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命名和分類在中醫文獻中有大量的記載,在各種中醫命名中,有的描述與近代醫學的癌症極其相似。中醫對腫瘤的命名和分類主要根據腫瘤所出現的症狀、體征、形狀、質地及病因病機等予以命名和分類。周岱翰主編的《中醫腫瘤學》教材中已十分清晰分述了,現輯錄以下內容:
一、以患者的症狀特點命名
1.失榮、失營:《外科正宗》說:“失榮者……其患多生於肩之上,初起微腫,皮色不變,日久漸大,堅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動;半載一年,方生隱痛,氣血漸衰,形容瘦削,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腫泛如蓮,穢氣熏蒸,晝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潰越堅……”清·高秉鈞《瘍科心得集》記載:“失榮者,猶樹木之失於榮華,枝枯皮焦故名也。生於耳前後及項間,初起形如栗子,頂突根收,如虛疾鬁瘤之狀,按之石硬無情,推之不肯移動,如釘著肌肉是也。不寒熱,不疼痛,漸漸腫大,後遂隱隱疼痛,痛著肌骨,漸漸潰破,但流血水,無膿,漸漸口大,內腐,形如湖石,凹進凸出,斯時痛甚徹心……”。《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記載:“失榮耳旁及項肩,起如痰核不動堅,皮色如常日漸大,憂思鬱怒火凝然。日久氣衰形削瘦,愈潰愈硬現紫斑,腐爛浸淫流血水,瘡口翻花治總難。”以上古代文獻記述的失榮症,相當於某些惡性腫瘤,如惡性淋巴瘤以及喉癌、鼻咽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灶、腮腺癌等,並對其預後有較清晰的認識,《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指出:“古今雖有治法,終屬敗證……然亦不過苟延歲月而已。”
2.噎膈:本病首見於《內經》,稱“隔”,如《素問·通評虛實論》記載:“隔塞閉絕,上下不通。”《靈樞·邪氣髒腑病形》謂:“微急為膈中,食飲人而還出,後沃沫。”隋唐醫家多將噎膈分而論之,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分為五噎,即氣噎、憂噎、食噎、勞噎、思噎;與五膈,即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宋·嚴用和《濟生方》中首先提出噎膈病名,後世醫家沿用至今。明·李梃在《醫學入門》記載:“飲食不下,大便不通,名膈噎”,“噎近咽,膈近胃”。古代文獻中所說的噎膈,就是以吞咽食物時梗噎不順,甚則食物不能下咽人胃,食入即吐為主要特征的一類疾病。它的臨床表現與食管癌或胃底賁門癌的症狀相類似。
3.反胃:《靈樞·四時氣》記載:“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金匱要略》在描述“反胃”症狀時說:“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日胃反。”明·趙獻可《醫貫》記載:“翻胃者,飲食倍常,盡入於胃矣。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心胸痞悶,往來寒熱,或大便不實,或噯腐噫酸。”古醫籍中的反胃與胃癌所致的幽門梗阻相仿,但也可能包括一些良性幽門梗阻,臨診必須加以鑒別。
4.肺積、息賁:《靈樞·邪氣髒腑病形》記載:“肺脈……滑甚為息賁,上氣。”《難經·五十六難》記載:“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履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濟生方》說:“息賁之狀,在右脅下,覆大如杯,喘息奔溢是為肺積,診其脈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氣逆,背痛少氣,喜忘目瞑,膚寒,皮中時痛,或如虱喙,或如針刺。”以上所述與肺癌淋巴結轉移而引起的腋下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的體征頗為相似。而息賁的症候“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與肺癌產生的咳嗽、氣急、發熱等症相似。因此,肺之積的息賁,類似現在晚期肺癌的征象。
二、以患者的體征命名
1.鼓脹:鼓脹是以腹脹大,皮色蒼黃,脈絡暴露,四肢瘦削為特征的一種病證。由於患者腹部膨脹如鼓,故名為鼓脹。《靈樞·水脹》記載:“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根據以上論述,鼓脹相當於腹腔積液,常可見於惡性腫瘤,亦可見於肝硬化、腹膜炎等良性疾病,應注意鑒別。
2.翻花瘡: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載:“反花瘡者,由風毒相搏所為,初生如飯粒,其頭破則血出,便生惡肉,漸大有根,膿汁出,肉反散如花狀,因名反花瘡。凡諸惡瘡,久不瘥者,亦惡肉反出,如反花形。”清·鄒嶽《外科真詮》中記載:“翻花瘡潰後,瘡口胬肉突出,其狀如菌,頭大蒂小,愈努愈翻,雖不大痛大癢,誤有蝕損,流血不止。”這與皮膚癌、癌性潰瘍、黑色素細胞瘤極為相似。
三、以病灶局部的形狀特征命名
1.繭唇: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記載:“繭唇者,此症生於嘴唇也,其形似蠶繭故名之……始起於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漸漸腫大,合而為一,約有寸厚,或翻花如楊梅,如疙瘩,如靈芝,如菌,形狀不一。”《醫宗金鑒·繭唇》記載:“初起如豆粒,漸長若蠶繭,堅硬疼痛,妨礙飲食……若潰後如翻花,時津血水者屬逆……”清·許克昌《外科證治全書》中作過類似的描述:“唇上起白皮小皰,漸腫漸大如蠶繭,或唇下腫如黑棗,燥裂疼痛。”以上描述了唇癌的主要症狀,早期為豆粒大小,至後來病灶腫起、黏膜皺裂,因此命名該病為繭唇。“若潰如翻花”與唇癌後期出現的菜花狀潰瘍型病灶的症狀很相似。
2.舌菌、舌疳、舌岩、蓮花風:明·薛己《薛己醫案》中記載:“咽喉口舌生瘡,甚則生紅黑菌,害人甚速。”《醫宗金鑒》將舌菌命名為舌疳,謂:“其證最惡,初如豆,次如菌,頭大蒂小,又名舌菌,疼痛紅爛無皮……若失於調治,以致腫,突如泛蓮,或有狀如雞冠,舌本短縮,不能伸舒,妨礙飲食言語,時津臭涎。再因怒氣上衝,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延及項頜,腫如結核……”清·沈善謙《喉科心法》補充道:“蓮花風,又名舌菌風,生於大舌中間。初起紅腫如豆,漸大如菌,腐爛無皮,若成蓮花形、雞冠形、口流臭津,或患上出血不止者不治。”這些描述與現代醫學的舌癌極為相似。
3.口菌、牙蕈:許克昌《外科證治全書》中說:“(口菌)多生在牙齦肉上,隆起形如菌,或如木耳,紫黑色。”餘景和在《外科醫案彙編》中記載:“牙蕈,形似核桃,堅硬如石。”這些描述與牙齦癌及牙齦黑色素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