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多發病、常見病。中醫藥治療腫瘤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獨特的理論體係和辨證施治,已逐漸探索並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實踐證明,中醫藥治療腫瘤是有效的,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了腫瘤防治的臨床療效。
中醫腫瘤防治的方法起源於先秦時代,其實早在殷商時代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瘤”的病名記載。而在先秦時代的《周禮·天官》記載了治療腫瘤一類的專科醫生:“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矞殺之齊。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腫瘍包含腫瘤,並主張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其中內治即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外治則用“祝藥……殺之齊”。“祝”意為用藥外敷,“殺”是用藥腐蝕惡肉。“祝”、“殺”都為現代中醫腫瘤的常用方法。這一時期古人對包括腫瘤在內的腫瘍較膚淺的認識,並在治療中最早使用“有毒藥物”這對後世治療腫瘤疾病有一定的影響,可為是萌芽階段。至戰國—秦漢時期,就初步形成了中醫腫瘤的防治體係。《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經典著作的相繼問世,使人們對腫瘤的認識由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腫瘤防治方麵,提倡用整體觀念來認識,用辨證論治來治療,如《金匱要略·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記載:“積者,髒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為可治……”提示了積與聚同為包塊,病機不同,預後不同,治法不同。同時《傷寒雜病論》還為後世留下了桃仁承氣湯、下瘀血湯、桂枝茯苓丸等著名方劑,至今仍廣泛用於胃癌、肝癌、胰腺癌、子宮頸癌等惡性腫瘤的治療。
晉唐至明清時期是中醫腫瘤防治體係進一步發展階段。宋代《衛濟寶書》首先出現“癌”字的記載。這一時期的論著中,可以見到記述各種腫瘤的具體臨床表現,如《仁齋直指方》對癌的症狀進行了仔細的描述:“癌者,上下高深,岩穴之狀,顆顆類垂,毒根深藏”;而且還有了對於惡性腫瘤的辨證論治,如對於噎膈(食管癌),朱丹溪認為應該“滋養津血,降火散結”,張景嶽主張“當以脾胃為主”,“宜從溫養,宜從滋潤”;清代王清任認為應從瘀論治等等。這一時期,也為後世治療腫瘤創建了許多廣為應用的方劑,如小金丸、蟾酥丸、活絡效靈丹、犀黃丸等。
中醫治療腫瘤具有改善症狀,提高療效,延長生存期,減輕放化療毒副反應,提高機體免疫力,治療癌前病變,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骨髓造血功能,抑癌抗癌等作用。形成了各種腫瘤的臨床治療方案,並被患者所接受。
一、中醫對腫瘤致病的認識
在腫瘤發病方麵諸家論述多與“虛”“毒”有關,其次為“瘀”和“痰”。鬱仁存提出了外因是條件、決定性因素是內因的“內虛學說”,認為在外界環境條件大致相同,接觸的致癌物質也大致相同的人群中,有人患癌症,有人不患癌症,說明決定因素還是在於機體的內在環境和因素。而“絡病學說”則認為“腫瘤乃痰濁、瘀血等有形之陰邪凝聚於絡脈而成”,其次還有廣泛被中醫腫瘤界所接受的“毒”、“瘀”、“痰”為腫瘤的主要致病因素的各種理論和學說。
此外,不容忽視的是腫瘤的創新病因學說的提出,更是體現了在現代西醫治療手段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中醫藥理論的與時俱進。其主要內容有:射線為“火毒”性質,以“火邪”特有的毒熱傷津為主,並合並氣虛、血瘀證候;化療藥物表現出寒熱夾雜的“藥毒”特性,接受化療的患者常表現出以氣血虧虛為主,合並脾胃失調、血瘀的證候等等。
二、對腫瘤轉移的認識
張健氏提出的“傳舍理論”認為,癌瘤的傳舍(轉移)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其中包含三個要素:一是指癌毒脫離原發部位,發生播散,即“傳”;二是擴散的癌毒停留於相應的部位,形成轉移瘤,即“舍”;三是轉移瘤也可繼續發生“傳舍”,即所謂“邪氣淫溢,不可勝論”,這與現代醫學腫瘤轉移的機製逐漸吻合。其次是“痰毒流注”學說,認為腫瘤轉移是痰毒之邪流注經絡所致。還有“風病學說”、“痰瘀互結,毒瘀互結”、“癌症治濕”等理論,這些極大地充實與豐富了中醫腫瘤理論體係。
三、對腫瘤防治的認識
惡性腫瘤中醫藥防治體係的研究,主要體現在臨床治療效果方麵。半世紀以來,通過不斷的實踐與研究,中醫腫瘤工作者們繼承經驗,與時共進,總結出了中醫藥治療腫瘤必須堅持的幾個原則性理論,如“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提出中醫的治療原則“早期以祛邪為主,扶正為輔;中期扶正祛邪並重;晚期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的總的原則。為了更好的體現中醫藥的輔助作用,提出“階段治療”,即“手術後早期重建修複;手術恢複後清除殘餘病灶;長期鞏固療效,防止複發轉移”,很好地指導著臨床實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