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閩商創業東南亞 處處留名即中華(1 / 1)

閩商耕海渡生涯,

處處創業處處家。

今日賺得旺財地,

明朝掉棹又出發。

以華人名字命名,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街道名稱的最大特色之一,其中就有許多以閩籍華人名字命名的街道,這些名人大部分是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富商巨賈。比如章芳林街、章芳林坊,就是紀念祖籍福建省海澄縣的章芳林,還有章苑生坊是以他的商店字號命名的。翻閱2000年出版的《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社區民俗卷》,發現書中有下列幾項街道條目“××城鎮以華人姓名命名的街道”,包括檳城、吉隆坡、馬六甲、新山與怡保,另一條目“馬來西亞部分城市以華人姓名命名的街道”。在這些華僑名人中,祖籍福建的華人占有相當的比例。把他們的姓名用作街道名稱,這是一種獨特的表揚方式,是對他們為開拓與發展當地城鎮所作貢獻的肯定。

新加坡大世界遊藝場前有一條“金聲路”,新加坡河上有一座“金聲橋”,二者均以早期星洲華僑陳金聲的名字命名。18世紀,陳金聲的祖父從福建永春來馬六甲經商。1805年,陳金聲誕生於馬六甲這個古城。14歲那年,陳金聲帶了少許資本,到新加坡開創金聲公司。由於他精通兩種語言,從經營小本生意到後來增加資本擴大營業,很快在商場上嶄露頭角。當時他和陳篤生被公認為商場上的雙傑。陳金聲更放眼世界,除了在本地設總行外,也在馬六甲和中國上海設分行,成為當時企業界的翹楚。

在1857年以前,新加坡百姓用水以井水為主,百姓到處鑿井,汲取井水。但水源有限,時常供不應求。有一年,一連35天沒有下雨,井水幹涸,百姓苦不堪言。陳金聲頭腦靈活,提出開辟蓄水池儲藏食水和開發自來水係統的創見。他還捐出13000元作創建費用。蓄水池終於在1877年完成,這就是今日的麥裏芝蓄水池。蓄水池建成,陳金聲雖然夙願得償,可是此時他已逝世14年了。1882年,市場政府在紅燈碼頭附近,建了一個噴水池以追思他的功績。

印度尼西亞的黃仲涵街則以印尼糖業大王黃仲涵的名字命名。黃仲涵,原籍廈門灌口李林村。他是小刀會軍需官黃誌信的第二個孩子。1866年生於印尼三寶壟。少時接受中文和荷文兩種教育,成年後佐父經商,陳除承父業主持建源公司外,還投標承包了三寶壟、日惹、梭羅及泗水等地的鴉片專賣,從中獲得巨利。

1893年,黃仲涵將建源公司改組為“建源貿易有限公司”,並投資甘蔗種植園,取得經營糖廠的特別許可。1910年至1914年間,建源公司每年平均出口蔗糖15萬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再次擴大蔗糖生產,在東南亞和英國、荷蘭的一些大城市設立分行的辦事處,黃仲涵因而被譽為印尼的“糖王”。黃仲涵還開展多種經營,先後創建“黃仲涵銀行”“協榮茂輪船公司”、木薯粉廠等企業,成為東南亞華僑首屈一指的巨富。1912年至1922年間,任三寶壟中華商會名譽會長。1916年,黃仲涵作為主要捐助人發起創辦了三寶壟第一所華僑中學――“華英中學”,又捐資10萬元興建新加坡華僑中學禮堂,後來被命名為“黃仲涵紀念堂”;並捐獻80畝土地作為武吉知馬華僑中學的校址;還捐資15萬支持創辦新加坡萊佛士學院。

從以上故事可以發現,以閩籍華人姓名命名的街道不僅記載了閩商們當年在異鄉奮鬥拚搏的曆史,也折射了他們把異鄉看做自己的家鄉,並為之傾注自己的心血,發展當地經濟文化的無私情懷。

福建居民自中原移民而來,移民經曆培養了他們開拓拚搏的精神和迅速適應環境的能力。對於福建人來說,他們就像“會飛的蒲公英”,飛到哪裏就把哪裏當成自己的家鄉。楊明在《我以為有愛》一文中說:“其實,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後一站。”這也許就是對福建人的家鄉意識的最好詮釋。因此,漂洋過海“討生活”的閩商們四海為家,四海“興家”,為“家”貢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

§§第七章