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小李有點不敢相信。
過了兩個星期,小李打電話告訴醫生說,他每天都遵照指示,跑步10公裏。
“怎麼樣?有效嗎?身體變好了嗎?”醫生問。
“不知道!”小史回答說,“我現在已經快跑到台中了,離開家已經167公裏了。”
有一位旅客,晚上住在火車站附近的旅館裏。
一早醒來,發現太遲了,趕快整理行李,趕搭火車。可是在一樓大廳歸還鑰匙時,突然想起:吹風機、刮胡刀和手表都還放在房間浴室內忘了拿!
於是,他立刻告訴男服務生:“快,你幫我跑到508房間,看看我的吹風機、刮胡刀和手表,是不是都還放在浴室裏。快,離火車發車時間隻剩下5分鍾了!”
男服務生一聽,來不及等電梯了,馬上從樓梯衝上5樓。過了3分鍾後,男服務生氣喘籲籲地空手跑回來,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先生,你說對了,吹風機、刮胡刀和手表,都還放在浴室裏,沒錯!”
有些人太憨直了,不知臨事變通,而缺少應變力和判斷力,隻是守本分地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叫人聽了哭笑不得。
“應變理論”指出,人在麵對新的事物、環境、資訊或溝通對象時,必須擁有應變能力,並具備較高的伸縮性和適應力,才能獲得有效的溝通。
如果應變能力差,不懂得看人臉色,不懂他人的話中話,或是不清楚別人真正的訊息含義,就可能造成“含混不清的溝通”。
一般來說,大人的思維係統比較複雜,也需要較強的應變能力。而小孩子的想法與思維卻很簡單,有時候更是憨直得可愛、有趣。
有一個父親帶小兒子去吃一種掉渣餅,但現做掉渣餅總是要等十多分鍾。等到熱騰騰的掉渣餅端出來後,女店員問小兒子:“小弟弟,你的掉渣餅要切成4片還是8片?”
小兒子想了想,一副聰明模樣地說:“我想切成4片好了,我吃不下8片那麼多!”
小小方法,正確處理夫妻間的埋怨
出外用餐的沉悶無聊或許正表現出家中的情形。我們聽到過不少夫婦的埋怨——
她說:“他一回家,就自己斟上一杯酒,然後坐下來埋頭看報。我要問他點什麼,他就含含糊糊地應付一個字。我想要試著和他聊聊天,可發現他的心根本沒在這裏,也許還在辦公室那些沒解決的問題上呢。我整天和孩子們泡在一起,陪著他們說些傻話。我真想換換腦子,可他卻不理睬我。”
他說:“我還沒來得及關上門,她就開始沒完沒了地向我發出一連串的抱怨:什麼洗碗機又漏水了,掃房間的女傭今天沒有來,小家夥又罵髒話了……為此我不得不在回家途中停下來喝杯酒,好振作精神來應付傍晚的訴苦時間。”
他又說:“我剛放下公文包,她就問:‘今天辦公室有什麼事呀?親愛的。’哼,我寧可把辦公室裏的事忘得一幹二淨。我最不想做的就是重述白天發生的那些事情,她難道就非得問這個問題嗎?我根本不想回答,所以就打開了電視機。”
人終究是人。因此,妻子眼裏的丈夫似乎永遠是不完美的。反過來說,丈夫眼裏的妻子也是如此,這一點也不奇怪。這種種怨言可以歸納成下列公式:
丈夫說,她太嘮叨……
她的聲音太大、太尖……
她每句話都說個半截……
她老是搶著說我要說的話……
她總是打岔……
她總是挑我的錯……
她總是抱怨……
妻子們也有類似的怨言。其中最具普遍性的控訴是:她們的丈夫不理睬她們,不開口說話,好像是在想著其他事情……
有一位妻子問:“既然先生們希望我們少囉唆,那麼女人們為什麼還要學習多多談話呢?”
其實,如果學會了良好的談吐,先生們肯定會希望她們多講些話。曾有人說過:“愛情並不就意味著彼此相對凝視,而是共同望著相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