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恩斯知道自己能賣出“愛迪生口授機”。他將內心的想法向愛迪生和盤托出,很快便得到了機會。他確實賣出了機器。事實上,他的推銷極為成功,以至於愛迪生給了他一紙合同,讓他在全美範圍內配送並銷售這種機器。他們在這次成功商業合作中使用的推銷廣告是“愛迪生發明、巴恩斯組裝”。巴恩斯從這次合作中賺了很多錢。不過,他取得的成就要遠遠比這更偉大:他證明了一個人的確可以“思考致富”。
巴恩斯最初的欲望到底為他帶來多少實際收益,這一點我無從得知。也許給他帶來了兩三百萬美元,但是不管是多少錢,其數目與他通過某個信念得到的更多財富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這種信念以明確的知識出現,即:無形的思想衝動可以通過運用已知原則轉變成客觀行動,並取得合意成果。
巴恩斯擁有的不過是一個想法:與偉大的愛迪生合作!他要通過想象來獲得一大筆財富。他一開始兩手空空,但是有一點: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決心不惜代價支持這個願望,直到將其變成現實。
他完全靠自己白手起家。他受到的教育很少,沒什麼影響力,但卻有主動的精神、不屈的信念和求勝的願望。憑借這些無形的力量,他使自己成為當時健在的最偉大發明家最倚重的人物。
現在,讓我們再看看另一種不同的情形,分析一個本來完全可以擁有巨額有形財富的人,是怎樣由於與追求的目標尚有三英尺之。時選擇放棄,從而與這筆財富失之交臂的。
離金礦僅有三英尺遠
失敗者之所以失敗,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在遇到短暫挫折時習慣於放棄。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因為犯過這樣的錯誤而追悔莫及。
R.U.達比長大後成了美國最成功的保險推銷員。他曾向我講過他叔叔的故事。達比叔叔在盛行淘金熱的年代也想圓自己的“淘金夢”,於是到美國西部挖掘黃金、“勞動”致富。他從未聽說過從人腦開采出來的黃金要比地球上能挖出的所有黃金都多得多。他在采掘區周圍立上界標,然後拿著鋤和鏟忙開了。挖掘工作非常辛苦,但他對金礦的渴求卻異常堅定。
辛勤工作3周之後,他終於得到了回報:他發現了閃閃發光的金礦。但是他需要用機械設備將礦石運到地麵。此時,他悄悄將礦石藏好,沿原路回到位於馬裏蘭州威廉斯堡的家中,將這一“重大發現”告訴了親戚和幾位鄰居。大家湊齊了錢,買來所需的機械,並通過海路運輸。之後,叔叔和達比又回去找礦石去了。
第一車礦石挖了出來,並用船運到一個”煉廠。”煉出的黃金表明,他們擁有科羅拉多最豐富的金礦!隨後又運了幾車礦石,還清了船運費用。接下來的所得可就是純粹的暴利了。
下去的是鑽探機,上來的可是達比和叔叔的希望!然而就在此時,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金礦的礦脈不見了!他們已經挖到金礦紋理的最底層,再往下就沒有了金礦!他們繼續向下挖,拚命想發現已經失去的礦脈,但卻無濟於事。
最後他們決定放棄。他們以幾百美元的價格,將機械設備賣給一位舊貨商,然後坐火車回家。有些“舊貨”商很愚蠢,但是這個家夥卻一點也不傻!他找來一位采礦工程師實地考察礦藏,並且做了一些計算。工程師認為這次采礦工程是失敗的,因為業主不知道“失效層”的存在。他的計算顯示,隻要順著達比叔侄停止采掘的地方再向下三英尺,就能發現新的礦脈!而他們恰恰從這裏采出了黃金!
這位“舊貨”商之所以從這座礦井的金礦中賺取幾百萬美金,是因為他非常清楚在放棄之前應該先求助於專家。購買機械的錢多半都是通過當時尚且年輕的R.U.達比的努力才借到的。這些錢來自他的親戚和鄰居,因為他們相信他。盡管事情發生在多年以前,但他仍然分文不少地還清了債務。
很久以後,達比先生加倍彌補了自己的損失,因為他通過這件事發現,欲望能夠轉變成黃金。這個是在他從事人壽保險業之後才發現的。
達比曾經因為離金礦僅有三英尺時半途而廢,從而丟掉了唾手可得的一大筆財富。達比將這一教訓牢記於心,之後便在選定的事業上有所收獲。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對自己說,“我曾經在離金礦隻有三英尺時停了下來,但我永遠都不會再因為我勸說別人買保險時說‘不’而放棄。”他將自己的韌勁歸功於那次淘金過程中由於放棄而汲取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