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高句麗抵擋不住 楊玄感走投無路(1 / 2)

在各種條件都不利於楊玄感的情況下,他不退反進,被困在洛陽城下,埋鍋造飯吧,明天狠狠地敲它一下。

楊玄感這次是半路上丟算盤,失算了,楊廣的軍隊從高句麗回來了,包圍了楊玄感的雜牌軍。

楊玄感這一鬧,真的解救了遼東城的高句麗軍,但一句感謝話都沒有。

楊廣第二次親征高句麗的完美計劃徹底泡湯了。

出門是豆渣,在家稱老大,楊廣要來清算這些不安定分子了。

俗話說:“拄拐要拄長的,結伴要結強的。”楊玄感未理解其中奧妙,在進攻洛陽失利後,卻意外俘虜隋朝文臣,內史舍人韋福嗣,兩人變成了要好的朋友,把才華橫溢的李密涼在一邊。

拔了毛的鳳皇不如雞,韋福嗣本不想造反,無奈成了別人的俘虜,過一天是一天,有時提點建設性意見獲得好感,日子還是越來越有滋味。

要檢驗一個人是否真心戰到自己的陣營中來,必須寫討隋檄文,韋福嗣是個文人,討伐文章是他的一絕,但是楊玄感叫人備好筆墨紙硯交給他之後,卻得到的答複是:我不寫。

這叫給臉不要臉,活脫脫一頭強驢。

李密不得不起來說話,得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他已經很煩韋福嗣這個人了。

李密主張殺了韋福嗣,理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是和我們穿同一條褲子的人,他撅起屁股,就知道他那屁是啥味了,此為奸人也,遲早會壞菜的。”

沒想到,楊玄感像是喝了迷魂湯一樣,不聽李密的勸告,越來越不信任李密。

很多時候,人碰到不敬東家敬夥計,認錯了主的事兒,那得想想自己的後路了。

李密頭腦非常清醒,悄悄地找來與自己熟悉的人商量對策:“我們跟著老大一起出來混,但他不聽取建議,爭取獲得更大的勝利,長此以往,那是茶杯蓋上放雞蛋,靠不住的,我們遲早會被別人包餃子的。”

換句話說,李密覺得自己是廁所裏尋灶王,找錯了地方。

正當李密和他的戰友一籌莫展的時候,韋福嗣腳底抹油了。

因為,自古以來,食君之祿,擔君之憂的口號已經深深也烙印在了一些官員的頭腦裏,造反始終不是正道。

韋福嗣就是這種口號的典型代表,積極擁護者,同時又是受害者。

韋福嗣逃回洛陽後,反而被楊廣砍了頭,聽到這條好消息之後,李密如釋重負也鬆了一口氣。

好了,楊玄感造反了,楊廣回國了,胖得像行走的沙包的,瘦得像豎立的旗杆的,都像趕集似的集攏來,折騰著統一不久的大隋帝國,鐵打的漢子也經不起折騰,真熱鬧。

母雞生蛋咯咯叫,生怕別人不知道,英雄好漢們看到楊玄感敢第一個吃了大螃蟹,紛紛向螃蟹店老板說:我也來一隻。

接下來,楊玄感做出了一個大膽而冒險的決策,尋找隋軍決戰。

因為他看到了自己的軟肋,而且是無法把軟肋變成肱二頭肌了,這個軟肋就是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打一槍換個地方,糧草不足,唯一的辦法是孤注一擲,破釜沉舟,勝敗在此一舉。

於是,一個叫北邙的地方成為了楊玄感和隋軍決戰的場地。

北邙是個小地方,一下子彙集十幾萬人,連個轉身的地兒都沒有。

要比武也要找個寬敞地兒,在北邙小地方戰死,連個經濟適用墳都撈不著。

如果說楊玄感好似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就是下結論得早了點。

別看楊玄感臨時拚奏成一支武裝力量,沒有多少戰鬥力,但是他本身就是一員虎將,每戰都能身先士卒,調動了土兵們的積極性。

北邙戰役開打後,楊玄感的軍隊占了很大優勢,主要是他采用一個特奇葩的辦法。

這個辦法得有一個作孽自已,糟賤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很簡單,就是采用設伏詐敗的方法,表麵看起來很笨拙,實則很管用。

此方法隻有一句話:捉住楊玄感了。

真有賊喊抓賊的味道,隋軍信以為真,高興得想雙手爬地,放鬆了警惕,卻被楊玄感的幾千騎兵殺得片甲不留。

可以說,上半場楊玄感遙遙領先。

下半場,楊玄感漸漸處於劣勢,因為有個叫楊玄挺的被流箭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