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導致輕視。”這句話對於所有婚姻來說可能並不都合適,但親密有時的確會影響相互的尊重和欣賞。有位女士的丈夫就老是批評她談吐上的怯懦和遲疑。“你的聲音聽起來根本不像個董事長的夫人。”他總是這麼對她說。有一天,當他倆坐下來談論剛剛參加的宴會,妻子悄悄打開錄音。然後,她重放了錄音。第一次客觀地聽妻子說話,使得那位先生對妻子談吐的魅力有了嶄新的認識。她告訴我,那次的錄音成了他們的一位沉默的婚姻顧問,因為她先生對自己的談話的錄音頗為滿意。卡克加說:“大多數男人,他們對自己都非常主觀。而對其他人卻很客觀,有時甚至過於客觀。事實上,真正應該做的倒是對自己客觀些,對別人主觀些。”
咬文嚼字,巧說妙語有樂趣
一個人讀書寫作或說話時過分注意某些字詞的運用,以至達到了繁瑣複雜的程度時,我們就說這個人是在“咬文嚼字”。所以一般來說,我們沒有人喜歡戴上這樣一頂惹人心煩的大帽子。可是咬文嚼字還是門“藝術”呢!事實上,隻要你“咬”得巧,“嚼”得妙,這裏麵能品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味道來!
咬文嚼字幽默術就是指人們在語言的運用中抓住個別字、詞做文章,將它加以臆測和解釋,從而引起幽默效果的幽默技巧。一般來說,可以有意識略去該字、詞的本義不用,而是從其表麵入手,“望文生義”,給它硬造出一種貌似“合理”的解釋來。請看下麵這則幽默中的父親是怎麼強不知以為知地咬文嚼字的。
兒子有一天撿到一張舊藥單,跑來問父親,他說:“爸爸,為什麼這張紙上寫著‘複方’、‘單方’,這是什麼意思呀?”
爸爸對醫藥知識一無所知,但又不想在兒子麵前失麵子,就隨口說:“所謂‘複方’,就是說要反複吃多遍才能有效的藥方;所謂‘單方’,當然就是說隻吃一次就可以治好病的藥方啦!”兒子佩服地點了點頭,緊接著又問:“那麼要是‘複方’、‘單方’都沒寫呢?”
“那就是說不用吃也能見效呀!”父親不無得意地回答道。
人們常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無論多麼淵博的人,都會有不知道的知識,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我們上麵看到的這位父親寧可胡編亂造,歪曲事實,也要給兒子一個“解釋”,替自己爭一分顏麵。解“複方”為“反複使用的藥方”,跟解“單方”為“使用一次的藥方”是一個道理,說穿了就是一種望文生義。
按照同樣的“邏輯”,什麼也不寫自然也就意味著“不用吃也能見效”,這是極簡單又荒唐的“結論”。
在現實生活中切忌這樣教育子女,這是一種很不明智的誤導,因為幽默歸幽默,畢竟它和現實是有差距的。
曆史課上,老師正向同學們講授我國原始時代人類祖先活動的有關情況。
“據考古發現推測,‘北京人’距今天大約已有50萬年的曆史了!”老師不無自豪地向同學們介紹道。
“哦,老師,我想提個問題,”有個學生怯生生地問道:“那麼上海人呢?”
課堂上一片哄笑,老師也被搞得啼笑皆非,一時無法收拾。“北京人”在這裏指的是我國境內所發現的一處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代表類型,但學生誤將這與今天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行政區劃分相聯係,從而節外生枝,問出了這樣荒唐的問題,連老師也窮於應付了!
由此可見,當表達方式過分相同的字詞處於不同的語言環境時,相應的就可能包含完全不同的意義。差之毫厘,謬以千裏,相映成趣的幽默魅力就是在這種虛實真假之間的強烈對比當中,自然而生的。
掌握這種咬文嚼字幽默術相信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難,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手拈來,可“咬”可“嚼”的例子簡直數不勝數,難就難在怎樣去掌握好這個“度”的問題。比如應注意使用的場合,尤其在很正規、嚴肅的場合中,更應慎之又慎,否則很可能會被人指責為“幽默過頭”、“耍嘴皮子”,那樣也就有違於我們製造幽默的初衷了。
但願大家都能在適當的場合中使用這種幽默術,幽默的樂趣就在一“咬”一“嚼”之間!
“胡說八道”,打開局麵
借題開場幽默術是借助自己前麵的人的某句話或周圍的某個事物作為話題,通過超常的發揮,從而開始你的講話的一種幽默技巧。俗話說 “萬事開頭難”,說話自然也不例外。特別是當你被要求演講時,當你路遇自己喜愛的異性,想打破僵局時,怎樣開講,總是一件很棘手的事,甚至是很難為情的事。不過,真正遇到這種情況,你不必緊張,靜下心來想一想,先前有沒有可借助的話題,比如周圍的事物、天氣、衣著、長相、姓名、動物等。借題開場幽默術就是幫你解決這種困難的,它要求你克服怯懦、找準話題、荒誕發揮。克服怯懦所需的是知識準備,荒誕發揮、產生幽默是最終的目的。一般情況下,當你的幽默效果出來了,聽眾發笑了,你與對方的心理距離就縮短了。這樣,再轉入正題,聽眾就會對你感興趣,放鬆心情,集中注意力去聽,所以接下來你的講話就會順當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