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20幾歲年輕人。他們害怕自己有目標,他們說:“我實際想要的東西,從來沒得到過。所以我幹脆也不去想了。”他們寧願想別人也想的東西和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風險的東西。這些人實際上並不知道他們想要做什麼,還沒等一個願望出現在他們的意識中,就已被他們扼殺在搖籃裏。“我能做到嗎?我有資格做嗎?別人將會怎麼說呢?如果我不能勝任它,結果會怎樣呢?”如果說這些人也想做些什麼的話,那也隻是做些別人想做的而不是他們自己想做的。
(3)看起來非常清楚自己想做什麼,而實際上對此卻一無所知的20幾歲年輕人。他們與上麵提到的兩類人的區別隻在於:他們非常重視給別人留下一種印象,那就是好像他們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使得他們比較自信,看起來也比別人略高一籌。
(4)還有一類20幾歲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常見的,就是什麼都知道的人,至少他們對什麼都了解得比較清楚。
20幾歲年輕人要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鍛煉自己,讓自己知道該做什麼,該怎樣做,這對你的成長很有好處。
第二,自己能做這份工作。也就是說你適合這份工作。這需要你對自己的各方麵能力有個正確的認識,既不過分低估自己的能力,也不過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很多20幾歲年輕人過低估計自己,而且又不嚐試做些事情去發揮自己被忽略的能力,這絕非偶然。他們早就認識到,適應社會是件很愜意的事情。他們的行為準則是中庸的,他們追求平穩,而且不想全部發揮出他們的實際能力。
1981年,在美國西雅圖的一所學校,教師對學生做了一項調查:50個學生中隻有一個具有天賦。按照他們對“天賦”的理解,他們承認孩子們具有潛在的超常能力。但擁有這些超常的能力又能怎樣呢?教師必須承認:他們壓製了它們,在教學上一味地搞平均主義,一味地折中,直至大多數具有天賦的學生也漸漸適應了中庸。學生們深信:隻有我得了高分才會得到承認,而當我致力於我的興趣愛好並繼續發展時,我就得不到承認。所以,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如果說,這是教育體製的一個弊端,那麼學生本身是否一點責任都沒有呢?恐怕並不是這樣的。人會在安逸的生活中開始變得懶惰,在自由的氛圍中思想卻像上了一把大鎖,不能有獨立的思維能力。
第三,這份工作自己能夠做好。這是一個自身能力與目標和現實相互協調、相互統一的過程,也是“勝任工作”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標。“做”與“做好”是不同的,“做好”是“做”的延伸和結果,中間要加入你自己的主觀努力和對客觀事物的把握。
“做”一件事不難,但“做好”一件事並不容易。這需要20幾歲的你既了解自己的能力範圍,又了解工作對能力的要求程度,隨後適時地調整自己,以便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
5.在20幾歲時,要適應自己的新角色
在20幾歲時,選擇正確的位置,選擇正確的態度,對於你的前途有著很大的影響。20幾歲的年輕人要努力適應自己的新角色,是你生存的第一步。
每一個20幾歲的年輕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而且不止一個角色。比如你在家裏是兒子或女兒,也是孫子或孫女;在學校裏是老師的學生,是同學的朋友;在社團是隊員;在馬路上是行人;在商店裏是顧客;步入工作崗位以後,你又要擔任員工、同事的角色。這許多角色對20幾歲年輕人的行為和思想都有不同的細節要求,但相通的一點是:無論你目前扮演的是哪一個角色,都要努力把它做好,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