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乳腺癌的病因病機不外乎以下幾方麵。
1.正虛邪犯:正虛邪犯,乳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而人,經絡阻滯,致氣滯血瘀,結於乳中而結塊。《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石癰候》記載:“有下於乳者,其經虛,為風寒氣客之,則血澀結成癰腫,但結核如石,謂之石癰。”本虛是發病之根本。
2.衝任失調:中醫認為“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衝任之脈起於氣街(胞內),與胃經相連,循經上入乳房,隸屬於肝腎。《外科正宗》記載:“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清代《張氏醫通》記載:“乳岩屬肝脾二經久鬱,氣血虧損。”肝氣鬱結致肝腎陰虛,衝任失調,氣滯血凝,結聚於乳。
3.情誌內傷:七情內傷,氣血紊亂,經絡痞澀,結滯乳中。明代《醫學正傳》記載:“此症多生於憂鬱積忿中年婦女。”元代《格致餘論》記載:“若不得誌於夫,不得於舅姑,憂怒抑鬱,朝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積逆,遂成隱核……名曰乳岩。”清代《醫碥》記載:“女子心性偏執善怒者,則發而為癰,沉鬱者則漸而成岩。”
4.邪毒蘊結:風寒濕邪、飲食積滯、氣鬱痰濁,積久化火,成毒生瘀,結於乳中堅核。《諸病源候論》記載:“有下於乳者,其經虛,為風寒氣客之,則血澀結……無大熱,但結核結石。”《景嶽全書》記載:“乳岩,腫痛熱甚熱毒有餘者,宜以連翹金貝煎先治之。”由於足陽明胃經行貫乳中,如脾虛納差,運化失司,則乳汁減少;過食厚味,可生乳癰或乳內結塊。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乳房屬足陽明胃經,外屬足少陽膽經。乳癌的病位在乳房,病根在肝腎,病機與肝、膽、脾胃、腎關係密切。其病機特點是內虛與毒聚並存,內虛是衝任失調、憂鬱傷肝、思慮傷脾、肝氣鬱結致肝腎陰虛,毒聚為痰濁滯結、瘀毒鬱積、聚結成塊。
(一)錢伯文臨證心法
錢伯文教授診治乳腺癌心法頗深。錢氏說乳腺癌又稱乳癌、“乳岩”,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對乳腺癌的中醫中藥治療,認為疏肝為要。
1.憂鬱愁遏,為乳癌的發病因素之一,重在疏肝散結。從乳腺癌的病因分析,諸多醫家認為情誌抑鬱乃為致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丹溪心法》說:“婦人憂鬱愁遏,時日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隱核,如鱉棋子,不痛不癢,十數年後方為瘡陷,名曰乳岩。”又如《外科正宗》說;“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根據長期的臨床觀察,乳癌以及其他乳房腫塊的患者,在其腫塊形成或被發現之前,多有相當一個時期的情誌抑鬱過程,從而驗證了先賢之論,對“審因淪治”,確定治療法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從乳癌的臨床表現看,肝氣鬱結之象往往顯而易見,早期患者尤其如是。由於長期肝氣鬱結不舒,在肝經循行之處,腫塊漸成,故臨床可見乳房腫塊,質硬不痛,表麵凹凸不平,邊緣界限不清,椎之不動,局部皮膚收縮凹陷,表現為“橘皮樣改變”,並伴有胸悶不適,精神抑鬱,胃納不佳,脈弦細或細澀等一派氣鬱之象。因此,錢氏認為對這一時期的乳癌患者,當治以舒肝解鬱,理氣散結進行治療。用逍遙散、清肝解鬱湯,柴胡疏肝散,神效栝蔞散以及小金丹、牛黃醒消丸,犀黃丸等加減。
(1)腫塊初起,正氣尚足者,用疏肝解鬱,消腫散結。藥用瓜蔞皮、夏枯草各24克,連翹、天花粉、山慈菇各12克,廣鬱金、橘葉、玄參各9克,山豆根、牛蒡子各6克。腫塊質堅硬而不疼痛者,可酌加露蜂房、白僵蠶、青皮、枸橘李等。水煎服,每日1劑。
(2)腫塊疼痛者,治以疏肝觶鬱,消腫止痛。藥用瓜蔞皮24克,枸橘李、當歸各12克,乳香、沒藥各9克,橘葉、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與此同時,每口服牛黃醒消丸3克,及小金片3次,每次3~4片。
(3)腫塊堅硬而兼有血虛者,治以疏肝解鬱,養血消腫。藥用瓜萎皮、煆牡蠣、炒穀芽、炒麥芽各30克,生地黃、王不留行各15克,香附、枸橘李、白芍、茯苓各12克,橘葉、當歸、浙貝母、青皮、薑半夏、炮山甲、赤芍各9克,漏蘆、陳皮各6克,白芥子3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後期熱毒趨深,氣陰俱衰,祛邪不離扶正。隨著病證進一步發展,漸見氣鬱化火,熱毒蘊結之象,如乳癌局部潰破,滲流黃水或血水,臭穢異常,進而翻化潰爛,並伴有發熱、口渴等,此時邪毒雖盛,正氣已虛,可見形體消瘦,心悸氣短,麵色晦暗,倦怠乏力,腰膝痠軟,月經不調,苔薄質紅,脈細等氣陰不足的表現,此時如若攻邪,則非但無效,反致正氣愈虛,甚至難以維持生命,故應扶正為主,補消並用。治以滋補肝腎,益氣養血。用益氣養陰湯,歸脾丸、香貝養營湯、杞菊地黃丸等加減。
(1)乳癌晚期,氣血虧虛者,治宜益氣養血、清熱消腫。藥用土茯苓、昆布各24克,生黃芪、夏枯草各15克,當歸、鹿角片、山慈菇、銀花、赤芍各12克,浙貝母、炮山甲、露蜂房各9克,白術6克。水煎,每日1劑。另服小金丹,每日1粒;牛黃醒消丸每次1.5克,每日2次。若見肝腎陰虛者,配用六味地黃丸。
(2)乳癌潰破流血,久不收口者,治宜益氣養血,托瘡生肌。藥用黃芪、黨參、生地黃各15克,茯苓、白術、白芍各12克,當歸9克12克15克 赤芍、柴胡、青皮、木瓜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伴發熱者,加白花蛇舌草、銀花、連翹、蒲公英、七葉一枝花、紫革根等;破潰翻花、流膿惡臭者,加1七茯苓、野菊花、忍冬藤,生薏苡仁等。
病例史某某,女,61歲。患者於1964年左乳房外上方發現1個腫塊約3×3.5cm,質硬,不痛,表而不光滑,周圍不規則。在某醫院檢查診斷為乳房腺癌,需進行手術。由於患者有高血壓和冠心病史,要求用中醫中藥治療。診治時左臂脹痛,有時稍感麻木,麵色萎黃,精神倦怠,舌苔薄膩,脈弦。中醫辨證為肝氣鬱結,脾失健運,氣虛血衰。氣滯血凝,用疏肝解鬱,益氣健脾,消腫軟堅等法進行治療。主要方藥柴胡、橘皮葉、黨參、黃芪、當歸、白芍、香附、象貝、夏枯草、茯苓、生薏苡仁、焦薏苡仁、生地黃、八月劄、女貞子佛手片、枸橘李、天龍。
加減藥物:蒲公英、瓜萎皮、合歡皮、川楝子、炙鱉甲、生牡蠣、玫瑰花、菟絲了、露蜂房,山慈菇、丹參、赤芍等。酌情加用成藥逍遙丸、小金片、歸脾丸,牛黃醒消丸等。患者連服1年餘,乳房腫塊縮小,病情穩定,至1978年10月隨訪,腫塊沒有增大,身體比較健康。
本例困年老體弱,故在早期即兼用益氣健脾之品,攻補兼施,消補並用,腫塊雖未消失,但能獲得較長時期的穩定。
病例楊某,女,39歲。初診:1996年12月28日。患者因患右乳浸潤性導管癌,於1996年8月14日在上海市長寧區中心醫院行右乳腺癌改良擴大根治術,術後化療8次。現乳房脹痛,體虛乏力,胃納欠佳,夜間喘甚,舌淡苔薄,脈細弦。診斷:乳岩(乳腺癌術後)。中醫辨證:手術、化療損傷人體正氣,肺脾兩虛,脾不健運,肺氣上逆。治法:健脾益肺,解毒抗癌。方以六君子湯加減。藥用白花蛇舌草、黃芪各30克,黨參、茯苓、佛手、合歡皮、三棱、莪術各20克,仙靈脾15克,白術、薑半夏各12克,陳皮6克。服上藥7劑,喘證緩解,胃納轉佳,乳房脹痛減輕,但時有盜汗。原方加浮小麥20克,繼服14劑。此後以前法加減治之,觀察至2003年3月,病情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