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思想的力量(1)(1 / 3)

(激發潛能的動力之源)

“人的想法是物質性的”,事實的確如此,而且當想法與明確目的、毅力和一種熾熱欲望混合時,就會成為強有力的物質,因為此時,它們能轉變成財富或其他有形物體。

通過“思想”與托馬斯.A.愛迪生共通的人人的確能思考致富,埃德溫.C.巴恩斯發現這個道理是多麼真實。他的這一發現並非一下子得到,而是一點點積累而形成,從一開始的熾熱欲望,逐漸變成偉大的托馬斯.愛迪生的事業夥伴。

巴恩斯的強烈欲望有一個鮮明特色,就是它的明確性。他希望與愛迪生共事,而不是為愛迪生做事。不妨仔細看看文中怎樣描寫他將欲望變成現實的方法,之後,你將對引領你獲得財富的13條原則有更深理解。

當這種欲望(思想衝動)第一次在他腦海閃現時,他還不具備將想法付諸實施的條件。有兩大困難擋住他前進的去路:第一,他不認識愛迪生先生;第二,他買不起去新澤西州奧倫奇市的車費。這兩個困難足以讓大部分企圖夢想成真的人铩羽而歸。但是,他的欲望可不是普通的願望!他早就下決心要千方百計實現這一願望,甚至最終決定坐“悶罐車”前往而不是甘於失敗(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悶罐車”,不妨認為他是坐運貨列車前往東奧倫奇的)。

他來到愛迪生先生的辦公室,宣布此行目的是與這位大發明家共事。多年後,愛迪生先生談到第一次見到巴恩斯的情景時說:“他站在我對麵,看上去像個平平常常的流浪漢,但臉上卻表現出某種東西,給人傳遞著一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印象。根據多年與人交往的經驗,我知道,當一個人對某件事物的渴望真正強烈到願意拿整個未來為籌碼獲得它的時候,他必定會取得成功。他給了他機會,滿足了他的要求,因為我發現他決心已定,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之後發生的事證明,我在處理這件事時沒有犯任何錯誤。”年輕的巴恩斯在當時到底向愛迪生說了什麼,與他想了什麼相比,已經遠遠不重要了。連愛迪生自己也這麼說!激勵巴恩斯最早站在愛迪生辦公室的肯定不是這位年輕人的長相,因為從這一點來說,顯然對他不利。重要的是他在想什麼。

如果能將這句話表達的含義傳遞給讀到它的每一個人,那麼大家就不必再讀本書餘下的內容了。

巴恩斯並不是第一次見到愛迪生時就實現了與他共事的願望。他確實得到了在愛迪生辦公室工作的機會,拿著微不足道的薪水,做著對愛迪生而言無關緊要的工作。但是這種工作對巴恩斯卻無比重要,因為這使他有機會向中意已久的“合夥人”展示自己的“商品”。

幾個月過去了。顯然,巴恩斯渴望已久的目標看不到半點實現的可能,而他早就下決心要將這個目標作為自己的明確目的。但是,巴恩斯的腦子裏正在發生一件重要的事情。他日複一日地強化著自己的欲望,那就是:成為愛迪生的事業夥伴。

心理學家曾說:“當一個人真正為某件事做好準備時,這件事便會露出自己的真麵目。”這句話沒有錯。巴恩斯已經為成為愛迪生的事業夥伴做好了準備,而且還下決心繼續準備下去,直到得到自己孜孜以求的東西為止。他並沒有對自己說“算了吧,這有什麼用?我還是改變想法、找一份推銷工作得了。”而是說,“我到這裏來是為了與愛迪生共事,即便這個目標需要付出餘生去爭取,我也要實現它。”他已經豁出去了!如果人們都樹立一個明確目標,然後不遺餘力地支持這個目標,直到它讓你魂牽夢繞、寢食不安,那麼我們的人生會得到怎樣的改寫啊!

也許年輕的巴恩斯當時並不懂得這一點,但是他那堅定的決心、為實現單獨一個欲望不顧一切的毅力,注定會摧毀一切障礙,為自己贏來夢寐以求的機遇。

機遇來臨時,它出現的形式和方位都出乎巴恩斯的預料。這是機遇狡詐性的體現。機遇有個狡猾的習慣,喜歡從後門悄悄溜進來,往往還喜歡以災難或暫時失敗的方式喬裝露麵。也許這正是太多的人認不出機遇的原因吧。

愛迪生先生剛剛改進了一種新式辦公設備,在當時稱為“愛迪生口授機”。他的推銷員對這種機器的推銷並不熱情,因為他們不相信這種東西能夠不費力地賣出去。但巴恩斯卻認為是天賜良機。機會躡手躡腳地爬進來,藏在一種樣子奇特的機器背後;除了吸引巴恩斯和愛迪生這位大發明家的興趣之外,它對任何人都沒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