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工的薪水並不高,較大的一筆是他幾年推銷產品的提成,他的同事朋友回憶,李嘉誠從未奢侈過,他的衣著,沒有一樣稱得上高檔。
李嘉誠總是對別人說:“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筆錢創業,是母親勤儉慳省的結果。我每賺一筆錢,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給母親,是母親精打細算維持全家的生活。我能夠順利創業,首先得感謝母親,其次要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
當時的大環境是解放戰爭後,大批逃避戰爭的人們從陸路水路湧向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1951年突破200萬。這批被稱為“戰爭難民”的內地人,給香港帶來大量的資金、技術、勞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場的容量擴大了許多。
而同時由於數十萬“大陸難民”湧來香港,香港鬧房荒。香港的房產一下子水漲船高,房租高得幾乎嚇死人。李嘉誠資金緊張,隻能量體裁衣,到遠離市中心的地方,找到廉價一點的廠房。李嘉誠從港島到九龍,跑了一個多月,才在偏僻的筲箕灣找到了一座差強人意的破房子。
廠房破舊得不能再破舊了,窗戶難得找一扇完好無缺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風鉤脫落,房頂透下束束天光,香港春夏多雨,雨水嘩嘩漏泄,李嘉誠不得不花一筆錢修繕。
廠房裏的壓塑機也是破舊不堪,是歐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膠設備。香港增加許多塑膠廠,業主多是小本經營,就有人專做舊機器買賣。當時誰都不曾料到,這個隻有21歲的年輕人,會成為世界塑膠業的“大粒佬”,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如果說長江塑膠廠能透出一線新跡象的話,就是掛在門口那塊“長江塑膠廠”的廠牌是嶄新的。業主李嘉誠,正躊躇滿誌,開創他嶄新的事業。
誰敢相信,這位默默無聞的21歲年輕人,日後會成為香港塑膠業的泰鬥?正如僅僅看到長江源頭的人,無法想象長江的萬裏奔騰之勢。李嘉誠為他的工廠取“長江”之名,已經顯示出萬裏長江的遠大抱負。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李嘉誠腳踏實地,不動聲色去實現他的抱負。“勤能補拙”,他仍是初做“行街仔”的老作風,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他不認為自己有超常的智慧,先父曾多次講述古代神童不思勤勉、江郎才盡的故事。廠子剛創辦,缺乏資金,更缺乏人才,采購、設計、生產、推銷,都得李嘉誠親自過問。
他一天的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每天一大清晨就外出推銷或采購,趕到辦事的地方,別人正好上班。他從不打的,距離遠就乘巴士,近的就雙腳行走。他是那種溫和持穩、不急不躁的人,他行走起來卻快步如風。如今李嘉誠年逾古稀,仍保持疾步的習慣。
中午時,李嘉誠急如星火地趕回工廠,先檢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後跟工人一道吃簡單的工作餐,和大家一起蹲在地上吃。
晚上,李嘉誠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賬;要記錄推銷的情況,規劃產品市場區域;還要設計新產品的模型圖,安排明天的生產。業餘自學,是不可間斷的,塑膠業發展急速,日新月異,新原料、新設備、新製品、新款式源源不斷被開發出來,他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20幾歲的李嘉誠就像別的創業老板一樣,希望事業發達,他急於擴大再生產,缺少資金,就向朋友去借。但是他也碰到了所有初涉市場的企業家慣常碰上的問題:產品出現積壓,資金周轉不靈。他沒有闊親戚、富朋友,人家借給他的錢,都是準備自己辦事用的,所以一定要如期歸還。可是李嘉誠借來的錢已經變成了產品,而產品還沒能變成錢,他拿不出錢還人家,一度麵臨破產的危機。據說他有一天晚上圍著工廠轉了大半夜,幾次向河邊走去,但終於又走了回來。他沒有自殺,第二天,他又找來一個經銷商,希望這個人能支持他渡過難關。可是那個經銷商邊看邊搖頭,圍著廠子轉了一圈,走了。
朋友們都勸李嘉誠,算了,幹脆把廠子賣掉,還了債,自己到別人的廠裏去做工。憑他的能力,一定能得到老板的賞識,待遇不會差的。
李嘉誠不願意這樣做。
隻有在困境中不屈服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
他冷靜地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操之過急,生產與銷售配合得不好。他果斷地收縮生產,把得力的工人派出去搞推銷。他自己也背著產品跑遍了香港,拜訪了上百個代理商。長江廠的產品畢竟有特色,很快就得到了幾個代理商的支持,他們預付了一筆定金給李嘉誠,使他終於渡過了這個難關。
李嘉誠住在廠裏,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親和弟妹。規模稍擴大後,他在新蒲崗租了一幢破舊的小閣樓,既是長江廠的寫字間,又是成品倉庫,還是他的棲身處。那時的李嘉誠,把自己“埋”進了長江廠。
人們很難想象,李嘉誠哪來的這麼旺盛的精力?他靠遠大的抱負和頑強的意誌支撐著,正如香港《星島經濟縱橫》(1988年4期)所說:“李嘉誠發跡的經過,其實是一個典型青年奮鬥成功的勵誌式故事,一個年輕小夥子,赤手空拳,憑著一股幹勁勤儉好學,刻苦而勞,創立出自己的事業王國。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驅使人不斷努力的最主要因素。”李嘉誠是個善於把握機遇的年輕人。他創辦長江塑膠廠,正值朝鮮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華實行經濟封鎖,港英政府不得不關閉對華貿易進出口通道,香港轉口貿易地位一落千丈。轉口貿易是香港的經濟支柱,對華禁運之前,香港的轉口出口占全部出口的89%,這就是說,香港本地產品出口隻占全部出口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