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巧用反差式激勵(2 / 3)

在日本企業工作期間,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他們從來不以工作完成的數量來考核員工,而是看工作完成的質量,看你所完成的部件經過三道檢查以後的合格率是不是達標,看你的工作有沒有給下遊工序的員工添麻煩,看你能不能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和不足,並在現有的設備和技術水平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改善方案,使公司以最小的投資實現最大的改進……(在海底撈,甚至隻以客人的滿意度和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這兩個指標來考核店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業的改善方案之獎勵製度,激起了無數員工的好奇心、上進心、挑戰心。一般來說,每月一次的改善方案提交,是每位員工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義務,是必須提交的。所提方案被采納的員工,都能按帶來效益的大小獲得不同獎金,而且是每月一次由企業最高領導頒獎。就算你的改善方案未被采納,也能得到一個鼓勵獎,以激勵你繼續提交不輟。結果,員工自然會主動地去找問題,解決問題,質量和效率自然就上來了。

日本企業的管理者常說:人在快樂的時候能量最大,成功率最高;反之,如果滿腦子都是數量,天天都在計件,過分看重一時一事的結果,那麼時間長了任何人都會瘋掉!

我們特別要強調的是:日本企業表麵上是以產品質量的控製和提高為目標,實際則是以提升員工的素質為根本,注重對人的心靈進行培養和教育,並通過設定較高的目標、給予物質或精神的獎勵等手段,來催生員工的上進心和挑戰意識,不斷鍛煉和提高員工的現場實踐能力。這些努力在客觀上不僅促進了企業的發展,也保證了員工自身的成長和進步,從而把許多人看來頗為沉重的職場變成了真正充滿魅力的“活力場”。

表揚和批評,善用兩種“利器”

我們說,表揚容易激勵人,批評容易打擊人。但兩者又不可偏廢,我們來看看日本企業的做法,或許恍然大悟。

日本企業管理者常說:一句表揚的話可以挽救一個人,也能成就一個人;一個人從別人那裏獲得真誠的讚揚,就會產生自信,感受到工作的意義,從而不斷成長。因此,他們主張,一定要在企業內部樹立一種“不揚善即是惡”的理念,弘揚一種“恰到好處的表揚能創造價值”的企業文化。

回國工作後,有些同事都說我“你太能表揚人了,有時讓人很不習慣”。對此,我卻另有一番感受——我們是不是太吝惜好言好語了?在日本企業裏,大家都置身於一個被誇、被鼓勵的環境中,於是都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這樣一種文化:習慣於多看別人的長處,及時表揚別人的優點,用自身的言行積極引導別人。如果我們也能像日本人那樣,多看別人的優點,而不是盯住別人的缺點不放,並且養成多讚揚別人的習慣,相信反過來,別人也會同樣對待我們,那麼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會更加快樂呢?這也算是善意的回報吧。

人其實是很容易滿足的,善意的關懷、引導,最能打動人的感動神經。這種溫情主義的文化,不但在日本企業裏隨時隨處感動著員工,令他們積極獻身工作,而且已經完全滲透進整個日本社會的文化中了。

但是,隻有表揚是不夠圓滿的。表揚和批評就好比是安在汽車兩側的輪子,都不可或缺。表揚是為了給人以自信和勇氣,引導其朝著好的方向努力;但隻有表揚的話,對人的鞭策力度又顯不夠,而無法促使人更快地成長。因此,有時就需要一點嚴厲的語言——即批評,這會讓人及早反省,及早糾錯,更快地完善自己。

所以,表揚固然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手段,而批評有時也會發揮不可思議的作用。

平心而論,由於日本社會普遍存在一種“恥辱文化”,認為無論什麼事如果被別人說在當麵就很沒有麵子,所以企業員工如果犯了錯誤,隻要自己意識到了,或領會到別人不滿的暗示,就往往不等管理者說出來,自己會率先道歉。對此,領導或管理者也最多隻說一句——注意、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