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20幾歲就成功的男人(1)(3 / 3)

做這個計劃的時候他隻有19歲,身上隻有100多美元。而當1995年他的軟銀集團取得巨大成功時,他認為他的公司將會成為持續300年的大企業,因為他認為“100年實在太短了,500年又太不切實際,隻有300年是合適的”。

這就是孫正義——你永遠無法從一個方麵了解到他的全部。所以在1999年時,他被美國《商業周刊》評定為年度全球25名“管理精英”中的冠軍,而《福布斯》雜誌稱他為“日本最熱門企業家”。不過,2004年出版的一本書,卻對孫正義當年的成功作了最好的注釋:一個充滿激情年代的夢想建造者,但這場夢在新世紀曙光來臨時蘇醒了。

1957年8月11日,孫正義出生在日本佐賀縣馬棲市,其祖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從韓國來的移民,到孫正義已是第三代移民,因此在出生時,孫正義的名字叫“安本正義”。

16歲那年,正在讀高一的孫正義利用暑假到美國加州去體驗美國學生的學習生活,短短一個月,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回到日本後,他不顧親友的反對,不顧母親聲淚俱下的請求,毅然踏上了留學之路。

他是一個意誌堅定、幹事專心致誌的人,並且他還準備到美國後,把日本姓氏“安本”改回韓籍老姓“孫”。在孫正義的心中,尋找自己最根本的東西將是永遠的追求。

一次偶然的機會,孫正義買到了一本《大眾電子》雜誌,上麵的一張照片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是一張由英特爾公司生產的放大的IC芯片。孫正義驚呆了,他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線路,仿佛看到的是一座帝國的大廈。後來他回憶說:“當我發現電腦體積竟然如此之小,如果將這些晶片大批生產的話,將帶領全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當時心中就下定決心,將來一定要從事電腦業。”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孫正義決定去打工,但他並不想跟別人一樣去洗盤子,他認為那沒有創造性,他想通過自己的發明創造去賺錢。所以他給自己作了個規定:每天都必須用五分鍾來進行一項發明,不管大小。一年後,他的“發明研究筆記”中已經有多達250項發明記載,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實驗庫。而這其中就包括後來給他帶來了人生第一個100萬的“多國語言翻譯機”——那是孫正義最得意的發明,它就相當於今天的電子詞典,隻要你輸入日文單詞,翻譯機就會將正確的英文報出來。

機器製造出來後,孫正義把它帶回日本,尋求投資,不過他的推銷在佳能、惠普、卡西歐等公司相繼被拒。1977年夏,19歲的孫正義在鬆下公司碰了壁後,失望地來到了夏普公司,這次接見他的是被稱為日本電子產業之父的佐佐木。佐佐木被孫正義的創業激情所感動,決定與孫正義合作,於是孫正義得到了人生第一份價值100萬美元的合約。

21歲那年,孫正義回到日本,重新成立了日本“株式會社和音世界”。但起初他並沒有想好要幹什麼,隻是知道“一旦事業起步,就要投進去好幾年,如果不成功,重新來一次的話,就繞遠了”。為此,他在兩年多時間裏對40個項目都做了10年的預想損益計算表、預測平衡表、資金周轉表及組織結構圖。所有的文件摞起來,竟然有十幾米高。最終他選定了電腦軟件銷售。

1981年9月,孫正義在福岡市南方的大野市創立日本軟件銀行,資本額為1000萬日元,辦公室在一間鐵皮建築物的二樓,職員隻有兩名。開張當天,孫正義召開了第一屆職工代表大會,在會上他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講,其實講的就是他的人生計劃:“5年以內銷售規模達到100億日元。10年以內達到500億日元。要使公司發展成為幾萬億日元、幾萬人規模的超級公司。”“出色”的演講使僅有的兩名職工沒多久就辭職了。

不過,相信這兩名員工後來必定是後悔莫及的,因為正如孫正義所說的那樣,一個月後,他利用一次展銷會的機會,使軟件銀行與當時最大的軟件公司哈德森結成了合作夥伴,並且從此打開了軟件經營的大門。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裏,軟件銀行與42家個人電腦專賣店、94家軟件商簽訂獨家代理合約,從而成為日本最大的軟件營銷商,控製了日本軟件市場40%的份額。

接著,孫正義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打開了出版業的大門: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將一家原本每月虧損2000萬日元的雜誌,成功扭虧為盈。讓他涉足出版業的原因現在想來還令人不可思議,因為當時的計算機媒體拒絕刊登軟件銀行公司的廣告,孫正義一氣之下就自己搞了。不過熟悉孫正義的人、看過孫正義19歲時人生計劃的人都認為這絲毫不足為奇,一個天才去做一項事業根本就不需要多少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