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天後宮對媽祖信仰在海外的發展與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曆史上,媽祖信仰由於泉州民眾的不斷向外移民和貿易活動而遠播祖國大陸及台、港、澳各地,因此,泉州天後宮至今在廣大海外仍享有較高的聲譽,許多海外同胞都稱其為“溫陵聖廟”,每年大約有3000多個海外團隊前來參觀朝聖。
2.天津天後宮:俗稱“娘娘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後來又經過數十次重建和重修,是世界三大天後宮(福建湄州祖廟、天津天後宮、台灣北港朝天宮)之一。它位於天津舊城東門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古文化街正中,坐西朝東,占地5352平方米,建築麵積1734平方米,從東至西由戲樓、幡杆、山門、牌坊、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啟聖祠以及鍾鼓樓、張仙閣和4座配殿組成,是天津市現存最早的一處古建築群體,也是天津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搖籃,因此曾有“先有娘娘宮,後有天津衛”的說法。
天津天後宮曾於1954年、1982年先後兩次被天津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又以其天津民俗文化發祥地之地位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的所在地,除保留天後宮複原陳列外,還陸續開辟了以展示天津民俗民風為基礎內容的陳列展覽,比較係統地介紹了漕運、婚育、商業、民間生活、民間藝術及民間信仰等習俗內容,並興建了長69米的天後碑廊,描繪出一幅幅極具個性的、地域文化的曆史風俗畫卷,成為中外人士觀光遊覽的勝地。
3.芷江天後宮:它是中國內陸地區最大的媽祖廟,位於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境內,建於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屬於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媽祖廟融古代建築、浮雕藝術於一身,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其前坊後宮的石坊上刻有50幅浮雕,栩栩如生,雕刻技藝精湛,有“江南第一坊”之稱。
由於130餘年未曾大修,曆史風雨的剝蝕和人為的因素,使木質結構的天後宮木柱、橫坊、板牆等損毀嚴重,因此,從1999年起,芷江侗族自治縣開始對其進行整體維修,經過三年努力,花費數百萬元資金後,2002年,該天後宮重新對外開放。
4.澎湖天後宮:台灣最早的媽祖廟,相傳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廟內雕梁畫棟,刻工精細,古香古色,美不勝收。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神誕日,澎湖天後宮都要舉辦大規模的媽祖海上繞境活動,借以祈求風調雨順,闔家平安。
澎湖天後宮後殿藏有台灣最早的一塊碑刻,上刻“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幾個大字。據說17世紀初葉,荷蘭人利用其經濟軍事實力,占爪哇,設東印度公司,企圖與我國貿易。但當時明朝實行海禁,非朝貢國不得通商。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荷蘭提督韋麻郎用大泥(今泰國澎湖天後宮及其精美的雕刻境內)華僑潘秀之策,致書明朝疆吏,望允荷通商,因無回音,旋率艦於7月12日登陸澎湖,以便打探。閩中大吏聞此情,急派都司沈有容往見韋麻郎於媽祖宮(即天後宮),鏗鏘陳詞,曉以利害。韋麻郎知通商無望,求戰亦無勝算,乃於10月25日灰溜溜離澎而去,書寫了中國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光輝一頁。
5.廟島顯應宮:中國北方建造最早、影響最大的媽祖廟,建於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經元、明、清幾朝皇帝冊封,一度被稱為“天下第一娘娘廟”而名揚於世,廟島也因此在長山列島中獨領風騷,成為南北島嶼之間文化交流的中心,曆時800多年之久,故長山列島現亦稱廟島群島。
顯應宮在“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到破壞,1983年得以修複。它坐落在山東長山列島中廟島的北部,南北傍山,東西臨海,四周有諸島環衛,整組建築群包括前、中、後殿和戲樓等,南北長166米,東西寬66米,總麵積萬餘平方米。大殿東側還建有中國第一個縣級航海綜合博物館,開設有中國造船史、海運史、航海技術史、海上兵事史和鄭和紀念館等。
2003年8月,顯應宮舉行了福建湄洲媽祖和台灣北港朝天宮媽祖移駕安奉儀式,同時,還將廟中所存的清鹹豐皇帝禦筆親書的“神功濟世”匾重新修複,為南北民俗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和媽祖文化的進一步發揚光大增添了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