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例係乳癌原位複發,肺轉移出現胸水的患者,屬晚期患者。本應以扶正祛邪且扶正為主進行治療。但患者因胸水氣喘不能臥,如不及早瀉肺利水,則可能產生意外,故急則治其標。方中用夏枯草、七葉一枝花、山慈菇、百合舒肝化痰散結,重用葶藶大棗瀉肺湯、龍葵、半枝蓮、茯苓瀉肺利水,諸藥合用可明顯控製胸水的發展。
病例李某某,女,50歲。患者1964年秋因左乳頭外溢粉紅色分泌物而確診為乳腺導管癌,並行根治術。術後接受深×線照射2個療程。半年後於刀口部位複發。西醫檢查認為無法再次手術,轉中醫治療。
初診1965年2月10日。患者營養狀態良好,無明顯乏力感。查刀口部位可觸及花生米大至杏核大結節數個,沿刀口走向排列,質地硬,與基底粘連,觸壓有輕痛。左側腋下可及花生米大結節,質硬,活動度尚好。舌淡紅,苔白,脈弦緩。治宜疏肝解鬱,化痰軟堅。藥用瓜蔞、蒲公英各25克,漏蘆15克,青皮、夏枯草、昆布、金銀花各15克,牛蒡子、浙貝母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中西醫綜合治療月餘,患者刀口部位的數個結節及腋下腫大的淋巴結竟然消失。由於不聽勸阻,自行停藥數星期後,刀口部位再度出現增大的結節。同樣伴有情誌憂鬱,胸中煩悶等症狀。仍依前法,將2月10日方中的青皮、瓜蔞改為50克,以增強疏肝解鬱之功,同時外敷銀珠膏。又堅持服藥42劑,結節完全消失。為鞏固療效,將瓜蔞、青皮、浙貝母、牛蒡子等藥按一定比例配伍做成糖漿,每日口服2次,每次30毫升。配伍馬錢子丸。持續治療半年餘,病情穩定。
本例乳腺癌類似中醫“乳岩”。係由肝氣鬱結,脾氣虛弱,濕痰隨橫逆之氣澀滯肝之經絡,聚而成毒核。因此治療穀氏強調疏肝解鬱,化痰散結。本例係術後毒核泛溢之人,臨床以邪實見證為主。故方中重用瓜蔞、青皮以疏肝解鬱,夏枯草、浙貝母、昆布化痰軟堅散結,酌加蒲公英、金銀花以防鬱久化熱,加速毒核的轉移。同時外敷銀珠膏以攻毒排毒,內外同治。
(九)李濟仁臨證心法
李濟仁(1931~)教授,安徽省歙縣人。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國醫大師”。診治乳腺癌心法。
張某,女,45歲。初診1995年11月20日。患者曾於1993年10月發現左乳房上方腫塊,在本院做病理活檢,診斷為乳腺癌。同年11月行左乳腺癌根治術,術後放療2年餘。近月來,舊恙複萌,症見手術部位疼痛,伴惡心嘔吐,食欲缺乏,神疲乏力,大便不暢,幹燥難解。觸其胸部仍有腫塊,堅硬拒按。舌質偏暗,苔黃膩,脈弦滑。證屬氣鬱痰凝,脈絡瘀阻。治以理氣降逆、化痰軟堅、解毒抗癌之法。藥用白花蛇舌草30克,龍葵、赭石(杵,先煎)20克,夏枯草、蒲公英、海藻、牡蠣各15克,旋複梗、陳皮、桔梗、薑竹茹、法半夏、赤芍、川楝子、延胡索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上方服藥7劑後,諸症減輕,惡心嘔吐已止,納食已思,手術部位時隱痛。上方加減,以增軟堅散結之功。藥用白花蛇舌草30克,夏枯草、蒲公英、海藻、牡蠣、當歸、丹參、山慈菇、龍葵、全瓜蔞、王不留行各15克,陳皮、桔梗、法半夏、赤芍、延胡索、川楝子、貝母、三棱、莪術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服上方半月餘,諸症明顯減輕,疼痛止,腫塊已軟,膩苔亦退。效不更方。
四診:按前方意,繼續辨治3個月餘,腫塊全消,無其他不適之症。恢複工作,治療存活7年餘,現仍健在。
本例為乳腺癌根治術加放療後複發,腫塊堅硬,疼痛拒按,乃肝鬱熱毒、痰凝血瘀所致,為其本;又見惡心嘔吐,納呆不食,則肝氣犯胃,胃氣上逆,痰濁上泛,為其標;脈弦滑,苔膩,亦為痰濁之征。故首方即用旋覆代赭合溫膽湯加減,以和胃降逆為主,先治其標;輔延胡索、川楝子以疏肝理氣止痛;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龍葵清熱解毒抗癌;夏枯草、海藻、牡蠣化痰軟堅。方已對證,僅服5劑,嘔吐即止,納穀已思。遂改前方,去旋複梗、赭石,加山慈菇、貝母、瓜蔞以增化痰散結之力;三棱、莪術、當歸、赤芍、丹參、王不留行以破氣化瘀,治其病本。故服藥僅3個月餘,癌消瘢除而愈,存活7年仍健在。
(十)吳聖農臨證心法
吳聖農(1914~2006)教授,江蘇省無錫市人。上海中醫藥大校附屬龍華醫院主任醫師,擅長內科。以內補外攻診治乳腺癌,陳湘君等整理吳氏心法如下。
胡某,女,41歲。初診1982年4月7日。患者於1979年因右乳腺癌做廣泛根治術。1979年5月11日經上海某醫院右乳房癌根治標本病理檢查示:在原腫塊處未見癌腫殘留,在乳腺組織中覓一癌灶,為導管內癌。1981年初,自覺左側髖關節疼痛,行走小便,尤在上樓抬腿時更覺困難。1982年4月12日經上海某醫院胸部後前位X線片示:右第二前肋下一片致密陰影內有肺紋理,同側肋膈角消失,心影推向健側。意見:右胸腔大量積液,考慮為轉移性病變可能。骨盆X線片示:左側髖關節各骨及右側骶髂部、右恥骨、坐骨均有化冰樣骨質破壞改變。意見:盆骨轉移性骨瘤。
近3個月來,胃納明顯減退,經常嘔吐白色黏稠液體或胃內容物,且右下肢足趾常間歇性發作抽搐,兩下肢外展及下蹲極難。檢右胸有一手術瘢痕,胸骨右緣第二肋軟骨處可見1枚3cm×4cm×2cm硬塊,壓痛明顯,左腋下捫及1.5cm淋巴結1枚,質硬有觸痛。
攝骨盆及胸部X線片,診斷為右乳腺癌手術後,胸膜、骨盆轉移。
近40多天來,兩下肢躇曲,不敢伸縮,稍一伸展,右下肢足趾即發生拘攣引及陰股,甚則抽搐,左下肢自足趾至陰股亦有攣急之感,兩腿不能分開,妨礙大小便。形體消瘦,麵色萎黃,飲食減少,時有泛惡。舌質淡,白膩苔滿布,脈象弦滑。證屬久病傷正,脾胃升降不利,寒濕鬱滯,邪毒內結,氣血痹阻,筋脈失養。立內外合治之法。內以益氣和血,溫經通絡;外以活血化瘀,軟堅消結。
內服方:雞血藤100克,炙黃芪15克,當歸、赤芍各12克,桂枝、陳皮、酒地龍、薑半夏各6克,製川烏、製草烏各4.5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劑。
另:蠍蜈片10片,2次分吞。
外用方:當歸、赤芍各12克,紅花4.5克,生香附15克,製乳香、川芎各6克,白芥子9克。共研細末,加蜂蜜及適量麵粉,調成糊狀,敷左髖部,用紗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二診:4月23日經內服外敷藥治療半個月以後,惡心嘔吐已止,左側髖骨疼痛明顯緩解,兩腿能分開,轉動已自如。惟右胸骨連及肩背微微作痛,稍有咳嗽,痰白,舌質淡,苔薄白,脈弦滑。原意參治,去製川烏、製草烏、陳皮、蠍蜈片,加桃仁、杏仁各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外敷藥物同。
三診:繼續治療1個月餘,不僅髖骨疼痛明顯好轉,且能下床在室內緩緩行走,足趾及小腿亦未再發生抽搐現象。5月29日出院後繼續在門診隨治,目前髖骨及小隧病情穩定,雖胸骨右側腫塊略較前增大,但不感十分疼痛。
隨訪,臨床症狀基本消失,惟胸骨右側腫塊未消,治後已存活2年餘,病情穩定。
本例因右乳腺癌根治術後胸膜及骨廣泛轉移,症見左髖關節疼痛,兩下肢躇曲,至足趾拘攣抽搐,不能下蹲,行走困難;右胸腫塊質硬,壓痛明顯,另見形體消瘦,麵色萎黃,咳嗽痰白,時有泛惡,飲食減少,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此久病傷正,氣血虧損,脾胃失司,寒濕鬱滯,邪毒內結,氣血痹阻之證。治宜內外合治之法。內治以益氣和血,溫經通絡;
外治以活血化瘀,軟堅消結。內服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烏頭湯,去麻黃,以防耗散正氣;加當歸、雞血藤、地龍等益氣和血,溫經通絡,以冀蠲痹止痛;輔陳皮、半夏健脾化痰以和胃;蠍蜈片、白花蛇舌草以解毒抗癌。配合外用方以化瘀軟堅。僅治療半個月,即獲顯效,髖骨疼痛明顯緩解。繼治1個月,下肢抽搐已止,能緩慢行走,諸恙基本消失,惟右胸腫塊未消。存活2年餘,病情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