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洋大海水無根,
板船逐浪家無痕。
商海賺得千金歸,
家家蓋樓天下聞。
古式大厝也稱“皇宮起”(按皇宮式樣建造的大厝),是泉州傳統民居的典型。古式大厝的布局,具有按中軸線對稱排列和多層次進深、前後左右有機銜接等特點。其間數取奇數,一般作三開間或五開間,進深有一進、二進、三進,乃至四、五進。如二進三開間大厝,是由“下落”(或“前落”)、天井及兩廂、“上落”三部分組成。大門左右各有一間下房,合稱“下落”。“下落”之後為天井,天井兩旁各有一間廂房(或稱“崎頭”)。過天井為主屋正厝,中間是廳堂及後軒,其左右各有前後房四間(俗稱大房、後房),是住室和起居間,合稱“前落”。廳堂是奉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麵向天井,寬敞明亮。而臥室房門懸掛布簾或竹簾,房頂天窗甚小,房內幽暗。“光廳暗房”是泉州傳統民居的特點。“上落”的房間也有講究,兄弟分家時,以東大房為尊,餘類推。有的大厝前加門庭,東西兩側及後軒外麵,或加護厝,有單護厝、雙護厝、環護厝之分,作臥室或雜物儲藏間,並於門庭四周築起圍牆,成為一個封閉型規整獨立的建築群。
而閩人大厝最具代表性的則是德化的土樓,而德化的土樓又以大興堡和長福堡為典型。
大興堡,俗稱“大興土樓”,是德化土樓文化的傑作。它位於德化縣三班鎮三班村,是當地富人鄭晟建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元月,至今已有276年,曆經歲月滄桑,依然基本保存完好。
大興堡建築規模宏大,是鄭氏家族的“土圍子”,倘若加上一條護城河,配以吊橋,簡直成了一座堅固的城池,可讓敵兵久攻難下。
大興堡為單簷歇山式土石木結構,平麵呈長方形。城牆東西長為64.5米,南北寬為56.96米,高10.2米,占地麵積約3648平方米,堡內共有240間房、建築麵積約4036平方米。城牆底部呈封閉式,壘砌溪石,高4.5米,寬3.6米;上部夯築三合土牆,高5.7米,厚0.43米。牆四周開有40餘孔銃眼,可供防匪之用。東西各開一個大拱門,東門為正門,門楣上鐫刻“大興堡”三個端莊遒勁的楷體大字,兩旁配以小字題款:“康熙壬寅年端月吉日立”。門高2.7米,寬1.94米,深1.73米。西門為後門,比東門略小。西門用青溝石砌成,質堅光滑,石塊嵌接緊密。城門都安裝內外兩道厚達20厘米的木質門。城門內有曲尺形石台階可通城垣。東北、西南隅各有角樓一座。
大興堡是鄭氏家族的“小王國”“避風港”。鄭晟的後代就在這裏生息繁衍。大興堡在防盜防匪方麵起過巨大作用,在匪患猖獗的動亂年代,附近的居民把糧食搬到堡內,晚上也住在堡內。由青壯年組成“護衛隊”持槍繞城牆巡邏,為了防止土匪火攻,還在兩座城門上準備了大量的水。大興堡成了鄭氏家族和當地居民在動亂年代裏財產和人身安全的屏障,它保護人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多事之秋。至今當地流傳著許多有關鄭晟和大興堡的傳說。流傳最廣的是鄭晟勤儉持家的故事。
鄭晟,字展樞,鄭家後人稱他為“大興公”。他生於1679年11月,卒於1758年12月,據說鄭晟出身貧寒,當過挑夫,後來發了財,建了大興厝。據傳大興厝是建在古寺院舊基上,在建大厝時挖到一茅坑的白銀,發了橫財,成了巨富。鄭晟有10個兒子,房屋擁擠,於是又興建大興堡。鄭晟雖然成了當地的首富,但仍然生活儉樸,勤勞持家,身穿粗布衣,一點也沒有闊富的氣派。有一天,一群外鄉人結伴到德化糴米,來到三班歇腳吃“加自飯”時,一些飯粒掉在地上,鄭晟看到就走過去把飯粒一粒一粒地撿起來放在芋葉裏。一個年輕人故意把飯撥到地上,這時鄭晟停止撿飯粒說:“你們要糴穀,請跟我來,我有穀糶!”到了大興堡,鄭晟拿出一串鑰匙說:“我有幾十間糧庫,你們挑一把鑰匙,挑到哪一間就裝那一間的稻穀。”這群外鄉人根本不相信這位身穿補丁粗布衣蹲在地上撿飯粒的老頭會有如此富裕。其中一人隨便抓了一把鑰匙,鄭晟帶他們打開房門,滿屋稻穀。令這群外鄉人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