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2 / 2)

撒哈拉沙漠之謎

撒哈拉沙漠地區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千米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為主,其次是柏柏爾人等。居民和農業生產主要分布在尼羅河穀地和綠洲,部分以遊牧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沙漠中陸續發現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鈾、鐵、錳、磷酸鹽等礦。隨著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采,改變了該地區一些國家的經濟麵貌,如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已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尼日爾成為著名產鈾國。沙漠中也出現了公路網、航空線和新的居民點。雖然如此,但撒哈拉沙漠依然是風沙盛行,沙暴頻繁,尤其在春季,是沙暴的高發季節。這裏存在著300多種沙生動物,還有許多鳥類,常見的爬行動物是蜥蠍和蠍子。撒哈拉沙漠的駱駝全是單峰駝,不需要精飼料,卻耐熱耐寒,忍饑耐渴。隻需消耗很少的草

和水,就能在沙漠裏負載200千克貨物走幾個星期。

去過撒哈拉沙漠的人第一印象就是當放眼望去時,隻見一座座金黃色的沙丘連綿起伏,有的沙丘很大,像高大的金字塔。在大大小小的沙丘左右有很多棕褐色的岩石,有的像人的大拇指,有的像一頭蹲著的駱駝……

其實,撒哈拉沙漠並非是一塊不毛之地,這裏不僅生長 著生命力頑強的植物,如梭梭樹和沙漠灌木,還活躍著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如昆蟲、蜥蜴、小鳥和齧齒動物,它們在沙子上留下各種各樣的足跡,使這個“沙土世界”並不寂寞。

“撒哈拉”在阿拉伯語裏是“空虛無物”的意思,被稱為“生命的墳墓”,但這裏貯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鐵、鈾、錳等,許多國家都在注視這塊荒涼的寶地。據考古學家發現,很早以前的撒哈拉是一片生機盎然的土地。他們在沙裏發現過許多洞穴,洞穴岩壁留下的壁畫上,繪有成群的長頸鹿、羚羊、水牛和大象,還有人類在河流裏蕩舟,獵人執矛追殺獅子的場麵,壁畫中的塞法大神則是當地民眾的“豐收神”,象征著六畜興旺的太平景象。

1981年11月,飛越撒哈拉的美國航天飛機利用遙感技術,發現了茫茫黃沙下埋藏著的古代山穀與河床。地質工作者通過實地考察,證實沙漠下麵的土壤良好,並且發現了古人的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這些古人的生活年代早應該在20萬年前,至晚也應該是在1萬年前。同時在撒哈拉漫漫黃沙下幾百米至幾千米處, 人們還發現藏有30萬立方千米地下水。這些水從何而來?撒哈拉不是海洋演化生成,為什麼卻發現了鹽礦?撒哈拉最初的漫天黃沙又來自何方?又是什麼原因使當年綠洲變成了“窮荒絕漠鳥不飛”的千裏沙海呢?

科學家對這個問題形成了兩種對立觀點。前者認為,遠古時代撒哈拉諸部落為了擴大自己的政治與經濟實力,無節製地燒木伐林,放養超過草原承載能力的牲畜,若幹世紀下來,森林銳減,草原幹曠,土地沙化,最後演變成為大沙漠。後者認為,是地質曆史大周期的轉折改變了撒哈拉的古氣候環境,年均降水量由300毫米左右突然降至僅50毫米,先是局部地區的沙漠化,然後節奏逐漸加快,沙漠不斷蠶食周邊的綠洲,最終將非洲的三分之一土地都吞沒了。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原因神秘多彩,還有待科學家們的進一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