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後頭痛及咳嗽均見減輕,痰咳較暢,痰血未作。1971年10月11日醫院會診,經X線體層攝影,查痰找到鱗狀細胞,神經科檢查,確診為“左下肺鱗癌伴有顱內轉移”,不能手術,用環磷酰胺200mg、靜脈注射,隔日1次,共10次,治療後全身無力,胃納減退,白血球下降至3.4х109/L,因副反應較大未再繼續化療。堅持來院中藥治療。
複診:1971年11月12日。口幹,咽燥,咳嗽,痰多,頭痛輕作,仍感唇及頭皮麻木,脈象細弦,舌苔薄白質紅,胸片複查,左下肺塊影未見縮小,證屬熱毒內盛,陰液耗傷,治宗原意。仍以養陰清肺,軟堅解毒。藥用南沙參、北沙參、魚腥草、山海螺、薏苡仁、銀花、石上柏、白花蛇舌草、白英、生牡蠣、生南星各30克、玄參、八月劄、瓜蔞皮、赤芍、苦參、白芷、夏枯草各15克、天門冬、百部、海藻、幹蟾皮各12克。水煎服,另天龍粉1.5克、每日3次吞服。
服藥後,諸恙均瘥,2~3個月胸片複查,左下肺病灶穩定。1978年11月24日胸片複查示:與1968年胸片比較,左下肺腫塊影基本消失,除稍有咳嗽及右眼複視外,均無不適,治療中,曾作免疫功能測試2次,淋巴細胞轉化率分別為60%和71%。從中醫藥治療迄今已22年餘,現已80歲,仍存活。
肺癌屬中醫學中的“肺積”,是一種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疾病。中醫認為肺為嬌髒,喜潤惡燥,邪毒蘊肺,極易耗傷肺氣,灼傷肺陰,造成陰虛內熱的病例變化。故肺癌患者以陰虛及氣陰兩虛為多見,標實不外乎氣滯、血瘀、痰凝毒聚。劉氏方中用沙參、天門冬、玄參養陰潤肺;魚腥草、山海螺、白花蛇舌草、石上柏、銀花、白英、苦參等清熱解毒;夏枯草、海藻、生南星、生牡蠣、幹蟾皮軟堅化積;八月劄、瓜蔞皮理氣寬胸。故本方有補虛扶正,祛邪除積,標本兼顧的作用,治療陰虛型肺癌有顯著的療效。
(十一)劉偉勝臨證心法
劉偉勝教授以標本兼顧治肺癌,認為肺癌當從中醫整體上研究其發病,由外因(六淫)、內因(情誌所傷、飲食勞倦等)致正氣虛損,髒腑功能失調,邪毒侵肺,津液失於輸布,聚津成痰,痰凝氣滯,痰瘀毒結於肺髒,日久成肺積。尤其強調正虛在發病中的作用,他認為《景嶽全書·積聚》中“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明代李中梓《醫宗必讀》中“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其發病與肺、脾、腎三髒密切相關。《雜病源流犀濁·積聚徵瘕痃癖痞源流》說:“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宣通,為痰為食為血,皆得與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而製之,遂結成形而有塊。”可見肺癌是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疾病。
針對肺癌的病機,劉氏采用健脾補腎、化痰祛瘀、散結解毒標本兼顧的治法,每每獲效,使得患者能與癌瘤共存,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常用藥物:黃芪、補骨脂、靈芝、大黃、白花蛇舌草、莪術、全蠍、蜈蚣等,即劉氏經驗方“消積飲”。
病例黎某,男,94歲。教授、總工程師。吸煙史40餘年。1999年11月3日行CT考慮為左上肺癌,患者考慮年老不同意手術,亦不同意進一步肺穿刺活檢病理以及放化療等治療,要求中醫藥治療。
初診:1999年11月20日。咳嗽,痰中帶血,胸痛半年,食欲不振,口幹,時有低熱,精神差,舌質紅,邊有瘀斑,少苔,脈細數。中醫辨證屬陰虛毒熱。以養陰清熱,解毒散結,以毒攻毒法治療,藥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30克,魚腥草25克,太子參18克,麥門冬、五味子各15克,全蠍6克、蜈蚣4條,田七末(衝服)1.5克、每日1劑,煎2次,分2次服。
二診:2000年10月18日。咳嗽,痰白,氣短和胸痛減輕。熱退,胃納呆滯,舌邊瘀點,苔白,脈細緩。中醫辨證屬氣陰兩虛,毒熱瘀阻,以益氣健脾,養陰清熱,以毒攻毒之法,藥用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貓爪草各30克,魚腥草25克,黃芪、山藥各20克,太子參、虎杖各18克,麥門冬15克,五味子10克,全蠍6克、蜈蚣4條。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每周複診1次,以上方加減。
三診:2001年9月11日。納可,時咳,痰少,便調,餘症同前。舌暗紅,苔白,脈細緩。因患者飲食有味,繼以標本兼治為則。中醫辨證屬肺脾腎虛,氣陰虧虛,瘀毒互結,以脾肺腎同補,益氣養陰,祛邪攻毒治則。藥用太子參、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各30克,桑椹子18克,麥門冬、女貞子、川斷、補骨脂各15克,白術12克,五味子、全蠍、炙甘草6克各6克,蜈蚣2條。
四診:2002年11月15日。咳減,痰少,無發熱、氣促,胃納可,二便調,眠可。舌淡紅苔白脈細。2002年11月12日複查胸部CT:左上肺腫塊,較前稍增大。中醫辨證屬脾腎不足,痰濕內阻,以健脾益腎,培土生金治則。藥用懷山藥20克,茯苓、炒穀芽、炒麥芽、太子參各15克,白術、蓮子各12克,砂仁(後下)、炒扁豆各10克,陳皮、桔梗各9克,炙甘草6克。
五診:2003年10月21日。少許咳嗽,少痰,無胸痛、發熱、氣促等不適,納可,二便調。舌淡紅苔白脈細。中醫辨證屬肺脾虧虛,腎氣不足,以益肺健牌補腎,扶正祛邪治則,藥用太子參、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女貞子各20克,麥門冬,黃芪、枸杞子各15克,全蠍、淫羊藿各10克、甘草6克,五味子5克,蜈蚣2條。
六診:2004年6月10日。偶咳無痰,無胸痛,乏力減。生活自理,自己上門複診。2004年6月4日我院CT:左上肺腫塊,較前稍增大。中醫辨證屬肺脾腎三髒虧虛,采用益肺健脾補腎,扶正祛邪治法,藥用太子參、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茯苓、女貞子、黃芪各20克,麥門冬、川斷各15克,全蠍、補骨脂、淫羊藿10克,五味子、甘草各5克、蜈蚣2條。
七診:2005年6月30日。症見較前消瘦,少許咳嗽,少痰,便秘,舌紅暗,苔白,脈弦。複查CT:左上葉3cm×3cm病灶。中醫辨證屬脾腎兩虛,痰瘀互結,以標本兼治為則,健脾補腎、活血化瘀為法,加肉蓯蓉、火麻仁、冬瓜仁補腎養陰、潤暢通便。藥用太子參、茯苓、黃芪、肉蓯蓉、火麻仁、冬瓜仁、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各20克,女貞子、桑椹子各18克,麥門冬15克、全蟲10克,五味子6克,甘草5克。
八診:2006年6月22日。無咳嗽,少痰,舌紅,苔白,脈弦。胸片示:左上肺病灶4cm×7.8cm。中醫辨證屬氣陰兩虛,瘀毒互結。以益氣養陰,化瘀解毒為法,藥用太子參、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女貞子各20克,麥門冬、川斷、補骨脂各15克,全蟲、羊藿葉各10克,五味子、炙甘草各5克,蜈蚣2條。
九診:2006年9月15日。偶有痰中帶血,8月16日在中山腫瘤醫院查痰塗片可見腺鱗癌細胞,近半年體重下降2千克、納可,眠可,二便凋,偶有便秘。舌淡暗,苔薄白膩,脈滑。中醫辨證屬脾腎不足,痰熱蘊肺。以健脾補腎、清熱化痰散結為法,藥用葦莖、白花蛇舌草30克,薏苡仁、冬瓜仁、半枝蓮、魚腥草、茯苓、黃芪、女貞子各20克,法半夏15克,桃仁、全蟲各10克,蜈蚣2條,甘草5克。
2007年4月14 日隨訪患者,患者現已94歲,目前少許咳嗽,咳白痰,無明顯氣促症狀,胃納可,精神好,生活自理,每日都外出散步,家住四樓,上下樓自如,但較前消瘦。
本例患者年已九旬,長期吸煙,毒熱之邪,灼傷津液,致肺陰虧虛,陰傷氣耗,絡脈失養,毒熱之邪,羈留肺絡,瘀毒熱聚於肺,日久化生包塊而成肺積,肺積不愈則成肺癌。
治法上采用辨證論治,以養陰清熱為主、補益肺氣為輔,生脈散為主加減,早期注重配合辨病用藥,治以解毒散結,以毒攻毒,伍魚腥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貓爪草及蟲類藥物全蠍、蜈蚣等。後期因正虛不運,故治法強調以健脾醒胃,以使氣血生化有源,隧肺牌腎三髒同補,使正氣來複,邪毒自去,常用藥物如黃芪、山藥、川續斯、補骨脂、淫羊藿、女貞子等。
患者雖然未行手術、放化療,經中醫辨證加辨病論治,並把握扶正祛邪,先後緩急以及全程顧護脾胃的原則。用藥處方中多有蜈蚣、全蠍等以毒攻毒之品,雖用藥日久,亦未見任何臨床毒副反應發生,體現了中醫藥較之放、化療抗癌的特色和優勢。該案亦體現了劉教授用藥的辨證策略:古有“用藥如用兵”,該案效不更法、方,而又隨臨床變化,靈活化裁;顯示了以中醫藥治療腫瘤的特點。
該案患者病灶雖有增大,但病情總體來講處於穩定狀態,臨床症狀輕微,達到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並使之長期(8年)帶瘤生存的目的。
(十二)唐福安臨證心法
唐福安(1917~)主任醫師,浙江省杭州市人。以解鬱化痰、祛瘀蠲毒治肺癌。首先以情誌為先,治癌不忘解鬱。唐氏認為,以樂觀是戰勝疾病的首要條件。平素性情豁達開朗者不易得病,即使得病也能積極配合治療。如若七情太過或不及,或因正氣虛損,邪氣乘虛襲肺,鬱結胸中,造成肺氣抑鬱,宣降失司,積聚成痰,痰凝氣滯,瘀阻肺絡,日久而成肺癌。二是化痰祛濕,兼以活血解毒。痰、濕、瘀、毒是形成肺癌的主要病因,痰瘀若與外來邪毒互相搏擊於肺絡,日久則變生為惡肉;若痰與煙毒搏結,積聚於肺則為肺積,即肺癌。因此在治療上要針對病因,重在利濕化痰、消瘀蠲毒,飲食上避免食用糖類等助濕之品。三是顧護脾胃,健脾不忘通腑。肺癌之為病,病在肺、脾、腎三髒,然脾胃為後天之本,惟有時時處處顧護脾胃,勿使受伐,才能使整個治療過程順利進行下去,達到木旺金生,母壯子健的效果。此外,健脾不忘通腑,肺與大腸相表裏,大便通暢則肺熱有泄降之途。四是蠲毒去熱,善用蟲類之品。晚期肺癌高熱不退或腦轉移者,以全蠍、蜈蚣、壁虎等蟲類藥加入基礎方中,常有出奇製勝之效。
唐氏對肺癌的治療,以理氣解鬱、化痰利濕、祛瘀蠲毒為治病法則,自擬抗肺癌方(基礎方)。藥用藤梨根、半邊蓮、薏苡仁各3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絞股藍、貓人參各15克,鬱金、枳殼各12克,生甘草6克。
方中絞股藍、藤梨根、白花蛇舌草、貓人參、半邊蓮、薏苡仁等均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作用;枳殼配鬱金有行氣化痰破瘀之力;生甘草潤肺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化痰利濕、消瘀蠲毒之功。
臨證時在此方基礎上每根據不同的病期及證候而靈活加減。疾病早、中期以祛邪為主,晚期以扶正固本為主。病人痰多伴咳嗽者,可加黛蛤散(包)24克,竹瀝、半夏、前胡各12克,浙貝母10克,桔梗、百部、炙紫菀9克;氣短乏力者,加黃芪20克,黨參15克;伴胸痛者,加瓜蔞20克,延胡索、桃仁各12克,紅花9克;濕重者加冬瓜子、皮各20克;痰中帶血者,如仙鶴草、白茅根各30克,三七粉6克(分吞);熱重痰稠者,加魚腥草30克,金銀花20克,黃苓12克;伴胸水者,加葶藶子15克,蘇子10克,大戟3克;患過肺結核者,浙貝母改用川貝母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