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加強對病人的心理疏導,使病人消除對癌症的恐懼心理,放下思想包袱,增強信心,增加抗病的毅力,更好地戰勝疾病。
病例顧某,女,38歲。初診1999年10月11日。1992年行左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根治術,術後接受6個療程的化療,1994年骨轉移,1996年、1999年分別行左肋骨、卵巢轉移切除術。目前CT檢查示:左肺左下有一1.5cm×1.2cm大的轉移灶。CT示顱骨、頸椎、胸椎、腰椎、骨盆等有多發性骨轉移,曾接受放射治療,效果不明顯,遂來求治中醫。
症見:病人慢性病容,精神尚可。主要是全身骨骼疼痛,尤以胸椎及腰骶部疼痛較劇,日輕夜重,嚴重影響睡眠。飲食、二便尚調。舌暗,苔黑灰,脈沉細。治以補脾益腎,解毒活血,通絡止痛。藥用幹地黃20克,蚤休、忍冬藤、金蕎麥各15克,十大功勞葉、當歸各12克,桃仁、皂角刺、幹地龍、炙龜板、懷牛膝各10克、炙甘草6克,三七5克,製大黃3克。水煎服。以後各方治法不變,稍有出入。
服藥1個月後,疼痛明顯減輕。2個月後CT示肺轉移灶縮小為1.0cm×0.8cm。2000年3月複查CT示肺轉移灶消失,未發現骨質破壞。目前病人一般狀況良好,骨痛已全部消失,並能做家務。繼服中藥治療。
(七)邱佳信臨證心法
邱佳信(1937~)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從事腫瘤疾病的診治,乳房腫瘤,邱氏認為乳房為足厥陰肝經循行之處,足厥陰之脈貫膈,布脅肋,上注於肺,故乳頭屬肝,乳房屬胃。曆代醫家對乳腺腫瘤病因病機的論述翔實、豐富,為後世醫家的診療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如元代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說:“憂怒抑鬱,昕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隱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癢,數年後方瘡陷,名曰乳岩,以其瘡形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
邱氏認為縱觀各醫家對乳腺腫瘤病因病機的論述,大多強調與肝、脾、腎及衝任二脈功能失調有密切關聯。在多年的乳房腫瘤防治工作中邱氏的心法是,乳房腫瘤的防治過程是長期的,尤其是惡性腫瘤,要重視整體內環境的調治,使之趨於平衡,方能真正達到根治的目標。在乳房腫瘤的長期治療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腎為核心”、“益腎為先”的原則,並貫徹病程的始終。肝主疏泄,體陰而用陽,肝經疏泄之性有賴腎陰滋養,所謂“水涵木榮,木實則子壯”。腎水虧虛,則肝木失於涵養,其條達之性便不能伸展,易於怫鬱,則氣機鬱滯,日久肝氣橫逆,木壅侮土,脾胃受傷,脾不健運,痰濕內聚,氣機不暢,血滯為瘀,痰瘀膠結,循厥陰之脈聚於乳部而成癥瘕。腎主生殖,為衝任之本,腎虛則衝任二脈不盛,衝任所維係之乳房、胞宮必定易為邪毒所累。因此,腎虛則肝、脾、衝任易病,腎強則肝、脾、衝任易調,在腎、肝、脾和衝任二脈的交互影響關係中,腎居核心地位。
病例馮某,女,59歲。初診:1984年1月。主訴:右側乳房腫塊切除術後2年餘。現病史:1981年在黃浦區中心醫院行右乳房癌根治術。術後病理:浸潤性導管癌,腋下淋巴結(+)。術後曾行化療,方案不詳。1983年5月,出現左乳房明顯觸痛。左乳鉬靶片:左乳房後上方致密塊狀影,導管明顯增粗,塊狀影與乳頭相連。1984年1月起在邱氏門診服中藥。刻下:左乳脹痛時作,心情急躁易怒,時有烘熱汗出,夜寐欠佳,神疲乏力,胃納尚可,大便日行數次,質溏,腰膝酸軟,無耳鳴頭暈,舌淡紅,苔薄黃,脈細弦。西醫診斷為右乳癌術後(浸潤性導管癌)。中醫辨證為乳癌,屬腎虛肝鬱,衝任失調,痰瘀夾毒內聚。治法以益腎疏肝,調理衝任,解毒伐邪。藥用經驗方加減。藥用生牡蠣(先煎)30克,丹參、淮小麥、黃芪、芙蓉葉、桑寄生、蛇莓各15克,生地黃、丹皮、懷山藥各12克,仙茅、仙靈脾、大棗、絲瓜絡、路路通、當歸、黃柏、知母、杜仲、夏枯草、蜂房各9克,炙甘草3克。
二診:1989年3月出現胸背疼痛。外院ECT檢查示:胸骨及右肋骨均見放射性濃聚及鈣化影,診斷為多發骨轉移。之後相繼選用COF、cmF等方案進行多療程化療,並口服黃體酮行內分泌治療。刻下:胸背疼痛,活動後感氣促,夜寐欠佳,胃納尚可,腰酸耳鳴,時感乏力,二便尚調,舌淡紅,苔薄,脈沉細帶弦。中醫辨證屬腎精虧虛,邪毒內聚。治法以補腎壯骨,解毒伐邪。藥用原方去絲瓜絡、路路通、懷山藥等,加穿山甲12克,補骨脂、骨碎補、自然銅、地鱉蟲9克。
三診:患者口服黃體酮曆時2年餘,因過度肥胖、心肌缺血、糖尿病等變證於1992年3月停服,之後堅持中藥治療。刻下:動則胸悶氣促,心悸頭暈,夜寐夢擾,下肢浮腫,神疲乏力,舌淡紅,見瘀斑,脈細結代。中醫辨證屬腎虛毒聚,心脈瘀阻,胸陽不展。治法以益腎解毒,養心通脈。自擬益腎消積方合瓜蔞薤白桂枝湯加減。藥用丹參、黨參、黃芪、車前子(包煎)、葛根、芙蓉葉、淮小麥、蛇莓各15克,熟地黃、麥門冬、瓜蔞皮、仙茅12克,仙靈脾、黃柏、知母、遠誌、桃仁、穿山甲、肥玉竹各9克,桂枝6克,炙甘草、蔻仁(後下)、五味子3克。
患者於1997年5月因尿路感染、糖尿病住院治療,並定期全麵複查,提示骨轉移灶穩定,未見複發及他處轉移。1998年10月因血糖控製不佳,並發嚴重感染、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八)穀銘三臨證心法
穀銘三主任醫師臨證乳腺癌心法頗深,穀言芳等在總結穀氏經驗,歸納了乳腺癌的辨證分型,分別為肝氣鬱結型、熱毒蘊結型、氣血俱虛型3型。
1.肝氣鬱結型:症見乳房包塊,質硬不痛,胸悶脅痛,情緒憂鬱,煩躁易怒,脈弦。治則以舒肝解鬱,軟堅散結。藥用蒲公英、龍葵們各30克,柴胡、香附、鬱金、川楝子、延胡索、漏蘆、浙貝母、夏枯草各20克,穿山甲15克,木香10克。
2.熱毒蘊結型:症見乳房包塊,腫痛潰破,分泌物惡臭,發熱,便幹,小便赤,口幹口苦,舌暗紅、苔黃,脈弦數。治則以舒肝散結,瀉火解毒。藥用龍葵30克,天門冬、王不留行、柴胡、鬱金、川楝子、浙貝母、青皮各20克,蜂房、穿山甲各15克,柴木香10克。
3.氣血俱虛型:症見乳腺癌晚期局部破潰或轉移,心悸氣短,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頭暈目眩,脈細弱。治則以補氣養血,托瘡排膿,軟堅散結。藥用黃芪40克,茯苓、白術、當歸、雞血藤、熟地黃各30克,靈芝、白芍各20克,人參(先煎)、阿膠(烊化)、穿山甲各15克。
病例張某某,女,69歲。患者乳癌術後2年,曾接受過放化療。1個月前出現頭痛,呈持續性,逐漸加重,有時神誌不清。某醫學院附屬醫院CT檢查,腦左頂枕部有5.0cm×4.0cm腦轉移瘤,脈緩。治宜舒肝散結,化痰醒神。藥用夏枯草、柴胡、菖蒲、僵蠶、豬苓、牡蠣、龍骨、川芎各20克,半夏、地龍各15克,膽星、土鱉蟲、全蠍各10克,壁虎2條,蜈蚣1條。
本例乳腺癌由肝脾鬱結,生痰聚瘀所成。放化療之後,正氣大損,餘邪癌毒循經走行於腦海,隨氣留住,生成腦瘤,所以治療當以舒肝化痰散結為主。方中以川芎“行氣開鬱”,配夏枯草、柴胡具有舒肝散結功效;川芎配土鱉蟲、地龍、蜈蚣、壁虎又能破血逐瘀,通絡散結;川芎配僵蠶、全蠍又可上行頭目,具有活血行氣止痛作用,再加半夏、膽星、牡蠣、僵蠶化痰散結,共奏舒肝散結,化痰止痛的功效。對乳腺癌腦轉移的頭痛有較好效果。
病例於某某,女,40歲。右乳癌根治術後3年,1個月前刀口部位有一腫大結節如雞卵大。繼之出現咳嗽,活動則氣短,不能平臥。CT檢查提示雙肺轉移,胸腔有積水。舌苔薄白,脈弦細。治宜潤肺止咳,瀉肺利水。藥用瓜蔞、龍葵、葶藶子各30克,半枝蓮25克,百合、山慈菇、天門冬各20克,夏枯草、七葉一枝花各15克,茯苓、西洋參(先煎)各10克,大棗1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