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決心製造如今聞名遐邇的V8發動機時,決心設計一個引擎,將全部八個汽缸模塊全部放在一個機組當中。於是,他命令工程師為這種引擎設計一套方案。方案設計在紙上,但是工程師卻堅信根本不可能將八個汽缸內燃機組全部放到一個引擎裏。
福特說:“不管怎麼說,都要把它造出來。”工程師們回答:“但是,這根本不可能!”“繼續努力,”福特命令道,“不要停止嚐試,直到取得成功,不要考慮花多長時間。”
工程師們隻好繼續努力。如果還想繼續在福特的公司做事,他們除了勇往直前別無選擇。六個月過去了,工作毫無進展。又過去了六個月,仍然一事無成。工程師們嚐試了一切能夠想出的辦法貫徹福特的指示,但是似乎還是應了那句話:“不可能!”
這年年底,福特與工程師們共商大計。和以前一樣,大家告訴他說,根本沒辦法將他的命令落到實處。
“徑直前進吧,”福特說,“我想要得到它,我會得到它的。”他們隻好繼續努力,隨後,就像突然間變戲法似的,奧秘出現了。福特的決心再次獲勝!
對這則故事的描繪也許並不百分百準確,但是對它要旨和實質的描述是準確的。隻要願意,任何希望思考致富的人都可以從中推斷出福特數百萬美元財富的來源之謎。你根本不用絞盡腦汁。
亨利.福特是一位成功者,因為他理解並運用了成功原則。成功原則之一是欲望:知道自己想得到什麼。讀本書時,請記住福特的這個故事,挑出描寫他矚目成就之奧秘的語句。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如果你能準確指出使亨利.福特致富的具體原則,那麼你就能在適合自己的幾乎所有事業中,都能取得與他媲美的成就。
20世紀末的“亨利.福特”是比爾.蓋茨。正如福特通過製造出一種多數人都買得起、開得上的汽車,從而使交通業發生革命性變化一樣,比爾.蓋茨通過開發出使每個人(不隻是計算機技術專家)都能用上計算機的軟件係統,也使計算機工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種變革後來使個人計算機成為每間辦公室、每所學校和多數家庭的必需品,也給比爾.蓋茨帶去數十億美元的財富,使他成為全世界的首富。
蓋茨最早接觸計算機並開始為計算機編程時隻有13歲。1973年,他作為新生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在那裏,他與如今微軟公司的CEO史蒂夫.巴爾默相識並結交。在哈佛讀書期間,蓋茨為第一台微機設計了一種叫做BASIC的程序語言。
上大二時,蓋茨過於沉迷於開一家軟件公司的夢想,以至於離開哈佛大學,勢單力孤地為實現這一夢想而奮鬥。幾年前他就和兒時的朋友保羅.艾倫合夥成立了微軟公司,這也成為這次奮鬥的基礎和平台。他們認為,計算機應該放在每間辦公室的桌麵上和每個家庭中,成為一種有用的工具。在這種信念的指引下,他們開始為個人電腦開發軟件。蓋茨的遠見卓識和他對於個人計算的深謀遠慮,成為微軟公司和整個軟件業成功和繁榮的關鍵。
實現這一重大目標之後,比爾.蓋茨繼續追求新的目標。他的目標有兩個:一是製造不斷改進的計算機程序,二是發展慈善事業。後後,他和妻子梅琳達設立了世界上數額最大的慈善基金。
你是自己命運的主人和靈魂的舵手
英國詩人W.C.亨裏寫下詩句“我是自身命運的主宰,我是自身靈魂的舵手”時,他應該在告訴我們:人之所以是自身命運的主宰、自身靈魂的舵手,是因為人有能力控製自己的思想。
他應該在告訴我們:這個小小星球賴以在宇宙中漂浮、我們賴以移動和存在的大氣,其實是一種飛速振動的能量形式,其速度超乎人的想象;大氣中充斥著一種普遍存在的力量形式,它對我們頭腦中存有的想法的本質具有自適應性;它會以自然的方式影響我們,使我們能將自身想法變成與其對等的客觀現實。
如果這位偉大詩人告訴我們這個偉大真理,我們就應該懂得為什麼人是自身命運的主宰、自身靈魂的舵手。他應該在告訴我們並且著重強調一個道理:這種力量根本不指望對破壞性想法和建設性想法加以區分;它會像指點我們按照富足的想法行事一樣,迅速敦促我們將貧窮的想法也變成現實。
他還應該在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會受到其中存有的支配性想法的磁化;這些“磁體”通過任何人都不了解的手段,為我們吸引來同頭腦中支配性想法本質相同的力量、人和人生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