蜈蚣、壁虎、蜂房、僵蠶),湯散並用,使瀕於死亡的危重患者而獲生機。
病例謝某,男,56歲。進食時有梗阻感已3個月有餘。近日噎窒加甚,乃至某醫院診治,經食管鋇透:中下段有2cm×3cm腫塊,食管狹窄,有梗阻之征。囑其做手術切除。患者膽怯不願接受,遂來院求治。根據鋇檢提示,已至中晚期,當告知其家屬,保守治療,難以有絕對把握,隻能盡力而為。苔白膩,邊有瘀斑,脈細弦。痰瘀夾癌毒阻於食管,噎膈已成,法當滌痰化瘀,解毒消瘕。予“通膈利噎散”1料。
藥用:僵蠶、蜂房各30克,炙全蠍、蜈蚣各20克,水蛭10克。共研細末。每服4克,每日3次。
藥服3天,即感梗窒緩解,進食較前爽利。繼續服用半個月,症情穩定,乃予湯劑調理鞏固之。鋇檢複查,腫塊略有縮小,但並未全部消失。囑其仍宜問斷服用散劑,以防反複。
本例朱氏應用創製的通膈利咽散,有消堅破結,解毒化瘀的功效。經臨床應用證實,本方治療中晚期食管癌,部分能控進展,部分可以臨床緩解,延長生命。
(十)謝海洲臨證心法
謝海洲(1921~2005年)教授,河北省秦皇島市人。北京中醫藥大學名譽教授,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謝氏認為本病屬中醫學噎膈範疇,為濕鬱痰阻,濕熱蘊結,氣滯血瘀,終則壅膈瘀阻,結脘盤踞,化為癌毒,以致耗傷氣血,損及陰陽所致。其惡病質即是氣血耗竭的指征。診治賁門癌心法:
病例趙某,男,59歲。初診:1976年2月10日。患者因吞咽困難,於1976年1月在北京某醫院經食管鏡檢示:食管上、中段大致正常;食管下段距門齒35cm處可見食管右側壁有0.2cm突出隆起物,其下外方食管前壁可見不規則的黏膜腫物,向管腔突出,表麵水腫蒼白,被白色假膜,碰觸易出血;進入賁門口後,見賁門部小彎側黏膜腫物呈菜花狀隆起,界限不清,有胃壁浸潤,腫物表麵糜爛充血,有黃色分泌物,觸之易出血;病變長約5.6cm,約在距門齒45cm處;胃底黏膜尚正常。鏡檢診斷:賁門癌,侵及食管下段;胃腺癌Ⅲ級。吞咽困難,咽物滯澀而痛,伴有嘔吐。隻能食流食,食少腹脹,脘痛堵悶,肩背胸骨竄痛,麵色無華。舌體胖嫩,苔水滑,脈沉弦。中醫辨證屬濕熱蘊結,瘀邪阻滯,結毒盤踞,礙澀幽膈,邪盛正衰。立清熱解毒、活絡化瘀、啟膈通幽、扶正祛邪之法。藥用重樓、生薏苡仁、鐵樹葉各30克,冬瓜子18克,赤芍、金銀花、龍葵、天葵子、石燕,石見穿各15克,桃仁、鬱金、桔梗、紅花各12克,石菖蒲、土貝母、枳實、王不留行、急性子、山慈菇各9克,紫蘇子6克。水煎服,每日1劑。另:小金丹每服1粒,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