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上任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讓公司像個賺錢的公司”,於是大力擴充廣告版麵。剛開始的一周他們收到了許多責罵的郵件,因為在當時的人看來,網絡不應為商業所汙染。但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要想生存,必須如此。最終還是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緊接著,雅虎與路透社合作,推出新聞在線服務,將網站的功能推向另一個高度。
1995年8月,公司再次出現了資金問題,他們開出了4000萬美元的征資活動,應征者絡繹不絕。此前雖有不少廣告收入,但轉化為現金的數量極其有限。這時日本的一家大財團有向雅虎投資的意向,從此楊致遠的公司走出了資金泥潭。軟銀集團創建於1981年,其老總孫正義,具有韓國血統,和楊致遠一樣接受的是完全的美國教育。20世紀90年代初孫正義的公司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軟件批發商,占有一半的日本市場份額。
孫正義是通過紅杉公司認識雅虎的。楊致遠得知孫正義對雅虎有意向投資,非常激動,這正是在日本創建雅虎的最佳時機。1995年11月,孫正義決定買下雅虎部分股份,後來又大幅度地增加了。兩家公司迅速成立合資的日本雅虎公司。雅虎的投資落實後,使其有能力擴大服務項目,並成功地解決了其他的威脅。
雅虎逐步成為明星,這都是因為Yahoo!這個名字,另外一個原因是有楊致遠和大衛這樣的傑出人才,他們的成功故事在全球流傳。楊致遠和大衛在各種媒體頻頻亮相,《連線》和《福布斯》這樣的大型媒體也采訪了雅虎。
楊致遠當時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擴大雅虎品牌的知名度,所以除了在網上不斷為自己做廣告外,在網下也不斷宣傳:比如出版發行量非常大的著作《雅虎!路路通》。雅虎又與Ziff-Davis合作出版雜誌《雅虎:因特網生活》。該雜誌很快出現在報攤、機場及其他公共場所,極大地提高了雅虎的影響力。當時雜誌發行量在短期內不斷翻倍,提高到了20萬份。1996年3月7日,雅虎股票正式上市,4月12日正式交易。股票最初定價13美元,但交易異常火暴,平均每小時轉手6次之多,一度飆升至43美元,此後,Yahoo市場價值達到8.5億美元,是紅杉公司投資時的200倍。
楊致遠利用時機抓住各種媒體為雅虎做宣傳,不論是傳統的廣告宣傳還是非傳統的宣傳模式。一般網絡對於電視似乎不屑一顧,但是楊致遠非常感興趣,購買了電視廣告,他願意在各種媒體上購買時間和空間做廣告。愛德華成為“雅虎”品牌的專職捍衛者,她的學業背景原來並不是軟件和工程,而是“商品營銷與媒體”。雅虎品牌的成功使她獲得《廣告時代》1996年“促銷100佳”。
愛德華和雅虎合作,奮鬥目標是使雅虎成為大眾文化的象征,而不僅僅是網絡文化的象征,讓至少一半的美國人認可這個名字。她把顧客分成“衝浪者”、“非衝浪者”和“當前衝浪者”,分別采取不同的宣傳戰略,爭取使他們對雅虎一樣傾心。雅虎上市前,愛德華提議應當花巨資重塑雅虎在網景瀏覽器中的地位,並在微軟的“因特網探索者”瀏覽器中占據特殊位置,結果使因特網上大約幾萬個公司站點和個人網頁與雅虎建立了鏈接關係。
為了擴大影響,雅虎在保持組織分層結構信息的同時,還集成各種實用信息,如新聞熱點、本地雅虎、股票行情、美國電子地圖、美國有線電視網新聞、NBA賽事、人物查詢、亞馬孫網絡書店鏈接,等等。
羽翼漸豐的雅虎開始衝擊世界頭號媒體。到1995年秋,雅虎的點擊量每天300萬頁,每周2100萬頁。2000年達每星期1億頁。雅虎是雙向“交流”的,具有較大的優勢,讀者可以自己選擇讀什麼以及怎樣讀。雅虎可以根據不同的讀者,提供不同類型的廣告,這一點傳統媒體是做不到的。
在雅虎,楊致遠和大衛才是價值的所在,他們以自己的年輕和活力創造了雅虎,他們的企業經曆、企業故事已經成為經典。他們不但在網絡裏出現,而且在其他公共媒體、雜誌的封麵、電視節目上,都是他們年輕而清秀的麵孔。
楊致遠認為自己不是為了錢,如果為了錢他早就賣掉了雅虎;他也不需要錢,因為他還很年輕。楊致遠的崛起,成為華人的成功神話,其實他看起來更像個大學生,戴著眼鏡,充滿感染力。他帶給人們的是更多的感歎號,如同Yahoo後麵的那個感歎號一樣。
5.21歲創業成功的李嘉誠
“在20幾歲時,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30歲,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奮得來。”
——李嘉誠
1950年夏,21歲的李嘉誠在筲箕灣創立長江塑膠廠。他取“長江”的廠名,來自“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裏”,足見他長江般的雄心大誌。
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餘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後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