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沙老月裏財源旺 販海發家黃乃裳(2 / 2)

沙撈越原是歸文萊蘇丹王朝統治的版圖,1841年開始為英人詹姆士?布洛克所統治。黃乃裳在選定以詩巫村落為農墾場場址之後,便返回古晉首府,經華僑總甲必丹王長水的介紹,謁見英人沙撈越二世王查理斯?布洛克,商議移民詩巫開拓農區事。當時,沙撈越境內四處荒野,人煙稀少,正需要大量勞動力來開發。黃乃裳的到來,恰逢其時,當即由查理斯?布洛克按優惠的條件,同意黃乃裳以新福州港主(農場主的通稱)的身份,並以邱菽園和林文慶為擔保人,簽訂了墾殖合約十七款。合約規定:招農工人1000名,小童300名,入拉讓河流域墾農。沙撈越英殖民政府貸予開發款,成年人30元、小童10元,並負擔每人五元的船費。政府劃給墾農每人三畝耕地,20年內免予納稅。政府如需征用墾農已開墾之地,當按時價估買,以償墾農之損失。政府允予墾農有生產和出售產品的自由,並提供外運和交通往來的方便。政府負有維護墾區之治安責任,並允予港主有部分自治權。政府允予墾家在墾殖成功之後,可經營商業,可再自中國招來新移民,並予盡力協助等。此外,沙撈越英殖民政府還同意黃乃裳所提,將墾區所在地名――詩巫改為新福州。並通告各國郵政,以便通郵。1901年4月,沙撈越英殖民政府的《沙撈越憲報》,正式刊載了有關政府同意黃乃裳創辦以新福州命名的墾區的新聞。於是,“新福州”即宣告問世。

締約後,黃乃裳借得開辦費3萬元,便回閩籌辦招農事。同年六月初,途經新加坡,他獲悉向往已久的孫中山先生也適自澳洲到來,非常高興。經友好介紹,先後四次前往寓所拜訪孫中山。在晤談中,黃乃裳益加敬佩孫中山的為人“謙衝鎮靜,學問淹博,滿懷悲憫”。孫中山對黃乃裳籌辦新福州墾區一事,也十分稱讚,並大加勉勵。與孫中山的會晤和聆聽這一番教誨,使黃乃裳深受鼓舞,更加堅定了他辦好墾區和後來投身辛亥革命的決心。

同年七月,黃乃裳及其助手力昌回到廈門。八月,先後奔走於侯官、閩清、古田、永福等福州府之邊縣,招募墾農。當初,鄉邑農民因與外界隔絕,且謠言誹謗紛紛,故多不願背井離鄉。經數十日的解釋和宣傳,終於招得墾農500餘人,並籌集了一些種子和農具,招聘了諸工匠和中西醫。同年舊曆十二月初,由力昌率領第一批60人先往。20天後,黃乃裳親自率領的第二批400餘人也出發,迨至翌年農曆正月燈節後二日,即公元1901年3月16日才抵達。故這一天,便成為創辦新福州墾區的紀念日。第三批墾農500餘人,也來自閩、侯、清、福、永、古、屏、福七邑,由黃乃裳親自招募,於1903年5月下旬抵達。至此前後三批,共計招得墾農1700餘人。其中挈眷往者30餘戶。

據記載,在黃乃裳開發詩巫之前二三十年,就有新加坡華僑商人來到拉讓河流域。他們帶來了布匹、瓷器、食鹽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換回犀牛角、野牛皮、藤條等土特產品,到新加坡販賣。當時的詩巫還隻是個荒涼的村落。村落四周,更是一片茫茫的原始荒野,荊棘遍地。隻因有了一二十戶華僑商人,蓋起茅草店鋪,棲身下來,詩巫村落才逐漸形成小集鎮。

黃乃裳率眾墾農到來後,即以詩巫集鎮為墾區中心,按墾農鄉邑分徙拉讓河左右兩岸,擇地而居。他們在每人在所分得的五英畝荒地上,或以家庭,或以個人為勞動單位,靠著勞動的雙手,冒瘴癘與酷暑,逐毒蛇與猛獸,披荊斬棘,櫛風沐雨,拓荒造田,耕耘播種,造屋建村,鋪路架橋,曆盡艱辛,含辛茹苦地經營了數十年。

如今的詩巫,已發展成為沙撈越的第二大城市。市區範圍已擴大了數十倍,人口已增長至十餘萬人。市內高樓林立,街道寬闊,數百家工廠、商店和各種市政公共設施,已顯示出了現代化城市的繁榮新貌。市區的居民中,原籍福州的華人約占百分之七八十。華文中小學校六七十所,文化教育相當發達,僅福州籍,就有300餘人留學國外,學有成就而獲得學位。他們與當地居民和睦相處,共同為這個城市的建設貢獻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