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20幾歲就成功的男人(3)(3 / 3)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最大的災難。悲觀情緒在香港經濟界徘徊,但很快被蓬勃興起的加工業一掃而光。港府製定出新的產業政策,香港經濟從此由轉口貿易型轉向加工貿易型。

香港資源匱乏,市場有限。香港加工業的顯著特點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原料和市場在海外,利用本地勞力資源賺取附加值。香港的工業化以紡織成衣業為龍頭,塑膠、玩具、日用五金、手表裝嵌等眾多行業相繼崛起,形成百花齊放、萬馬奔騰的活躍局麵,金融、地產、航運、交通、通信、倉儲、貿易等,皆向加工業傾斜或靠攏,加工業逐漸成為香港新的經濟支柱。

李嘉誠投身塑膠行業,正是順應了香港經濟的轉軌。塑膠業在世界也是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塑膠製品加工,投資少,見效快,適宜小業主經營。原料從歐美日進口,市場由以本地為主迅速擴展到海外。

創業初期的一天,李嘉誠閱讀一份外國雜誌,他注意到一部製造塑瓶的機器,可以造出比較優質而又適合香港市場的產品。李嘉誠立即進行了周密的市場調查,他發現全香港都還沒有這種機器。人無我有的意識立刻占據了李嘉誠的大腦,他以最快的速度與外國廠家聯係購買。

他發現這種機器需要訂購,而到外國訂購,價錢又十分昂貴。但是,這種機器的潛在效益確實誘人。於是,創業之初資金過分緊張的李嘉誠果斷地決定自己去鑽研、自己去製造這種機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李嘉誠終於造出這種機器。

“造這部機器,在最短時間,令我至少賺了幾萬元。”李嘉誠日後回憶說。

李嘉誠對推銷輕車熟路,第一批產品很順利就賣出去了。接下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他手裏捏著一把訂單,招聘工人,經過短暫的培訓就單獨上崗。他實行三班倒工作製,開足馬力,晝夜不停出貨。

長江塑膠廠剛開工,便呈現出一派產銷兩旺、欣欣向榮的勢頭,他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人員,他招聘了會計、出納、推銷員、采購員、保管員,他沒想到投產後會這麼順利,簡直就是一帆風順。

李嘉誠創辦長江塑膠廠的時候,正值香港工業化熱潮,香港的塑膠工業也空前發達,塑膠和玩具廠就有300多家,而長江塑膠廠隻不過是其中的一家,隻是經營狀況較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長江塑膠廠出口的塑料玩具同別的廠家並沒有大的區別,大同小異,小異之處隻是在款式上有細微的變化而已。除了同業之外,誰還會關注有一個長江塑膠廠呢?李嘉誠不滿且憂慮。

的確,香港的塑膠製品在國際市場賣得很“火”。細究之,香港產品的優勢卻是廉價,這實在是可悲的事情。

長江塑膠廠從創業起,所生產的兩大門類——塑膠玩具和塑膠日用品,先後變化了幾十款。這大部分是按照代理經銷商的訂單設計改造的,廠家為商家所左右。李嘉誠曾想站在消費者立場上,推出新產品左右商家,因為太忙,風險又大,隻能作罷。

雖然從事塑膠業已有幾個年頭了,但李嘉誠自認為,在這一行業中,自己僅是一個小角色而已。但就他個人而言,他卻從來就不甘於平庸,不想平淡。他盼望著有一個巨大的突破,好使長江塑膠廠從同行業中脫穎而出,發射它自己獨有的光芒。

想要尋找突破的關鍵,就不能完全把視野放在香港這片市場中,而應該在國際市場中去尋找。李嘉誠時刻關注著塑膠業的動向信息。

一天深夜,李嘉誠像平日一樣隨手翻閱著一些雜誌。當他閱讀最新英文版《塑膠》雜誌時,發現在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刊登了一則有關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膠原料設計製造的塑膠花即將傾銷歐美市場的消息。

歐美的家庭,室內戶外都要裝飾花卉。這些植物花卉,經常要澆水、施肥、剪修、除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許多家庭主婦變成職業婦女,對這些家庭來說,不再有閑情逸致花費時間去侍弄花卉。並且,植物花卉花期有限,每季都要更換花卉品種,實在麻煩得很。

塑膠花正好彌補這些缺陷。現代人以趨趕時髦為榮,塑膠花的麵市,將會引發塑膠市場的一次革命,前景極為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