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澳門天後宮:2003年10月4日剛剛落成,曆時兩年半,耗資2億澳門元。它坐落在澳門路環島的疊石塘山上,占地近7000平方米,是澳門迄今規模最大的廟宇。整個建築按照閩南古建築風格設計建造,並參照福建、台灣等地媽祖廟的傳統規製布局,宮前有長達60餘米的階梯,厚實華麗的牌坊式山門、漢白玉圍起的祭壇和由回廊連為一體的大殿、梳妝樓、鍾樓和鼓樓等。主殿坐西朝東,氣勢恢弘,樓台宇頂雕龍飛簷,金色琉璃熠熠生輝。宮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高達3米的媽祖塑像鳳冠霞帔,慈眉善目,儀態端莊。
作為世界上唯一以媽祖命名的城市,澳門早在1488年就在內港建起了第一個媽祖廟(又稱媽閣廟),並從此香火旺盛,經年不斷。20世紀末,澳門已經在疊石塘山上建造了一座高19.99米、重500多噸的媽祖漢白玉塑像。據說,這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的媽祖娘娘塑像。
7.新加坡天福宮:坐落在市區直落亞逸街(華人稱源順街)的牛車水(即唐人街)內,由新加坡華人所建,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廟宇之一,目前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介紹,在1821-1822年間,天福宮僅是一座簡陋的菩薩廟。後來由於香火日旺,從1839年開始遷到直落亞逸街重建,1842年建成。宮內的花崗石柱和木祭台等都是從中國福建運去的,神像也是於1840年從中國運去的。
整座宮殿氣象巍峨,廟內寬敞雅潔。正殿最高處掛有光緒皇帝1907年賜的九龍匾,上書“波靖南溟”,字框四周是龍的浮雕。另一塊題為“顯徹幽明”的匾額是清政府派駐新加坡第三任領事左秉隆奉獻的。宮的後殿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塑像。其對麵是孔子的坐像。殿堂裏還放有幾塊刻有當年捐款建廟者的姓名或船隻寶號的石牌。
對於媽祖的信仰,人們稱之為媽祖文化。在媽祖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媽祖習俗,主要有:
褲子半截紅 湄洲中老年婦女常穿一種特殊的外褲,上截大紅,下截或黑或藍,傳說是仿效媽祖生前穿法,既為敬奉媽祖,亦為祈求平安。
船帆式發髻 這是莆田婦女的特別發式,傳說是媽祖生前所梳的發式,目的在於希望能得到媽祖的庇護。
偷媽祖鞋 已婚未育的婦女,若想生育,按媽祖俗要到媽祖廟偷得媽祖腳上一隻鞋。偷時先擲?杯,若為一陰一陽表明媽祖同意偷,否則不能偷。偷後三個月如有懷孕,應到廟中拜謝,孩子生下滿月後,去還願,新製一雙媽祖鞋為媽祖穿上。
龍舟掛彩 端午節龍舟競賽時,莆田人都要在龍舟上掛“天上聖母”的旗子和媽祖的神像,一為驅邪,二保平安,三鎮龍舟。
媽祖舞 也稱“擺棕橋”,在莆田,每當重大節日或媽祖生日時,總要抬媽祖出遊。在出遊時,按其特有的規範、律譜,敲打鑼、鼓、鈸等,由九個小孩執九支小旗,由十八個大人抬著九把棕橋(一種帶有棕絲的器具),小孩在前麵舞,大人在後麵舞。到了廣場(預定的),便圍著火堆舞擺。小孩舉小旗擺、跳、舞,大人抬著棕橋跟著翻、倒、舉。一般一次持續兩個多小時。
媽祖燈籠 每當媽祖誕辰和重大節慶,在各媽祖廟裏,都要懸掛一種特別的大型媽祖燈籠,上寫“天上聖母”和“媽祖廟”字樣;抬媽祖出遊時,由專人扛著大燈籠一起遊行。
禁捕殺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即媽祖誕辰前後數日,禁止漁民下海捕魚或垂釣,或說為了紀念媽祖誕辰,或說為了讓海中魚類安全產卵,繁殖後代。
出海船上掛草席 或說此俗來自媽祖,漁民們競相仿效,近來多以三角旗代替。
九重米? 九重米?用米漿分九次下料,蒸九次成熟,是福州、莆田一帶節日應景食品,莆田人在農曆九月初九日必蒸九重米?,目的在於紀念媽祖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